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8章


之后又返回东宫,先后向祖母张太后及母后孙皇后行叩拜礼。
张太后见祁镇身着衮服、冕旒,俨然一副小皇帝的模样,不禁想起昨日群臣进宫请命的一幕。当时若非自己早有准备,通达顺变,还不定闹成怎样的结果呢?只是今后幼主临朝,还不知有多少沟沟壑壑。自己身负重任,将会是怎样的艰难?她不由得叹一口气道:“孙儿,这皇帝可不好当啊!你要远小人,近君子,兢兢业业……罢,罢,现在讲得再多你也不懂啊!”
祁镇仰起小脸望着祖母,天真地答道:“皇祖母,孙儿懂得的,孙儿听您的话,将来一定做一个好皇帝!”
从清宁宫出来,祁镇又去坤宁宫拜见母后。孙皇后一见身着衮服冕旒的儿子,顿时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抱着他不肯放手:“儿呀!皇天保佑,终于让母后看到这一天了!你不知道母后有多高兴啊!”
同来的礼部臣员见皇后如此失态,颇有几分尴尬,只得轻声催促太子前往华盖殿接受百官朝贺。孙皇后一边拭去眼泪,一边为祁镇整理衮服冕旒,喜不自禁地道:“皇儿,快去见你的臣民,让他们为你山呼万岁。你虽年纪小,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啊!要有皇帝的威严,让做臣子的尊敬你,怕你。去吧!”
祁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母后放心,孩儿明白。”
随后,祁镇在礼部官员引导下,由大群内廷宦官簇拥着来到华盖殿,登上宝座。这时天色已经大亮,宫中钟鼓齐鸣,登基大典正式开始。锦衣卫鸣鞭三响后,等待在丹墀上的文武百官依次进殿,对着御座上的小皇帝行三跪五拜之礼,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祁镇在内侍的提示下,令御前太监赐众卿平身。随后有鸿胪寺卿上前跪请颁登基诏书,由翰林院官捧皇帝诏书授礼部官,礼部官捧至承天门向天下臣民宣读。
英宗的登基诏书于宣德十年正月初十颁布,诏以明年为正统元年。这份登基诏虽以童昏天子朱祁镇的名义颁布,其实是由辅臣杨士奇等商定起草的。它体现出“三杨”内阁与太皇太后继承“仁宣”以来的治国方略。其内容极为庞杂,共有三十八款之多,举凡军事、民政、财税、田赋、徭役、抚恤、屯田、边牧等各方面莫不涵盖,巨细无遗。那位宣读诏书的礼部官员用洪亮的声音足足宣读了大半个时辰,端坐在承天门伞盖下的小皇帝早已听得昏昏欲睡,不甚耐烦了。
至于嗣后的几十年间,英宗皇帝的这份允诺天下要“勉力践行”的登基诏书兑现了多少,唯有澄澄青史可资鉴证。
第三章 太皇太后的威严
一 小皇帝的早朝
宫中的更鼓敲过了五下。宫门外,迎送皇帝上早朝的龙辇早已备好待命。寝宫内外灯火通明,内侍和宫女们各自就位。尽管一众太监长随和小内侍们急得团团转,可睡在龙床上的小皇帝朱祁镇始终高卧未起。
太监们轮番来到寝殿的御榻前,细声细气地禀奏:“万岁爷,五鼓上朝啦,快起来吧!”
祁镇“嗯”地应了一声,翻一个身复又抱着锦被睡着了。太监们又不敢去拉他,皇上虽然年幼,但惹恼了他可不是好玩的。
这时,年已四十出头的太监王振也起床了,他正在漱洗,小内侍们跑过来求他:“王先生,皇上不肯起来,误了上朝小的们担当不起啊!”
“嗯,我去看看。”
王振随小内侍们来到寝宫,果然见祁镇脸朝内睡得沉沉的,不时还响起细细的鼾声。昨晚小皇帝随母后去给太皇太后请安,老太后为朝中的诸多事情,絮絮叨叨地教训了祁镇很久。小皇帝哪里记得许多,只是“嗯嗯”地点头应答:“孙儿晓得。”“孙儿明白。”直到老太后讲乏了,祁镇才如获大赦般回到乾清宫。
他急着回宫是因为小内侍们昨天从外面带回一个宝贝——一副五颜六色,既好看又好玩儿的弹子棋。一回宫他就和小内侍们玩开了,在棋盘上红子跳进绿子跳出,杀个天昏地暗,一直疯玩到三更过后才就寝,早上自然就起不来了。
王振见祁镇沉睡未醒,只得大声地叫喊:“皇上,起来上朝啦!”
他的嗓门大,祁镇终于被吵醒了。他在锦被中伸了个懒腰,似乎想起来,可是外面寒气袭人。他眼睛还未睁开,又任性地一头钻进温软的被窝里。
王振急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御榻前:
“皇上不肯起来,误了上朝,老臣罪该万死!老臣跪在这里了!”
小内侍们见王先生跪下了,也都一个个在后面跪成一长溜,齐声高喊:“请万岁爷起来上朝!”
这一下祁镇到底给惊醒了,他见王振跪在床前,连忙骨碌碌地爬起来,于是小内侍们蜂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服侍他穿戴好上朝的冠服。祁镇也来不及漱洗了,在众内侍的簇拥下登上候在宫门口的辇车,浩浩荡荡地驶出皇宫。
其实这段时期明宫的早朝仅是徒具形式而已。少年天子即位,他未曾进学,心智未全,根本没有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能力。怎么办?于是只能采取权变措施,每天安排几位朝臣在殿上奏报军政要务,由内阁事先拟就处理意见,先一天就交给宫中的司礼监,教小皇帝逐一记牢背熟,上朝时大臣煞有介事地奏报一番,小皇帝则简单地颁发圣谕:“准奏!”或“交××部议处。”“发大理寺严审。”如此这般地,众臣与小皇帝像演戏一样走一回早朝的过场,用不了多久御前太监即宣布退朝。
正因为这样,徒具形式的早朝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午朝也被迫取消了。有人建议效法古代故事,在御座之后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祁镇即位之初,即颁诏尊封皇祖母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封母后孙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宣宗遗诏凡军国重事必须禀报太后,实际上此时太皇太后张氏已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小皇帝没有能力执掌朝政,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不失为一个变通的办法。
可是,此议一出,太皇太后坚决不许,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败坏我祖宗成法!”
实际上,太皇太后顾忌的是,在历史上所谓“垂帘听政”并没有好名声。最著名的是唐高宗的武后,她由垂帘听政进而最终篡夺李氏政权,改立大周朝。武则天临御天下数十年,雄才大略,最终还难逃篡夺的骂名。自己年近花甲,精力已有不逮,为什么还要做这等费力不讨好的蠢事?现在有治国经验丰富的五大辅臣相助,自己只要从中把好舵,待到祁镇逐渐长大成人,先帝和宣宗开创的基业就能顺利延续下去。
于是,太皇太后提出三项施政大纲:一是悉罢一切不紧急的事务;二是督促小皇帝好好学习上进;三是委任股肱之臣处理朝政。
她还听取朝野的强烈呼声,对宦臣干政的弊端采取断然措施,下令罢撤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派驻的镇守宦官,将他们一一召回,只留下南京守备及各边地镇守和徐州、临清收粮及淮浙巡盐的宦官暂时未撤。
遵循太皇太后的指示,以杨士奇、杨荣为首的内阁大刀阔斧地裁斥冗员。首先将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放归乡里。那么多乐工成年累月在乐坊里吹吹打打舞弄管弦韶乐,于国家何益?
几天后,又遣散各地征来修建皇陵的夫役一万七千人,宣宗皇帝的陵寝景陵已经修竣,只待择吉下葬。下一位皇帝尚在冲龄,实在没有这么早营建陵墓的必要,须知一万七千名营建皇陵的夫役,每天得花多么大的开销靡费啊!将他们放归郡县勤耕务农,又能收获多少粮食?
几个月以后,太皇太后又令将光禄寺的膳夫减少四千七百余名。这三项裁撤举措,大大减少了朝廷的支出,对日渐逼蹙的国家财政无疑是个大大的缓解。
这一切新政都是用新登皇位的英宗皇帝的名义颁诏实行的。年方八岁的小皇帝虽然每天清晨极不情愿地被叫醒上早朝,可他对自己做的那些决策茫然无知。所有朝廷实行的新政都是太皇太后与内阁商定后施行的。
当时,经过试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程序:中央及地方所有朝臣的奏疏汇集于通政司。本应由通政司在早朝时汇呈皇帝御览,奈何小皇帝不管事,通政司只得选取重要的奏疏送呈太皇太后。所以太皇太后常常差遣宫中的司礼监将朝臣的奏疏送往内阁,由内阁诸臣商定处理意见后,用小票笺写好夹在奏折内,复送呈太皇太后御览,最后由司礼监将内阁票拟意见用朱笔誊写,此谓之“批红”,完成这一步骤后再加盖皇帝印玺交部实施。
宣宗时任命亲信长随刘宁执掌司礼监。刘宁忠心耿耿服侍皇上,宣宗游西苑时游船翻覆落水,不识水性的刘宁奋不顾身地跳进湖中,将濒临危境的皇上救起,因而深得宣宗信任。然而刘宁不识字,因此宣宗命王振代他批红,所以王振在宣德时即已入司礼监,成了一名从六品的秉笔太监。
太监奉命批红,让王振接触了国家政务的处理过程,他虽是身份卑微的阉奴,却是心比天高,有着极强的权势欲。纵然批红只是照着内阁的票拟意见用朱笔誊写一遍,不敢越雷池一步。但经历多了,他不免想,内阁大臣们所拟批复也不过如此,大学士们有时也无甚文采,他在批红时情不自禁地想斗胆做些改动,并且力求把字写得比内阁小票上的字更为潇洒飘逸。
尽管如此,在太监王振眼里,内阁“三杨”是历事四朝的元老,声名显赫,道德文章高不可攀。尤其令他羡慕的是他们实际执掌着朝政大权,在很多方面连太皇太后都要听从他们的意见,这足令渴望掌握权势的王振垂涎欲滴。所以,每当王振奉太皇太后之命去内阁问事,当他走近处于文华殿一侧规模并不显赫的内阁值房时,确是怀着一颗无限景仰的心,他向阁臣们传达太皇太后的问话时,也表现得有理有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