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53章


于谦就此上书道:“也先虽然悔过抒诚,然而太上皇被掳之仇至今未雪。现在他们君臣自相仇杀,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复仇的极好时机。臣请求亲自统率京营军马,分别前往宣府、大同,消除边塞祸患,为国雪耻。”
于谦估计,也先受到明朝申斥,可能又会恼羞成怒,再次兴兵犯境。他不愿意待在朝中,成天应付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他情愿统率京营士卒去边塞抵抗外侮。大丈夫为报效国家,何惧马革裹尸?或许是景帝自认为缺乏处理纷繁复杂的朝政经验,始终信赖于谦,不愿意把他放出去。
脱脱不花既死,也先吞并了他的部落,声势日益壮大。于是相继以武力胁迫蒙古各部臣服于他。东起建州、兀良哈,西到赤斤、哈密的各个部落的首领尽皆俯首称臣。景泰四年,也先自立为可汗,任命他的次子阿马桑赤为太师。
九月间,也先派遣使臣来到北京,递上致大明皇帝的国书。署名自称大元特克伸达罕。“达罕”即蒙古语“可汗”之意,特克伸达罕即田盛大可汗。信的末尾签署日期为“添元元年”。所谓田盛即天圣,添元即天元之意,明显是僭称帝号。
景帝见也先如此狂妄嚣张,命群臣商议给他一个严厉警告的回信。在讨论回信如何称呼也先时,都给事中林聪主张只敕谕来使,不必回信。安远侯柳溥认为“宜仍称太师”,不承认他的可汗身份。礼部郎中章纶说:“可汗是夷人极尊之号,若以称也先,是承认他的篡夺行为,不可;或只称太师,又恐虏酋逞忿,借口犯边。宜因其部落旧号,称为瓦剌王。”而府、部大臣们则说:“可随其风俗,称之为汗。”结果朝廷下达诏书,称也先为“瓦剌汗”。
三 瓦剌内讧,阿剌袭杀也先
也先自立为蒙古可汗,因为他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代,引发了一些部落的不满。当时地处科尔沁草原的锡古苏台拥有较强的势力。锡古苏台本人英勇彪悍,力大无穷,一贯不服也先的统治。他曾在决斗中砍杀瓦剌部著名的神箭手圭林齐,威名远播蒙疆,因此与也先结怨。
一山不容二虎,也先决定收拾锡古苏台。他以大汗的名义,派人通知锡古苏台前来汗庭报到。锡古苏台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同他的弟弟兀鲁灰末根带了三十名随从前来赴会。
一见面,也先首先命令锡古苏台交出当年砍杀圭林齐的那把大刀。锡古苏台见形势不妙,刚要动手,他的弟弟兀鲁灰末根眼尖,发现周围埋伏了弓箭手。一旦交手,他们将死于乱箭之下。于是他暗示锡古苏台不要冲动。
锡古苏台忍气吞声地交出大刀之后,也先并没有因此放过他的仇敌。他掷出酒杯为号,四周伏兵骤起。一场惨烈的搏杀之后,锡古苏台兄弟及他们的随从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
也先就是想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在蒙古部落中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占有了脱脱不花的妻妾们后,整天沉湎于酒色淫乐,引起其他首领的不满。阿剌知院的兵力仅居于也先和脱脱不花之后。也先当上了可汗,他自己也要求升上太师之位。
阿剌向也先请求说:“主人穿上了新衣,希望把您从前穿的衣服赐给臣。”也先不答应他的要求,而是任命自己的次子阿马桑赤为太师。阿剌甚为恼怒,愤愤而去。
也先想除掉阿剌知院,但是顾忌他手下还有三万人马,阿剌的两个儿子也都十分骁勇。于是心生一计,派遣自己的儿子兀忽纳去守卫西番,召阿剌的两个儿子同去。
不久就传来消息,阿剌的次子在去西番的途中被毒死。阿剌顿生恐惧,借口兀良哈三卫进犯偷盗马匹,派轻骑去西番将他的长子召回,合兵进击兀良哈。
也先派赛堪王、大同王与阿剌的长子一同进剿兀良哈。临行,也先设宴敬酒为他们饯行。行至中途,阿剌的长子毒性发作,从马上栽下来死去。
阿剌见两个儿子均被毒死,愤怒至极,指天发誓道:“长生天在上,我不杀也先誓不为人!”
阿剌待赛堪王、大同王率兵渡过辽河后,自己骤然回军,尽发部落三万精兵进攻也先大营。当他全副武装率军驰至也先帐前,也先还在左拥右抱着脱脱不花的几个妻妾饮酒作乐。
阿剌用刀指着也先,历数他的罪状:“汉人的鲜血沾在你身上,脱脱不花可汗的鲜血沾在你身上,兀良哈的鲜血也沾在你身上。天道循环,自有报应,你的鲜血也将沾在我的手上!”
也先无话可说,要求在第二天决战。阿剌料定他跑不掉,命令他的人马将也先营帐团团围住。
也先的主力部队都随赛堪、大同二王出征兀良哈,眼下无法抵挡阿剌。他与弟弟伯颜帖木儿进入营帐中密商对策。
也先的侍卫中有三个人原来是阿剌的部下,因为武艺高强被也先看中,调来充当自己的亲随。他们服侍也先已久,也先对他们没有疑心。谁知什么时候阿剌与他们联系上了。趁着也先没有防备,他们三个人进入营帐,突然抽出腰间的弯刀,刺向也先和伯颜帖木儿。顷刻之间,鲜血溅满了营帐,也先兄弟俩倒毙在血泊中,一代枭雄魂归地府。
赛堪王在征讨兀良哈的途中,听到了大营中的变故,率领七千人追踪而来。得知也先已死,自己不是阿剌的对手,便落荒而逃,竟在途中被部下杀死。
大同王率领他的人马向西逃窜,欲往哈密投奔他的姐姐哈密王之母。
一年后,鞑靼部酋长孛来又袭杀了阿剌知院,抢夺了也先的妻、子和玉玺。他找到脱脱不花的儿子麻儿可儿,立他为可汗,号称“小王子”。
自此,也先的几个儿子各自分散,火儿忽答等徙居干赶河。也先的另一个弟弟伯都王前去投靠哈密,哈密王的母亲是他的姐姐。
瓦剌部骤然衰落。孛来和他的部属毛里孩在蒙古部落中称雄,鞑靼的势力从此蓬勃兴起。
第二十五章 获罪的言官
一 广开言路,求贤纳谏
明朝的言官是一个阵营庞大的群体,分属都察院和六科。都察院是专门的监察、检察机构,设有左、右都御史及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院部堂官。下面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分管全国十三布政司及中央各部府的监察工作。凡发现自己管辖范围内官员有违法渎职行为的,御史们可直接向皇帝上奏弹劾请求处分。
六科给事中又是专门监督中央六部官员的机构,共有五十八名给事中。吏、兵、户、礼、刑、工各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三人。
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共有一百七十余人,他们负责监察各都和各地的官员,每年必须履行职责,向皇帝上疏,举劾官员们的贪腐渎职和其他不当行为,甚至也可以直接批评皇帝的过错,提出各种建议。一个言官如果碌碌无为,一年内毫无建言,可能会面临解职的危险。且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犯法,按例罪加三等,犯贪赃罪从重处罚,严重的要处死。
景帝由监国到初登帝位,他自知缺乏治国经验,必须依靠臣僚们献言献策治理国家,从即位之初就晓谕群臣说:“国家治理政务,没有比纳谏用人更急迫的。爱卿等都是国家的肱股耳目,凡有治国安民、除邪扶正、御灾捍患和防备贼寇的方略,都允许直言,不得隐讳。”
景帝吸取了英宗受王振蒙蔽的教训,广开言路。朝中的官吏和百姓都能够上书陈说国家大事。若能切中时弊,景帝每每给予优诏褒奖,有的人或因此而得到录用,授予官职。最典型的例子是甘州肃王府仪卫司余丁聊让,他特地千里迢迢来到京师上书景帝,其大意为:“近年大兴土木,异端之事一件接着一件,番邦僧侣络绎不绝,贪官污吏横行。而内阁阁臣不纠正其过错,御史不揭露其罪恶。致使上下蒙蔽,百姓日益穷途潦倒。因之而贼寇犯边,太上皇蒙尘。陛下枕戈尝胆之时,能不拔贤选能,革新政治吗?以前宗泽、岳飞身为统军大将,敌国不敢直呼其名;韩世宗、范仲淹镇守边疆,西域闻风丧胆;司马光身居相位,强邻互相告诫不要犯边。现在文武大臣位高望重有威名的,宜使其掌管中枢要务。并寻访智术才能之士,布满朝廷。则也先必然畏服,而太上皇归来也指日可待。
大臣为阳,宦官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近来出现日食,发生地震,皆因阴盛阳衰,故天地多见变故。望陛下总揽朝纲,抑制宦官,使他们不能干预朝政;遏止小人,使他们不能居官任职。那么就会阴阳和谐,天变消弭。
天下大治大乱,在于君心的邪正。追求狩猎的娱乐,宫室的奢侈,宦官的狎玩,三者有其一,足以蛊惑君心。愿陛下涵养圣德,克制私欲邪念,多接见贤士大夫,少亲近宦官宫妾,自必能除奢侈,戒淫佚,而圣心正矣!
还愿陛下放宽听从进谏的度量,表彰直言敢谏的忠臣,使他们对国家的利弊,百姓的休戚,能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苏轼说:‘安居时无犯颜敢谏之臣,则临难必无仗节死义之士。’愿陛下经常想到这些话而仔细审察之。”
对于这样一个平头百姓的上书,景帝看了之后大加赞赏。因为聊让还年轻,便破例送他到国子监进学。四年后,聊让考中进士,当了知县。
百姓都敢于上书言事,言官们更是责无旁贷。当时给事中敢于直言进谏的当数林聪、叶盛。凡是六科联名上书奏请,多是林聪、叶盛为首。御史中则是左鼎和练纲卓有声誉。左鼎善于拟写奏章,练纲能言善辩,朝廷群臣都畏惧他的辩才。一时间,京师到处传说:“左鼎的手,练纲的口。”上至公卿大臣,下至一般官员,都畏惧被他们弹劾揭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