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77章


不久,英宗驾崩,李贤在内阁起草遗诏。陈文突然夺去他手中的笔,说:“不用了,已经有人草诏。”李贤感到诧异。于是陈文便透露王纶和钱溥密议定计,太子即位后将李贤逐出内阁,以钱溥取代他。并以兵部侍郎韩雍取代马昂为尚书。
李贤听到这些话,心中既忧且惧。便先发制人,将王纶、钱溥的密谋奏报刚即帝位的宪宗皇帝朱见深。宪宗顺利继位是借助于内阁李贤的鼎力扶持,自然不愿失去这位贤相。加之王纶在大行皇帝葬礼上居然用一身雪白的貂皮服代替衰服,更使他感到厌恶。司礼太监牛玉也怕王纶得势后会倾轧自己,因此历数王纶勾结外臣干预朝政等多项罪行。
宪宗皇帝将王纶逮捕下狱,一并处理与他勾结企图谋夺权柄的钱溥、韩雍、门达等人。王纶降为内使,发往南京闲住;钱溥谪为广东顺德知县;韩雍降为浙江参政;门达贬调贵州都匀卫带俸差操。
后来言官交相举劾门达的罪行,宪宗皇帝将门达发法司治罪。廷议论斩,籍没门达索贿所得的巨万家财。门达的儿子门升、侄儿千户门清、女婿指挥杨观及同党都指挥牛循等九人,尽皆贬戍。
门达败后,袁彬被从南京召回,仍然掌管锦衣卫事。他颇为大度地不计前仇,向宪宗进言保门达不死,改为谪发南丹卫充军。门达离京时,袁彬还设宴为他饯行,送给他一些路上的盘缠和财物,时人都盛赞袁彬的豁达与大度。
二 孙太后辞世
天顺六年九月间,皇太后孙氏染疾,缠绵病榻数日之后,这位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身体素来硬朗的老太后,终于撒手人寰,驾鹤归西,享年六十岁。
太后在弥留的最后一刻,把她的爱子英宗皇帝叫到床前,嘴唇翕动着,似有重要的话要告诉儿子。英宗满眼含泪跪在母后的榻前,紧紧攥着老人家干枯的手,轻声问:“母后有什么话要对儿子说?”
孙太后两眼无神地盯着英宗,嘴唇费力地翕动着,似乎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倾吐出深藏在她心底的那个秘密。可是,这时她生命的烛光只剩下最后一丝微光。只见她费尽最后的一丝精力,从嘴里吐出一个模糊的字眼:“她……”立刻脑袋一歪,遽然长逝!
谁也无法猜度老太后临终时要对皇上说些什么,那个“她”是指谁?也许太后想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对英宗解开他生母的秘密。
英宗为故去的孙太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他亲自披麻戴孝,扶送太后的梓宫至天寿山,打开宣宗皇帝的景陵地宫,将太后的棺椁安放在父皇宣宗的灵柩旁边。宣宗皇帝朱瞻基在坟墓中孤寂地躺了二十七年之后,才迎来了他的伴侣。
英宗朱祁镇极尽人子之孝,亲自扶灵柩入穴,在父母灵前跪拜哭祭,极尽哀伤。他为孙太后上尊谥为“孝恭穆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孙太后去世后,人们开始无顾忌地议论英宗的身世之谜。英宗也偶有所闻,但他不愿相信那些无稽之谈的传言。
有一天,他忍不住问钱皇后:“太后仙逝后,宫中屡有传言,称朕不是太后所生。皇后认为这是事实吗?”
钱皇后与英宗感情深笃,只有她敢对皇上说实话。她答道:“此事自臣妾入宫以来,已有所闻。皇上确是宫人所生,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后位,取为己子,自襁褓中即精心抚养在自己的身边。故而皇上长大后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生母。”
英宗怒道:“胡说!太后对朕恩重如山,襁褓中的事虽然不记得了,但自朕登基后,太后操了多少心!朕居南宫七年,又是太后忧虑操劳,设法保护。没有太后,朕岂有今日?”
钱皇后道:“太后的贤德和功劳人所共知,只是这改变不了她不是皇上亲生母亲的事实。太后也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皇上还记得太后临终时的神态吗?她老人家想在最后时刻告诉皇上这个秘密啊!”
听到钱皇后这么说,英宗默然地低下头,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天顺七年闰七月,是宣宗已故废后胡氏的二十周年忌辰。钱皇后对英宗说:“先帝原配胡皇后贤惠无过失,被废为仙师。她的殓葬都没有依照规定的礼仪,陛下宜恢复其位号。”
英宗将这件事向李贤咨询,李贤回答说:“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臣的愚见,胡后的陵寝、享殿、神主都应该遵照奉先殿的规格。庶几称陛下明孝,不然恐沦为虚文。”
英宗采纳了李贤的意见,下诏恢复胡氏的皇后名位。令有关部门按照皇后的规格为她修葺陵寝,上尊谥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英宗的这一举措,深得朝野上下的赞誉。他的父皇宣宗生前也曾为废黜胡皇后一事后悔。自我解嘲道:“这是朕少年时的荒唐事。”
这种“荒唐事”甚至差一点在英宗身上重演。钱皇后因为体弱没有生育,英宗复位时,太监蒋冕曾向孙太后进谗:“钱皇后无子,也当换。”当时即受到英宗的斥责。皇子见深复立为皇太子,蒋冕又挑唆说:“太子之母又当如何?”英宗道:“自然当为皇贵妃,何用你多言!”英宗厌恶蒋冕屡次挑拨离间,于是将他逐出宫廷。
李贤听说这件事,赞道:“谗说殄行,自古为帝王所深恶。陛下疏远这种人实在是英明之举。”
英宗深恐自己辞世后,钱皇后因为无子,也会遭遇与先帝胡皇后同样的命运,他在临终前对大学士李贤说:“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他嘱咐李贤将这句话写进遗诏。还特别嘱咐皇太子见深:“皇后钱氏名分已定,尔当尽孝以终天年。皇后他日寿终,宜与朕合葬。”
不过,待到英宗驾崩,太子即位为宪宗时,物是人非,关于太后的名位,又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第三十八章 广西瑶乱
一 大藤峡瑶乱
在广西浔州(今桂平市)境内,水流湍急的黔江从云贵高原一路奔泻而来,从大瑶山的崇山峻岭中穿过,到一处名为大藤峡的地方。这里,两岸奇峰耸立,有如悬崖峭壁,屹立千仞。奇异的是从峡口的岩壁间长出两根碗口粗的青藤,不知经过多少岁月,那青藤蛇一般蜿蜒伸长,竟越过了江面,在对岸生了根。与那里的树藤缠绕在一起,居然在滔滔的江面上方形成了一条藤索桥。
居住在黔江大峡谷两岸瑶寨里的青壮男子,身手十分矫健。他们常常徒手攀着这两条大藤,猿猴似的穿行于黔江两岸,如履平地一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这两条大藤的名气很大,久之,这里就名为大藤峡。
大藤峡形势险峻,地势亦最高。登藤峡岭,周围数百里尽收眼底,周遭行人军旅聚散往来,历历在目。自古以来,成为桂东南的军事要冲。峡江北岸的岩峒数以百计,散居于崇山峻岭中,其中诸如仙人关、九层楼等处,听名字就知道它们是如何的险峻。
这些岩峒中世居瑶人,最多的是蓝、胡、侯、盘四姓。附近的力山又另外聚居僮人,他们善用竹枝制成毒箭弩矢,倘若被射中无不立刻丧命。四姓瑶人虽然人多势众,也惮惧他们。
大藤峡附近的瑶人因为地处穷山恶水,地无三尺平,石缝中长不出庄稼,生计十分艰难。又兼民风彪悍,常常聚众劫掠别处乡村城镇。自景泰以来,大藤峡瑶民常常啸聚至万人之多,在渠首的带领下,挥舞大刀长矛,攻占附近平原地带的州县城镇,杀死官吏,抢劫财物,放火焚烧房屋,势焰极其嚣张。
天顺五年,镇守广东中官(太监)阮随上奏:“大藤峡瑶贼出没两广,为恶累年,迩来愈甚。虽常令兵剿捕,缘地理辽远,且两广军马不相统属,未易成功。宜大举捣其巢穴,庶绝民患。”
英宗皇帝吸取正统年间麓川之役以一隅骚动全国的教训,对于偏远地区的蛮民叛乱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生自灭。大藤峡瑶民的叛乱由来已久,洪武年间即有布政司参议杨敬恭被生瑶所杀。宣德四年,总兵官山云率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剿,斩首二千余级。怎奈大藤峡一带地势险峻,山峒闭塞,土地极为贫瘠。加之民风强悍,瑶僮民众在不得温饱的情况下,往往铤而走险,以劫掠邻县为生,匪患始终不断。两广巡抚叶盛是景泰朝的名臣,他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派遣良将,多调官军进剿,一劳永逸地解决大藤峡匪患。
于是英宗终于下了决心,命都督佥事颜彪佩征夷将军印,任总兵官,调南京、江西及直隶九江等卫官军一万余人,进剿大藤峡瑶贼。同时命两广巡抚叶盛参赞军务,会合军队剿灭叛乱。
颜彪聚齐兵马,整装待发。由于大藤峡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大军难于展开作战。他领军由藤峡、府江之间的力山迂回进攻。
力山地势其实也很险峻,只是没有大江阻隔。颜彪派遣都指挥佥事邓捷率兵两千为先锋,一举攻入当地僮人聚居的山寨。寨中寂静无声,仿佛无人居住。但当官军深入寨中,突然从两旁茂密的竹林中飞蝗似的射出无数支竹箭,立刻有数十名士兵应声倒地。僮人的竹箭箭矢蘸有剧烈的蛇毒,中箭的士兵立即四肢发黑,痛苦地哀号而亡。
邓捷见形势不好,忙命士兵们用盾牌遮挡匍匐前进。毕竟官军势大,迅速冲进寨中,见人就杀,逢屋就烧。那一座僮人的寨子顷刻之间就化为灰烬,寨中无论男女老幼,悉数被斩尽杀绝。
颜彪从力山向大藤峡进军,陆续攻下大藤峡南岸的牛肠、大牯等数十座瑶寨。瑶民顽强抵抗,他们将脸上涂满黑灰和红、白油彩,手持平时砍竹子的砍刀,从悬崖、树顶一跃而下,扑向官军,仓促间被他们杀伤不少士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