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69章


但仍然碍着他们奉迎复位立下的大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撕破脸皮作最后的决断。
李贤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曾与尚书王翱密语道:“皇上溺于石亨等人太深,总觉得若非他们奉迎复位,也许至今还在南宫幽禁。何时能破除这个魔障呢?”
王翱则说:“难道须待石亨、曹吉祥等恣横不法,危及江山社稷时,或许才能促使皇上醒悟吗?”
及至石彪的诸多不法之事逐渐浮出水面,李贤认为大概此时可以捅破这层窗户纸了。五月二十八日这天,英宗在文华殿与李贤谈论他复辟后政治上的得失。英宗问李贤对石亨等夺门迎复是怎样评价的?
李贤故作忧虑状说:“臣所虑者后世史官如何记述此事?若称迎驾则可,‘夺门’何能载入史册以示后人?”
英宗正默然思索其中的深意,李贤忽又语出惊人:“当时也有人邀臣参与其谋,臣以为不可,故不敢从。”
英宗惊问:“为何不可?”
李贤答道:“天位乃是陛下所固有,武力夺取则非顺天意。当时也仅仅是侥幸成功,如果事机泄露,或即东华门不开,宫城守备严拒,岂不是一场杀戮?石亨等死不足惜,不知将置陛下于何地?”
英宗想起这个场面都有些后怕,遂醒悟道:“卿所言良是。”
李贤于是把心中憋了很久的话吐了出来,道:“试想当时情况,景泰皇帝病情严重,群臣已进表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景帝不豫,太子年幼,极有可能上表请陛下复登帝位,一切皆顺顺当当,此辈虽想获得封赏,哪里轮得到他们?如果是那样,奸佞之徒无从邀功,老臣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的事发生,招致干犯天象?招权纳贿的事,亦无从发生。国家太平气象,岂不更加昌盛?易经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英宗听了这番振聋发聩的道理,逐渐解开了心中思虑已久的疑云。李贤又说:“如今天下人心所以归向陛下,是因为陛下在正统年间的十几年里,在太皇太后及‘三杨’等老臣辅佐下,凡事减省,与民休息。可惜的是陛下的德政,如今为此辈损害了大半。”英宗听了李贤这番议论,也深以为然。
于是英宗第二天就下达诏书:“从今以后,奏疏和公文上一律不许用‘夺门’二字。”
“夺门”功被否定后,法司便奏请将所有冒“夺门”功升官的人全部查究。英宗恐怕牵连人数太多,会惊动人心。李贤说:“臣记得御史周斌在文华殿答陛下诘问时所言,当初预光禄寺赐宴者有名册可查,现在冒功领赏的达到数千人,若一概查究,必然人心惶惧,甚至激生事变。‘夺门’功被否定,那些冒功升职者必不安心。如果朝廷明白下令‘自首者免罪’,才是稳妥的办法。”
于是英宗下令,凡是冒报‘夺门’功升职的人,能自首改正者免罪,敢隐瞒不报者必予降调处分。令下后,虽有人造谣威胁,但前来自首的人也达到四千余人。有这么多人摆脱石亨等人的控制前来自首,英宗感到朝廷的威望已不可撼动,更加坚定了清除石亨等恶势力的决心。
三 石彪的功与罪
天顺元年冬天,鞑靼孛来率领数千骑兵进扰甘州、凉州。边报传至京师,英宗召忠国公石亨问计。石亨身为武臣班首,御敌于国门之外本是他分内的事。奈何自从复辟以来,石亨一门心思地招权纳贿,大肆捞钱捞官,培植党羽,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这位京营总兵官早把御敌卫国的责任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让他去领兵打仗,还真会误事。年初孛来侵犯延绥,英宗让他佩征虏副将军印督军出战,竟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倒是他那恣横不法的侄子石彪,一上战场就是一员猛将,在磨儿山遭遇敌骑,斩杀贼寇近二百人。
英宗见石亨对领兵御敌的事畏畏缩缩,不敢承担责任,索性不依靠他了。于是任命安远侯柳溥佩戴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率领都督过兴、都督同知雷通前往凉州守备边塞,抗击孛来军。又任命宣城伯卫颖为平羌将军,镇守甘肃,与柳溥互为犄角。
于谦死后,团营遂被解散,京营战斗力下降,况且已完全沦为石亨仗势邀权的工具。柳溥只得征调陕西、四川各卫所的士兵前往凉州御敌。加固壁垒,坚守不出。孛来率领蒙古骑兵进入关内骚扰掳掠,由于官军不敢出击,边境各县镇饱受其苦。甘陕布政司上表奏劾总兵官遇敌坚壁不出,放纵贼寇饱掠而去,使边民深受其害,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英宗怒而召回柳溥,令他罢职闲住。因为侯爵是世袭的,柳溥的千石俸禄照常领取,成了一个不带兵的侯爷。
幸得这时从延绥传来了好消息:都督同知杨信(杨洪之侄)与都督佥事张钦在青阳沟抗击孛来,斩获颇丰。贼寇兵败逃窜,张钦又在野马涧设伏,再次大败敌军。
捷报上奏朝廷,这是明朝边将抗击孛来的第一次胜仗。英宗很高兴,颁诏封杨信为彰武伯,任总兵官。提升张钦为都督同知,仍令他们镇守延绥。延绥设总兵官从杨信开始。
石彪在大同任参将兼游击将军。因为他在大同盘踞已久,石氏在大同的势力盘根错节。英宗有意调虎离山,(石彪一旦上了战场确是一名虎将)便命他随高阳伯李文去延绥守备边塞。石彪桀骜不驯,素来与李文不合,便托病告假回到京城,后来宁夏告急,英宗复授石彪为平羌将军,任总兵官守备宁夏。
天顺三年正月,孛来在青阳沟吃了败仗,十分恼怒。这次他亲自率领二万名骑兵,大举进犯安边营。安边营在长城脚下,是宁夏与延绥的结合部。石彪和杨信互通信息,通力合作。他们二人一到战场上都是极其彪悍的战将。孛来的二万骑兵进入长城内长途奔袭,丝毫没有占得便宜,被石彪和杨信两面夹击。石彪抡起大斧冲入敌阵,斩杀孛来的平章鬼力赤。孛来大败,石彪追击出塞六十余里。活捉四十多个敌兵,斩首五百余级,缴获马匹、骆驼、牛羊共二万多。这是西北战场上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明军也颇有伤亡,都督佥事周贤、都指挥李鉴不幸阵亡。
石彪因为安边营的战功,被朝廷晋升为定远侯。按照英宗的意图,只想将骁勇善战的石彪派去与孛来打仗,不要回京城与石亨沆瀣一气,招惹是非。可是石彪却另有盘算,他在大同有庞大的田庄地产,又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大同又是拥有精兵数万的重镇,他若能把老迈的李文挤走自任总兵官,就可以睥睨一切,为所欲为,老子天下第一。
于是,他趁着打了胜仗,朝廷嘉奖他的机会,玩了一个由大同戍守将领集体上书请命的花招,派遣千户杨斌等带了大同各卫所都指挥、千户五十三人签名的保举信,来到京城活动,要求朝廷任命石彪为总兵官镇守大同。
若说论战功和镇守边关重镇的需要,派遣悍将石彪镇守大同,从军事上看不失为一招好棋。因为大同关隘历来是蒙古入侵的必由之路,若由石彪镇守,从也先到孛来数次败在他的手下,贼寇必然闻风丧胆,不敢轻易入侵。
然而英宗皇帝这时思虑更多的不是外患,而是内忧。大同周边有十四个卫,三个千户所,总兵力将近八万人。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悉为石彪所掌握,一旦有变,不是比孛来入侵更可怕吗?况且他的叔父石亨身为京营总兵,兼掌后军都督府印,中外将帅,半出其门下。如果内外兵权都归石家掌握,一旦有事,内外勾结响应,那对朝廷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这时镇守大同的总兵官,名义上是老将高阳伯李文。可是此次保举石彪的卫所都指挥、千户竟然有五十三人,这说明大同的军队绝大部分在石彪掌握之中。于是英宗命令锦衣卫指挥逯杲逮捕杨斌等人秘密审讯,严刑拷打。杨斌等受刑不过,如实招认进京奏请石彪留镇大同是受石彪本人指使。杨斌为了保命,还揭露了石彪强占瓦剌公主的秘密。这使英宗更加愤怒,严令逯杲、门达用一切手段继续查勘,务将石彪所有罪行彻底查清,必欲置他于死地。
当时石彪尚未回京师,英宗便命严密封锁消息,且日夜派人监视石亨的动静。因为石亨在锦衣卫安置了眼线,怕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七月底,英宗派人急召石彪进京。因怕他生疑,遂一并召武平伯陈友进京。他们二人都因战功晋升侯爵,各增禄三百石。朝廷声称要为他们举行封爵庆典。
石彪回京那一天,恰逢孛来派人到北京来进贡。他们在朝见皇帝退下时,遇见了石彪。这帮人对石将军早已十分敬畏,于是全退在一旁拜伏在地,尊敬地称他为“石王”。这种事发生在英宗眼皮底下,他能不忌惮吗?就在石彪上殿朝见之时,早有准备的锦衣卫一拥而上,当场将他绑缚。随即有六科十三道御史联名上疏弹劾石彪专恣不法,欺君罔上,罪大恶极,不法办无以谢天下。
石彪被捕之前,英宗授意言官在朝堂弹劾他。有人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石亨。英宗得知勃然大怒,第二天就下令:“禁止文武大臣之间的往来。给事中、御史和锦衣官不许和文武大臣交通往来。若有违犯,一律依照洪武年间的铁榜成例治罪。”
为了预防万一,首先要把石彪在军队中的党羽清除掉。英宗派遣逯杲与都察院佥都御史王俭前往大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秘密逮捕石彪的党羽指挥使朱淳等七十六人,押解到京师,交付门达审讯。后来结合清理“夺门”功冒滥升赏,又查出指挥同知杜文等三十三人并无军功,均是阿附石彪冒升的官职。于是杜文等都被械送京师处理。
锦衣卫抄了石彪在京城和大同的家,抄查出许多违禁物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