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汉大全集

第171章


按产量分成收租的方法称“分田之术”,具体办法是:屯田客用官府的牛耕种的要交纳收成的六成,耕种者得四成;自备耕牛的,收成官私平分。实行屯田,使许多在外漂泊,无家可归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一点是,曹魏通过屯田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为征战群雄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屯田,就没有曹魏统一北方,雄踞三国之首的强盛局面。不过,屯田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和严格的束缚之上的。一旦农民成为屯田客,就得服从严格苛刻的军事管理,不许随意离开土地,成为国家佃农。因而,在实行屯田之初,便受到部分农民的反抗,屯田客经常逃亡,以摆脱官府的控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发生屯田客炅灵领导的起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太原又爆发了由商曜领导的大规模反抗斗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发动起义。这些起义使曹操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其部下袁涣对曹操说:“老百姓安土重迁,不能强迫他们改变;愿意参加屯田就吸收,不愿参加的也不要强迫。给他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吧!”曹操接受了袁涣的建议,使屯田客与政府的矛盾缓和了许多。
耕地图 东汉
曹操在推行民屯的同时还推行军屯。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逐渐形成,曹操一时没有足够的实力再征讨南方,在与孙权对峙争夺淮南时,为解决军队长期驻守的军粮供养问题,开始实行军屯。仓慈、司马懿、邓艾在曹魏兴立军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南兴立军屯时,仓慈任绥集都尉,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军屯官员。司马懿是在魏文帝时开始显现他的政治、军事才华的。他很重视军屯,曾经向曹操建议:“国内现在有二十多万人没有耕种,这不是好的治国方针,他们当中虽然有些是军人,也应且耕且守。”“且耕且守”,即指军屯。曹听从了他的提议开始实施军屯,并大见成效。魏明帝时,司马懿驻军于宛(今河南南阳),也命军队屯田。后来调至西线对抗诸葛亮,又在长安大兴屯田。关东因旱灾缺粮时,他调运长安的存粮,解决了京师洛阳缺粮的困难。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扩大屯田面积,尤其是淮南、淮北地区军屯规模最大。为保证军屯的水利灌溉,这一地区开凿了淮阳、百尺等水渠,军屯土地连成一片,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相当充足。
邓艾是推行军屯的实干家。他曾任职襄城典农部民,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方便,改任稻田守丛草吏。司马懿很看重邓艾,命他主管屯田。邓艾亲自到淮南、淮北地区考察,指出这一地区虽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却不足,要大规模屯田,首先应该开河修渠,引水浇灌。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屯田,而且有利于漕运,并写了《济河论》,阐述了他对兴办军屯的见解。他说:“过去打败黄巾军时,曹操依靠在许都屯田,安定了四方。现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逐步形成,主要战场在淮南,若用兵,需要大批军粮,仅运粮的人就占士兵的一半,耗费过大。”邓艾提出在淮南、淮北军屯的具体措施,即:在淮北屯驻二万人,淮南屯驻三万人,用十分之二的人轮休,这样就可以保证有四万人且耕且守。淮河地区土地肥沃,每年可收获五百万斛,大约六七年间,可以积累三千万斛的军粮,足够十万军队食用五年,凭借如此雄厚的军粮储备条件,与东吴作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司马懿接受了邓艾的提议,并组织实施,在淮河地区大规模展开屯田。引黄河水与淮水、颍水连接,保证了水利灌溉,受益田地达二万顷。兴办军屯取得了显著成绩,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许多流亡在外的农民重返家园,从寿春到洛阳,民屯军屯连成一片。到曹魏后期,淮河地区屯田的军民超过三十万,成为曹魏粮食供应最有力的大后方。
曹魏屯田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一直到魏国被晋取代(公元265年),约70年之久,历时长,范围广,影响深,作用大。大力推行屯田取得了显著成效:许昌屯田,得谷百万斛,其后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王昶为洛阳典农时,“京都附近树木繁茂成林,荒地开垦多半,官员劝勉百姓大量开垦荒地”。明帝曹时,司马孚以关中“粮食布帛不足,于是派五千多冀州农民,在上屯田,秋冬季节操练兵阵,春夏种田植桑,因此关中一直储备充足有余。”刘馥为扬州刺史,广屯田,修水利,灌溉稻田,使得官民皆有积蓄。特别是邓艾在淮水流域的屯田,效果最为明显。以前征吴,运兵过半,既费钱粮,人又劳苦,总以为是大役。屯田后,大军征吴,乘船而下,到达江淮前线,“资食有储”,已不需劳苦运输。曹魏屯田为曹操消灭天下群雄、统一天下和司马氏灭吴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资保证。
屯田按军事编制进行生产,人身约束很强,剥削也很沉重,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封建农奴制。但是,在当时战乱与大破坏的形势之下,它是保存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之一。
(2) 休战求和
当曹军在皖县积极推行屯田时,吕蒙向孙权建议:“皖县土地肥沃,稻谷如果成熟,全被他们收割,归附曹操的人必会增多,应该早日攻取它。”孙权觉得吕蒙的话很有道理,便亲自带兵攻打皖城,皖城守将朱光领兵防守。吴军将领计划先堆土山,并添置攻城器械。吕蒙说:“制造攻城设备和堆土山,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那了到时,不仅敌军的城防更加牢固,而且援兵也会到达,攻城将会更困难了。而且我军乘雨多水大而来,如果在此滞留时间太长,雨季一过,大水消退,我们撤兵就很困难。依我看,皖城并不是坚不可摧,现我军士气高昂,同时从四面攻城,必能将其攻克。”孙权一听,觉得有理,于是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一天清晨,吴军对皖城发起了进攻,吕蒙率领精锐部队冲在前面,并亲自擂鼓,激励战士勇敢拼杀,经过一番激烈的混战,终于攻克了皖城,朱光被俘获。几天后,从合肥赶来增援的曹操大将张辽中途听说皖城已被攻克,只好退回。孙权任吕蒙为庐江太守。
七月,曹操领兵亲征孙权。曹操屡次对孙权用兵,都没能取胜,不少人丧失了信心。当曹操进军时,参军傅干劝阻道:“吴国依靠长江天险,蜀国依靠险峻的山势,这两个地方是难以用武力降服的。”曹操不听傅干的劝告,派张辽、李典、乐进等人带七千军马进驻合肥,与孙权军队对峙。不久,前线传来夏侯渊占领陇右的消息,曹操率军向西准备乘胜攻打汉中的张鲁。临行时,他向部将交代了对付孙权的办法,还交给护军薛悌一封密信,并在信封上写“敌人来攻,再打开看”几个字。
第二年八月,孙权果然率领十万军马进攻合肥,曹操这时正在汉中。薛悌便和张辽等人一起把信拆开,只见信中写道:“如果孙权军队前来攻打,张辽、李典带军前去迎战,乐进率军坚守,护军不要参加战斗。”原来,张辽、李典、乐进虽然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将,但彼此并不团结,此次征讨孙权,曹操派护军薛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使他们相互配合,以取得胜利,曹操给他们留下一封临战时再拆看的信。
众将领看了曹操的信都有些不解。孙权号称十万军马,而曹军仅七千人守卫合肥,为何曹操还让主动迎战呢?张辽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通了这其中的奥妙所在,他说:“曹公远征在外,等待救兵是来不及的,所以命我们在敌军未集结之前主动出击,挫其锐气,以安定军心,然后再守城,就容易多了。”乐进等人听此话后并不表态,张辽气愤地说:“胜败与否就看今日这一战了,事关重大,诸位如果还在犹豫的话,我将独自出战。”虽然李典与张辽不合,却深明大义地说:“这是国家大事,怎能因私人的恩怨而忘掉公义呢?我们愿随你出战。”次日一早,张辽与李典率领将士向敌阵发动进攻。张辽身着盔甲身先士卒,率先冲入敌阵,连斩孙权的两员大将,一直冲杀到孙权的马前。孙权惊慌失措,众将领也慌了手脚,赶忙向后方撤退,张辽大声喊叫着,让孙权下来决战。一开始,孙权惊魂未定,丝毫不敢轻举妄动,后来,渐渐发现张辽所带的兵并不是很多,才逐渐镇定下来,将张辽包围起来。张辽见势,急忙带领士兵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撤回合肥。张辽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果敢,重创了孙权军队,大大挫伤了其锐气,实现了曹操原本想达到的目的。
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久攻不下,将士有些消沉,只好撤兵。张辽乘势追击。他在高处看到孙权军队大部分已撤退到逍遥津岸,只有孙权和部分将领还留在北岸,便率领步骑猛冲过来。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拼杀,凌统率亲兵好不容易才保护孙权杀出重围,又回头与张辽大战。凌统身边的战士都战死了,自己也受了伤。他全力拼杀,牵制了曹军,孤身奋战了大约一个时辰,估计孙权已无危险,才突围回营。
孙权乘马来到逍遥津的桥上,却看到桥的南部有一丈多长的桥板已被拆除,亲近监(官名)谷利急中生智,让孙权坐稳,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狠狠地给战马一鞭子,战马受惊飞起,四蹄腾空,一下子跃过河去,贺齐率三千人在南岸迎接,孙权幸免于难。
孙权登上大船,在船舱中设宴饮酒,贺齐流着眼泪走出席间说:“今天,您差点儿遭遇不测,部下都非常惊恐, 希望您永远记住这个教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