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11章


没过多久,又以一万多骑兵进犯陇东重镇庄浪。
庄浪位于六盘山南麓,北通大漠,是扼陕甘门户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颇为繁荣的集散地,街市上商铺林立,茶楼酒馆等也不少。
一个冬天的夜晚,朔风呼啸,酒楼上的酒徒们正在吆五喝六猜拳饮酒的时候,忽闻街市上有人惊呼:“鞑靼人来了!”只见无数鞑靼骑兵挥舞着圆月弯刀冲进了庄浪。他们穷凶极恶,见人就毫不留情地挥刀砍杀,许多店铺遭他们抢劫一空,临走还要放一把火把房子点燃。霎时,街市上烈焰冲天,尸横遍野。
驻守庄浪卫的明军在都指挥江源的率领下,在街市上与放火抢劫的鞑靼兵展开激战,奈何这支由朵儿只伯率领的鞑靼骑兵有一万多人,由四面八方涌进来。江源寡不敌众,渐渐处于下风,只得带领部众突破重围撤回卫所驻地。在撤退中江源被敌人飞箭射中,坠马身亡。明军奋力把他的尸体抢回,驮在马上边战边退,这一役,明军共损失士卒一百四十余人。
庄浪战事失利的消息很快报到朝廷。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分析北疆形势:当前瓦剌人非常狡猾,他们深谙“先安内,后攘外”的道理,长期以来一直对明朝皇帝称臣纳贡。他们每年进贡的无非是马匹、貂皮、骆驼等方物,却向朝廷大量索取金银、丝绸、帛物等他们稀缺的物资。而鞑靼人一直是北元的正支,现在的阿台王子及朵儿只伯就是北元知院阿鲁台所立的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杨士奇、杨荣等商议:鞑靼部落势力衰弱,四处流窜且数度侵扰我边境城镇,朝廷若趁此机会选将率十万大军征讨,很可能一举将其歼灭,永除此害。今后在北疆便可专心对付瓦剌,免受牵制。
军情紧迫,内阁便征询兵部及五军都督府的意见,紧急颁诏调派新升任的右都督蒋贵,佩平虏将军印绶,率师征讨侵犯甘、凉二州的阿台与朵儿只伯。
蒋贵现年五十余岁,他原是燕山卫的一名卫卒,跟随明成祖起兵靖难,经历大小百余战,屡立战功。他出身行伍,大字不识,但生性朴实憨厚,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临阵每每身先士卒,一往无前。故战功彪炳,由都指挥升任都督佥事,复晋同知,最后擢升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蒋贵奉出征敕令,立即起程赶赴甘州前线。当时边境用兵,一般就近调取驻扎在附近各都司的兵力。蒋贵刚至甘州,立即巡视陕甘各都司卫所,选调兵员战将,力图组成一支能深入沙漠腹地作战的军队及其后勤保障。
就在这时,因为庄浪战败,朝廷派遣巡抚甘肃的侍郎徐曦却上了一本,参劾蒋贵用兵迟缓,延误战机,应受处罚。
蒋贵是个粗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火冒三丈。幸亏杨士奇、杨荣等鼎力支持他,上奏太皇太后,称徐曦身为甘肃巡抚,庄浪正是他管辖之地,损兵折将他不容推卸责任;而蒋贵彼时还在兰州等处调选兵卒,他是没有责任的。
蒋贵在甘、凉二州调集了五万兵马,这时有谍报称阿台王子与朵儿只伯已北窜至贺兰山后。朝廷一方面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由大同出兵往西进剿;蒋贵与都督赵安则由凉州出兵,两路兵马合围阿台王子、朵儿只伯的鞑靼部。
蒋贵率领五万兵马日夜兼程向贺兰山进发,途中又获得情报:鞑靼人已向东北方向转移。蒋贵立即挥军向东,日行百里,数日后追至捕鱼儿海,这是洪武朝时大将军蓝玉追杀元嗣君的地方。
大军在捕鱼儿海边扎下营寨,辽阔的海子在夜色中黑沉沉地一望无际,只听见阵阵惊涛拍击海岸的声音。草原上有狼群出没,偶尔听见野狼在暗夜中嗥叫。
中军大帐里灯火通明。蒋贵召集各营指挥商讨军情,他极为恼怒地道:“我等奉命追剿阿台、朵儿只伯匪帮,千里奔袭到海子边,可连鞑靼人的影子都没见一个!昔日大将军蓝玉在这里追杀元嗣君建功立业,可我们什么都没捞到,真他妈晦气!”
失望颓丧的气息弥漫在大营里,众将七嘴八舌地议论,因为长途奔袭,粮草供给难以为继,有人说营中存粮只够吃三天了。这里寥无人烟,举目白茫茫一片,连牧民的糌粑、牛羊奶都弄不到一点。过了海子,前面又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天晓得鞑靼人躲到哪里去了?
都指挥安敬的老婆生了孩子,家有弄璋之喜,安敬早就不想来千里之外打这一仗,他进言道:“据探子报告,过了海子二百里之内无水草;况且我们的粮草绝对维持不了十天,依末将之见,我们还是及时撤军方为上策。”
蒋贵沉默不语,众将中亦有人附和安敬的主张。这时随行参赞军务的右佥都御史罗亨信站起来愤愤地道:“诸位将军身受国家的优厚恩泽,竟敢临阵退缩吗?你们要想清楚,因为违犯国法受诛戮好呢,还是英勇杀敌死在战场上好?”
蒋贵身为主帅,虽然极不情愿退兵,但眼看粮草难以为继,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听从安敬等人的意见,从捕鱼儿海撤军后退三百里,至多伦正蓝旗与大同方面军会合。
佥都御史罗亨信回到京城,随即上疏参劾蒋贵怯战临阵撤军,都御史陈镒也称蒋贵在平凉大量选军却劳而无功,辜负了朝廷的信任。
因为蒋贵领兵在外,朝廷不得不慎重处理此事。“三杨”内阁经过商议,报请太皇太后圣裁,派遣兵部尚书王骥前往甘州,统领甘肃边务。并由皇帝敕令,准许他便宜行事,有先斩后奏之权。
王骥是永乐朝的元老,身躯高大伟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精于兵法骑射。宣宗即位擢为兵部侍郎,并代署都察院事。之后晋升兵部尚书,位列九卿。
王骥奉命之后,日夜兼程疾驰到军中,立即升帐,召集诸将厉声质问:“前次追赶敌人至捕鱼儿海,是谁先主张撤退,致使我军失利的?”
诸将见钦差震怒,一个个面面相觑。为了推卸自己的干系,大家据实禀奏道:“首先提出要撤军的是都指挥安敬。”
王骥顿时脸色骤变,一拍案桌,怒声斥喝道:“大胆安敬,竟敢惑乱军心,倡议撤军,损我国威,奉皇上敕令,将其绑赴辕门斩首示众!”
这时,都指挥安敬早已吓得三魂去了七魄,正待声辩,刀斧手已经将他绑缚得结结实实,推往辕门外,顷刻之间,人头落地。
斩了安敬,众将已战栗不已。蒋贵也受到朝廷的谴责,身为守土卫国的武将,他也深感愧疚,后悔那次听了安敬的主意,仓促撤军,致使朝廷劳而无功,也在自己一生征战史上记下了耻辱的一笔。
王骥在甘州大规模检阅和操练将士,分兵划地,使将领们明确职责,防御各自的管辖范围,在甘、凉阅兵之后,裁汰冗兵三分之一,大大节省了朝廷的开支。
兵部尚书王骥在甘肃治军的成功先例,让朝廷尝到了甜头,这样做其实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利用朝廷大臣的威望和能力,顺利地清除积弊,整饬边防;另一方面也使文臣熟悉军中事务和将帅能力,一旦国家有事,可以挂帅出征。王骥后来为朝廷所倚重,领兵征伐麓川叛逆即为一例。
原来各边镇均派有宦官监军。宦官为皇帝所信任,但是他们的学识才能都很欠缺,且私心太重,逞威作福,往往成为边关将帅的累赘与掣肘。内阁诸大臣有鉴于此,趁着皇帝还小,太皇太后也鄙视宦官的奴性,因此建议任用大臣巡边,以代替过去派往边镇监军的太监们。
正统二年三月,朝廷任命刑部尚书魏源整饬大同、宣府边务,同样允许其便宜行事。
魏源和王骥一样,同为永乐四年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副使等职,后擢升刑部侍郎。他是一个标准的文臣,宣德七年曾巡抚江西,敉平永丰山民之乱,那是他唯一的一次统率军队的经历。
大同、宣府是拱卫京师最重要的两处边防重镇,称为“九边”之首,魏源赴任之初曾请教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推心置腹地告诉魏源边塞的积弊所在,并说:“边塞之兵怯弱,是由于训练无人。”他无私地向魏源推荐了一个自己发现的能人:戍守猫儿峪的千户杨洪。
杨洪的祖父、父亲均为出身行伍的下级军官,祖父是跟随朱棣起兵的汉中百户,父亲杨璟战死灵璧。杨洪十七岁袭父职,跟随成祖北征,追敌至斡难河,斩获无数。成祖赞叹道:“此子真是将才!”
杨洪得到魏源的赏识,魏源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游击将军。杨洪手下只有五百名兵卒,朝廷下令从开平、独石的骑兵中遴选精壮士兵充实之,并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
此时,明军中能征惯战的宿将老的老了,死的死去。杨洪作为后起之秀,以勇敢善战闻名。他为人机变敏捷,善于出奇捣虚,屡战屡胜,未有败绩。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能得到大臣们的赏识。
不过,愈是有才能的人愈容易遭人妒忌。万全卫的指挥杜衡羡妒杨洪越级提升,故意在魏源面前说他的坏话,他说杨洪治军残暴,每每鞭打士兵,部下不堪其虐。杨洪属下有一个士卒李全因操练怠惰遭受重罚,也大造舆论说杨洪一贯虐待士兵,引起公愤云云。
魏源亲自下到部队,查明了事实真相,确属积怨诽谤。他召集部队训话,支持杨洪严厉治军,并上奏朝廷将杜衡撤职发配广西,部卒李全则交杨洪自行处置。
不久,朝廷任命都督佥事李谦镇守赤城、独石,命杨洪做他的副手。李谦是永乐朝的武臣,年老胆怯而无所作为。他妒忌杨洪的才能,不能与他友好相处。杨洪每次调兵操练,李谦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或延怠。杨洪鉴于赤城、独石地处前哨,鼓励士卒要有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英勇杀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