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18章


宋彰到任以后,急着把买官所费的万两银子收回来,于是巧立名目令各县科派征收,以致民不聊生。八闽大地从此烽烟四起。
卖官鬻爵之风一起,立刻不可收拾。从此王太监府邸门庭若市,馈金送礼的人把门槛都踏烂了。
偏偏有一些人看不惯这种行径,不肯随波逐流。正统六年,兵部侍郎、巡抚河南的于谦入朝述职。于谦为官公正清廉,在老百姓中间,有“于青天”的美誉。其他河南官员入朝必携带大量的香帕、蘑菇等土特产上下打点,于谦的手下随从也劝他随大流带上些礼物。于谦微微一哂,作《进京》诗一首,曰: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一出,立刻传遍京城,成为街巷佳话。王振见到揭帖,连连阴笑道:“诗是写得好,可惜此人不通庶务!”原来有一名御史余谦曾经得罪王振党羽,他以为就是此人,便欲挟嫌报复。
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两省,长达十二年之久,政声卓著,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得人民爱戴。因为在外时间太久,此次应诏回朝,他便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接替自己的工作。王振正要找他的茬,便指使通政使李锡上章弹劾于谦,说他怨望朝廷久不升迁,心怀不满,擅自举人自代。英宗糊里糊涂地听信了王振的谗言,竟将于谦交法司审讯,判处死刑,关在监狱里。
三个月后,王振发觉此于谦非彼余谦,且于谦官声甚好,朝臣多有议论。于是奏请英宗将他从狱中放出,降职调任大理寺少卿。
于谦入朝被囚的消息传到外省,立刻有河南、山西的各级官吏与百姓耆老千余人涌进京来,伏在奉天门外呼号请愿,要求“于青天”重回河南。山西的晋王与河南开封的周王也上书朝廷,盛赞于谦为官清正廉明,堪为榜样。于是英宗顺应民意,仍然任命于谦继续巡抚河南。
王振习惯了官员们的谄媚和阿谀奉承,于是对那些稍有不敬的官员,便认为是对他怀有敌意。御史李俨在光禄寺验收祭祀物品,王振从那里经过,李俨没有对他下跪施礼。他便怀恨在心,随便找个由头,下令锦衣卫将李俨逮捕,关进诏狱。不久,就发配铁岭戍边。
阉人的报复心极重,有异于常人。户部尚书刘中敷因为改革积弊,将宦官俸粮改在京仓支给,得罪了王振,被捕打入诏狱。纵然后来事态平息,刘中敷官复原职。但王振仍然记恨在心,伺机对他施行报复。
此次,刘中敷与侍郎吴玺、陈瑺联名上奏朝廷,因为京城草料不足,请将供御用的牛马分散到民间去牧养。这事或许又侵犯了王振手下宦官的利益,于是又有言官弹劾刘中敷等户部官员变更扰乱成法。王振逮到这个机会,又唆使英宗将刘中敷、吴玺、陈瑺抓起来,在长安门外戴枷示众,摧折侮辱前后达十六天,才释放回部。
到了年底,瓦剌可汗脱脱不花遣使入贡。英宗问刘中敷入贡的驼马数量多少。因为户部未参与入贡的事,刘中敷等户部官员都无法回答。王振随即奏答道:“瓦剌贡马二千五百三十七匹,骆驼一百二十头,貂鼠银鼠皮二万一千张。”
瓦剌入贡的事都是王振在管,别人不敢插手。少年气盛的皇帝却认定户部官员失职,于是再一次将刘中敷、吴玺、陈瑺打入诏狱。
这一次,王振要在户部安插自己的亲信,所以再也不肯释放他们。过了一年,刘中敷因为丧母,被削职为民。吴玺、陈瑺竟被发配到边塞戍守。
三 “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
正统六年十一月,紫禁城宫殿重建工程完工。在原来黑魆魆的废墟上,巍然耸立起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高耸的白玉台阶,金碧辉煌的殿宇,气势磅礴的盘龙柱,整块汉白玉雕饰的丹墀玉阶,衬着蓝天白云,很是壮观,尽显皇家气派。
明成祖决心定都北京,永乐十五年命泰宁侯陈珪等董建北京宫殿,历时四年建成。但不到半年,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毁。成祖怀疑这是天意,一直不敢复建三大殿。仁宗即位,念念不忘迁都回南京,一直把北京称作“行在”。宣德一朝意在休养生息,直至英宗即位才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如今三大殿落成,英宗皇帝也逐渐长大成人,不久即将开始亲政。于是朝廷决定于十一月初一甲午朔旦,举行三大殿落成庆贺大典,赐宴文武群臣。
那天上午,冬阳高照,宴会在奉天门举行。赴宴的数百名五品以上的官员,文东武西分别从两边步道进入。一时冠盖如云,摩肩接踵。并有光禄寺官员安排官员们入席。
年轻的英宗皇帝高踞御座,陪伴他的是留京的皇叔郑王瞻埈及奉命入朝的几位亲王,之后是皇亲国戚和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人。内阁诸臣与各部尚书、侍郎,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堂官等文武大臣分别入席。一时杯觥交错,其乐融融。
自洪武、永乐以来的惯例,宫中宦官一律不得参加外廷的宴会。因此光禄寺没有邀请司礼太监王振赴宴。英宗皇帝见王先生没来,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在宴席上左顾右盼。终于忍不住差遣一名内侍:“去看看王先生在做什么,速速来报。”
那内侍急匆匆来到王府,一进门就听见“哗啦啦”一片响声。原来是王太监正在大发脾气,一脚踢翻了一个三尺来高的大瓷瓶。他见英宗派的内侍来了,勃然大怒道:“我就像周公辅成王一样辅佐皇上,难道独独不能在宴会上占一个席位?”
内侍连忙劝慰他:“王公公少安毋躁,小臣立刻去禀报皇上就是。”
内侍返回奉天门,将王振的怨言原原本本地禀报英宗皇帝,年轻稚嫩的英宗颇为伤感,于是传光禄寺卿,命他速去王府请司礼太监赴宴。
光禄寺卿和礼部官员感到为难:如果王太监到临,他既非文官,又非武将,让他由那一边的步道进呢?最后由礼部官员请示英宗皇帝,皇帝命开东华中门召司礼太监赴宴。
不久,司礼太监的舆轿来到东华门外,只见王文、陈镒等许多公卿大臣在门外等候拜迎,王振这才转嗔为喜,大模大样地从中门而进。光禄寺卿和礼部官员把他迎接到靠近英宗御座的王公大臣一席。
英宗皇帝见王先生终于赴宴,一颗忐忑的心方才放下。他满含歉疚地命内侍将自己面前的御酒赐给王先生,王振这才喜笑颜开举杯痛饮。同席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也频频向他敬酒、谄笑,不遗余力地恭维司礼太监辅弼皇上的丰功伟绩。
三大殿的落成庆功宴在杯觥交错中落下帷幕。发了一顿脾气赢得满朝敬畏的司礼太监,满意地酩酊大醉而归。可目睹死太监的嚣张跋扈,正直的大臣们不禁暗自神伤,为国家社稷的前途深感忧虑。
四 国子监祭酒们的遭遇
王振是读书人出身,掌权以后,他很想罗致一些饱学名儒到自己门下以壮声势。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是当世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曾参与修纂《永乐大典》、《五经四书大全》和《太祖实录》,又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
陈敬宗任国子监祭酒九年考绩至京,循例应能秩升礼部侍郎等职。王振素来仰慕他的文名,很想交结他。正好当时南直隶巡抚周忱也在京城,前来王振府拜谒。王振知道周忱与陈敬宗是同年之交,又都在南京任职。便隐约地表达了想让周忱约陈敬宗一见的意思。
翌日,周忱在驿馆会见了陈祭酒,委婉地示意司礼太监仰慕他的道德文章,非常想和他见见面。周忱是个很实际的人,他暗示官员的升迁考绩权柄全握在王振手里,交结他没有坏处。
谁知陈敬宗一听这话,忿忿然道:“我陈某为人师表,若为私利去拜谒有权势的人,他日有何脸面去见诸生?”
周忱知道无法说服这个正义凛然的老夫子,只得回去禀报王振,王振脸上骤现不悦的神色。周忱又给他出主意道:“陈祭酒的书法极臻高妙,公若以求其墨宝为名,先致礼币,他自然会前来谒谢您。”
王振点头称是,于是差人带了金币和彩段美酒,求陈祭酒书写程子“四箴”屏一幅。陈敬宗不便推托,当堂挥毫为其书写,字迹苍劲挥洒,末尾署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他让来人将王振的润笔彩礼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托其向司礼监大人谨致谢忱。
就这样,铁骨铮铮的陈敬宗让王振碰了一鼻子灰,始终未登王府的门。自然,他也为自己的强硬付出了代价,当了十九年四品祭酒未获升迁。不过正因为这样,士大夫们益发钦佩他的高风亮节。
读圣贤之书讲究的是一身正气,不阿权贵。许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骨气,另一位国子监祭酒的遭遇却迥然不同。
国子监俗称太学,是当时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比南京的规模更大,六馆共太学生三千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各州、府学选送的成绩优良的贡生,后来也有一批公侯勋戚的子弟入学。朝廷每年从太学生中选取品行学识优越者若干人到各部、司试职,也从其中选拔一些人担任外省州、县官副职。而且太学生准许参加每年的顺天府乡试和三年一届的会试,成绩优异的也有参加殿试,举进士入翰林院的机会。
国子监的祭酒历来是由当时最出名的博学大儒担任。洪武朝最有名的祭酒是大学士宋讷,在他的主持下,国子监进入鼎盛期。太祖开科取士四百余人,三分之二出自国子监。后来有名的祭酒有永乐朝的胡俨。他原是内阁成员,由于精于学识,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均任总裁官,故从内阁退出,改任国子监祭酒达二十余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