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70章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不断地申辩:“我没有里通外国!我自己犯有许多错误,但我不搞阴谋诡计,在这一点上,我是清白的!”
    在风雨城摇的中国之冬,可能毛泽东、周恩来都已无暇或无心顾及彭德怀了,整个中国都已乱了方寸,他们面前的乱麻已经多得难以理清:毛泽东感觉到“天下大乱了”,自己“已经收到马克思发来的请帖”;而周恩来的处境更加困难,已经时时准备“入地狱”了。尽管我们无意苛求两位伟人,庐山的那场风暴也不是他俩的“合谋”,但庐山会议确是一段无限的悲剧“风光”。
    彭德怀于1974年11月29日含冤去世。当今天我们能公正地评价这段历史时,“始作俑者”们都已纷纷作古,而这段繁杂的“历史的插曲”,给后人留下了苦涩的思索。
第10章 饥魔游荡在中国
  庐山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眼里,这大获全胜的政治局面必将带来经济的飞跃。
    然而事与愿违,三年大跃进才进行了两年,迎来的不是为“一天吃五顿饭”而发愁,而是要勒紧腰带共度饥荒了,人们跑步进入的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为几斤粮油去排长队了。初始的困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不久,饥饿,这个发了疯的魔鬼就在不远处狞笑,死神在向人们招手。
    据大致测算,中国人口总数在1959年是6.72亿人,1960年为6.62亿人,即减少了1000万人,1961年比1959年减少了1400万人。按照当时出生与死亡相抵后人口净增长率推算,正常情况下1961年总人口应比1959年增加2700万人,两者相加,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大约在4000万人左右。
    这可能是本世纪内世界上最大的饥荒。毛泽东彻夜不眠,思考,再思考;周恩来马不停蹄,努力,再努力;饿死人了,能不急吗?
  ●1.两位领袖为粮食问题操心
  在庐山会议之前,毛泽东、周恩来先到杭州视察。
  几天前,浙江省委接到陈云的电话,陈云说在嘉兴他有个舅舅,来信说生活困难,没粮食吃。陈云在电话里带些讽刺意味地说:“你们嘉兴不是亩产七、八百斤吗?你们去查一查啊!那里的百推在俄肚子。”省委书记霍士廉就带上省委办公厅几个同志到嘉兴、温州、丽水地区调查。一查亩产果然没那么多,那里的老百姓确实正在闹饥荒,还俄死不少人。当霍士廉小心冀翼将这些情况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时,其他官员的心情都有些紧张。
  因为他们已觉察到领袖们脸上失去了往日的轻松与笑容。毛泽东的眉头紧皱,连点烟时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那神色难以捉摸是惊讶?是疑惑?还是气愤?
    霍士廉急忙做了补充:“这些材料都是真实的,主席可以派人去调查。”
    毛泽东吐着烟,半晌不说话。这使得紧张气氛更加剧了。
  毛泽东说了句:“你是个老实人,我相信你。”显然他的气愤另有所指:“这是犯罪啊。要坚决惩治官僚主义!”他终于忍不住说出心里话“四川俄死人报了,河南、安徽死了也报了,你们浙江死了这些人,还说没有死人?”
    房间里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毛泽东气得手颇微徽地,又去点烟。趁此机会,周恩来接过话茬:“我总理没有当好,让百姓挨了俄。”他说着,两行热泪流到腮边。他站了起来,深邃的目光直通前方。他严厉地批评道;“你们是外来人嘛,对浙江的百姓没有感情!”
    “百姓俄肚子,我们是有责任的。”霍士廉承担着责任,又一言难尽。
  周恩来继续说:“浙江在自己收成不好的情况下,调大批粮*支援重灾区,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重灾区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平日温和的面容一下变出严峻的棱角,加之两道浓眉,显出不怒而成的风度,他的话体一转:“你们当父母官的,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不要犯官徐主义的错误。上调粮食50亿根本不可能。今年你们少缴国家2亿斤粮,再不够吃,再返梢一点。不能让浙江的老百姓饿肚子啊。”
    霍士廉汇报说,在一次华东会议上,中央一些部门领导和华东局的柯庆施要浙扛报高产指标,省委十分为难。
    毛泽东点了点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庐山会议前后,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浙江各地也放起了“卫星”,说假话,说大话,刮浮夸风的人大有人在。
  毛泽东已渐渐平静:“报产量,高了就好,低了就右,这不好。这是逼着人家说瞎话。”他起身在房间里溜达,双手剪在背后,边走边说:“报产量多少就是多少,产量上不去,总结经验,找找为什么搞不好?要实事求是嘛,怎么不实事求是啊?”
    霍士廉说了自己的意见,“一个不说实话,一个是官僚主义,不了解情况,一个是他害怕,害怕戴右的帽子。”
    毛泽东推心置腹:“你们都是地方官、父母官,最了解情况。我们高了好几层,情况了解不了。你们不向我们说真话,我们就成了瞎子、聋子啦!”
    霍士廉:“这二年全省粮食连年减产,但国家粮食征购增加,使农民的生活用粮发生困难,不得不实行瓜菜代。农村普遍出现三瘦:人瘦、牛瘦、地瘦,不少地方出现饿、病、逃、荒,一些产粮区饿死人的现象也有发生。”
    毛泽东当即指出:“征购粮食可以低一些么,得保证农民吃饭,你把农民口粮都弄来了,可不行啊。”
  周恩来也说:“对老百姓的生活一定要关心。”
  毛泽东:“农民没了粮食,吃不饱饭,劳动就没劲头,得想个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周恩来对霍士廉说:“你们查一下,粮食不够吃的究竟有多少?”
  霍士廉有苦难言:“一个月前就给中央报了。”
  周恩来:“今年你们浙扛粮食少交1亿斤,补给不够吃的。不能我们吃饱饭,让老百姓饿肚子。”周恩来想了一下又说“老百姓没有饭吃,称们要负贵任,省委要写检查。”
  毛泽东感慨道:“浮夸风害死人哟!”
  所以,毛泽东上庐山,一开始的初衷的确是想解决党内作风不实、经济下滑的问题,他给各级干部的一封信中,特意指出老实人,敢讲真话的,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很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特别是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响亮地提出:在党内要造成有话就讲,有缺点就要改进的空气;号召大家学习海瑞精神,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求中央委员们敢讲真话,不怕警告、降职、撒职,开除党籍,不怕离婚、杀头,要敢于坚持真理。可悲的是,当彭德怀真的“要当海瑞”时,毛泽东否定了自己。然而毛泽东不能闭眼不看现实,庐山之后,他还是要回过头来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错误,着手解决天下最大的事情:粮食,或日吃饭间题。到了1960年,粮食问题仍在继续滑坡。全国有好些省份灾情十分严重,饥荒肆虐,己经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作为一国总理,如同一家之长一样,最操心的事莫过于粮食。人们已经听说周恩来同毛泽东一样,已经几个月不吃猪肉,饭也吃得少了。
  这年四五月间,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到北京开会,他几次见到总理,都觉得他心事很重,眉宇间深藏着一种优郁之色。星期天。杨尚奎和夫人水静正准备去看望朋友,忽然接到通知,说总理想和华东几位书记个别谈一些问题,希望不要外出。他俩就坐在屋里等候,猜想总理会谈什么问题。杨尚奎心里有谱:这个时刻,成是谈粮食问题乙10点半钟,周恩来步人杨尚奎的房间,坐下不一会儿,他就开门见山地说起:“去年全国有好几个产粮省,包括四川这样的粮食大省都遭了灾,估计今年的生产形势也很糟糕,所以中央在粮食问题上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的粮食库存都已经挖空了,调进的不够市场供应,如果不马上调一批粮食救急,像这样的大城市一旦发生粮荒,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这就不得不向你们求助了。”周恩来说完,含笑望着杨尚奎。
  杨尚奎很沉重地点了点头,看得出,他略有难色。作为一省之“长”,担子之重不亚于一个小国,他同样担负着“家长”的角色,也总要吃着上顿想着下顿,吃着锅里想着盘里。
  周恩来理解杨尚奎的心情:“是啊,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你们自己也有困难。但是,和别的省比较起来,你们还是好的。所以我今天特地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支持中央,救救姗眉之急?”
    杨尚奎觉得尽管总理对江西的情况有所了解,但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将江西的情况作一详细汇报:
    “江西是个农业省,主要是产粮。自古以来,特别是从南北朝时期起,江西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地,现在给中央调运粮食更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但是,这两年我们的困难很大,1958年,许多地方顾了炼钢铁而误了农业,结果不是增产而是减产,不少稻子烂在田里;或者是晚稻缺乏管理而歉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