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之影

第10章


  “老哥放心,贫道自有分寸,不会让你为难的。”张道士挥挥手,答道。
  “多谢道长。”
  “不要客气,”张道士站起身来,说,“闲聊了这么久,贫道就不打扰老哥做生意了,告辞告辞。”
  “道长慢走,有空再来。”杂货铺老板意犹未尽地看着道士的背影,似乎还想再多聊一会儿。
  注释
  ①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为道教发源地之一,有建福宫、上清宫等著名道观。
  ② 天台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唐宋时佛寺、道观众多,现存“和尚衙门”、“和尚街”、“第一禅林”等遗迹。
  ③ 张三丰:字君实,号昆阳,又号玄玄子,元明初时全真道士,武当派开山祖师。
  ④ 宣统三年:即1911年。
  ⑤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矗,字知明,道号重阳子,京兆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是全真道教团实际创始人,和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一起被尊为全真北五祖,丘处机为其弟子。
  ⑥ 天师道:由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转化而来,因其历代教主被称为天师,故称天师道。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道士,沛国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其孙为汉末群雄之一的张鲁。
  ⑦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与金坛市交界处,为道教名山。
  ⑧ 《上清大洞真经》:全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又称《上清经》,成书于魏晋时期,由尊奉《上清经》的道士形成上清派。
  ⑨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据传张道陵四世孙张盛于晋初便前往龙虎山修道,此后张氏子孙世居龙虎山嗣任天师,因历代天师世袭不绝,后人又把龙虎山张家和山东曲阜孔家并称“南张北孔”。
  ⑩ 阁皂山:位于江西省樟树市,为道教名山。
  第三章 烂柯负薪朱翁子
  申云潜用过早膳,便唤来二福,开口问道:“张道长在做什么?”
  “回老爷话,张道长做过早课,在客房中休息。”二福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你去把张道长请过来。”
  “是。”
  二福转身离去,大约一刻钟后,便见张道士跟在二福身后,来到堂屋里。申云潜打过招呼,请张道士在客座上坐了,又吩咐二福沏上一壶上好的蒙顶茶。
  “不知道长昨夜睡得可还安稳?”
  “承蒙申施主盛情,贫道休息得非常好。”
  “那在下就放心了。”申云潜笑了笑,说,“道长请喝茶,这蒙顶茶采自雅州蒙顶山①,乃蜀中名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香气久凝不散,常饮此茶,大益脾胃,故又有‘仙茶’之称。此茶自唐以来历代都被列为贡物,白乐天就有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如此贫道倒要尝尝了。”张道士道声谢,端起茶来细呷一口,果然觉得茗香醇美,沁人心脾,不由得连连称赞,“蜀中多奇山,蒙顶山之名贫道亦曾耳闻,今日一品仙茗,不禁心向往之,他日必要前去游历一番。”
  “天台山在邛崃,蒙顶山在名山,二县相邻,路途倒不远。”
  张道士点点头,说:“如此更应前往了。”
  “倒也不急,待道长在这里多住几日再说。”
  “叨扰了。”
  申云潜喝了一口茶,说:“这附近有座龙渊寺,在下与龙渊寺住持松月禅师素来友善,那松月禅师精通佛法,亦乃大德之人,不知道长是否有意与在下同游龙渊寺,去见见松月禅师?”
  “自古释、道、儒三教一体,九流同源,贫道能与高僧、大儒坐而论法,实乃幸事一件,又有何不可呢?”
  “惭愧惭愧,”申云潜连连摆手,说,“在下哪里担得起‘大儒’之名,道长真羞煞我也,莫要再提了。”
  张道士哈哈一笑,说:“依贫道看来,申施主礼教甚严,又潜心好学,这‘大儒’之名是担得起的。”
  “道长谬赞了。”
  “哪里哪里。”
  申云潜笑笑,说:“如果道长不介意,那依在下的意思,选日不如撞日,今天便去龙渊寺如何?”
  “如此甚好。”
  “在下曾答应拙荆,择日携家眷去龙渊寺进香,道长如不介意,今日在下便让拙荆带上犬子、小女同往龙渊寺。”
  “申施主尽管安排,贫道一切悉听尊便。”
  “道长请稍坐片刻,在下这就命人准备。”
  “申施主请便。”
  申云潜拱拱手,便离开了堂屋。
  “快收拾收拾,爹爹今天要带我们去龙渊寺啦。”申可惟一路蹦蹦跳跳地说。
  “哦?”听到声音,申可怡走出屋子,问道,“母亲也去吗?”
  “母亲和哥哥都去,”申可惟停下来,站在墙角想了想,说,“好像昨天来的那个老道士也一起去。”
  “不过就去龙渊寺转转,瞧你高兴的那个样子。”申可悦也走了出来,似乎颇不屑申可惟的一脸兴奋。
  申可惟毕竟还小,听说能出去玩,也顾不得二姐话中讥讽之意,只是急忙跑回屋换上衣服准备外出。
  “昨日还说呢,想不到今天就能去了。”虽然嘴上不屑,但申可悦也因为可以外出而高兴。
  申可怡似乎还沉浸在昨日的幽怨之中,她的脸上没有露出欢喜的神色,只是站在屋门口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申家一行人很快便准备妥当了,虽然龙渊寺就在距申府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但因有女眷前往,所以管家毕根——小厮二福的爹——还是雇来了七顶滑竿。这滑竿是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躺椅供人乘坐。滑竿每顶可坐一人,由两个轿夫一前一后地抬着,这在四川山区是一种很普遍的交通工具。
  一行人出了申府,向东拐上一条小路,绕过申家大院前行不远就是龙渊寺所在的山脚下了。
  “这龙渊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毁于战火,于康熙年间重建,内有天王、三圣、大雄、达摩四殿,气势甚为宏伟,亦是方圆百里内一座名寺古刹。”申云潜坐在滑竿上,侧头向张道七介绍道,“那松月禅师原本在峨眉山②圣积寺出家,后来奉命到龙渊寺担任住持,算来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张道士点点头,说:“贫道亦曾去过峨眉山,放眼望去,奇峰耸天,云烟相连,灵气郁盘,朵朵青莲,真不愧仙山之名。”
  “那是自然,天下之仙山莫若蜀中,而蜀中之仙山尤以峨眉山为最秀。”申云潜颇为得意地答道。
  “父亲,我的几个同学也约我暑假的时候去峨眉山游玩呢。”申可轼突然说道。
  申云潜看了儿子一眼,说:“今年局势太乱,待明年安定一些你们再去吧。”
  “是,孩儿知道了。”见父亲并未一口咬死不准去,申可轼甚是高兴。
  三人一边说一边走,很快便走到了山脚下。
  “龙渊寺的后院有一眼清泉,名曰龙渊泉,泉水甘甜清冽,蒙松月禅师照顾,在下家中用水皆是取自龙渊泉。道长昨日所饮香茗之所以醇美,除茶叶好外,这泡茶之水也是功不可没的。”
  “原来如此,”张道士笑笑,对申云潜说,“这后里镇真可谓人杰地灵。”
  “承道长吉言。”申云潜拱拱手,说。
  石子路从山脚一路蜿蜒向上,直到龙渊寺山门。山路两边多种杉、松、柏、竹,郁郁葱葱,流翠欲滴,遮蔽烈日,山风阵阵,行在其间,甚是清凉。龙渊山并不高,大概爬了一刻钟后,便能看到前方龙渊寺的山门了。来此之前申云潜已经差人通知了松月禅师,故此早有一个中年和尚领着一个小行者站在山门迎候。
  申云潜下了滑竿,上前几步,对那中年和尚行礼道:“在下唐突来访,劳圆通师父在此迎候多时,实在惭愧。”
  “哪里哪里,”圆通和尚连忙还礼,道,“申檀越乃敝寺贵客,贫僧身为知客,在此迎候,也是应该。”
  圆通和尚口中所言的“檀越”乃是梵语,即“施主”之意。他所担任的知客在寺院里专司接待宾客,又叫典宾、典客,其在僧堂中的坐位称为知客板头,是寺院里极重要的执事。
  “这位是张菽子道长,云游至此,在弟子家做客。”申云潜介绍道,“这位是龙渊寺的圆通师父。”
  “阿弥陀佛,贫僧见过张道长。”圆通师父双手合十,行礼道。
  张道士双手合十还礼,道:“劳法师迎候了。”
  由于申云潜已是熟客,所以彼此寒暄一阵后圆通和尚便将众人引进山门。这寺院的山门通常开三个门,分别是“空门”、“无相门”、“无愿门”,因此又称为“三解脱门”。山门内是山门殿,殿内两边各立一尊手执金刚杵的夜叉神像,那夜叉乃天龙八部众之一,常立在寺院山门充作守护神。因两尊夜叉皆是上身赤裸、面口狰狞的形象,一个鼓鼻,一个张口,故民间又称为“哼哈二将”。
  穿过山门殿,便是天王殿了。这天王殿左右供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天王,正中供奉着弥勒佛。殿中那尊弥勒佛并非泥塑,是用黄铜铸成的,也不似寻常寺庙里圆耳大肚的形象,而是头戴金冠,倚坐榻上,祥云绕身。
  申云潜上前燃香,又三拜礼佛,甚是恭敬,而张道士并非佛门中人,只是双手合十,行一礼便罢。
  礼佛完毕之后,圆通和尚向张道士介绍道:“敝寺这尊金冠弥勒佛,相传乃乾隆年间一位西藏格鲁喇嘛在敝寺居住时募化善缘所铸,距今算来已近两百年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