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3章


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赵国的2万军队被白起消灭,使秦昭王更加坚定了“赵军不堪一击”的看法。
但是,秦军在阏与之战中失利,让秦昭王发现赵军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弱小,而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大力量。因此,秦国将赵国列入了“黑名单”,看作一统天下的首要障碍。
其次,阏与之战的胜利,冲昏了赵王的头脑,对秦军事斗争策略悄然生变。
实事求是地说,阏与之战只是赵军对秦军的局部胜利,秦军只是被赶出国境,有生力量并没有遭到损失。因此,赵国不应过分夸大战果、盲目乐观。但是,赵国以“柔弱之躯”,竟然能够一举击溃不可一世的秦国军队,这一突如其来的胜利,让赵惠文王不由得忘乎所以。
头脑发热的赵惠文王对时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秦国经多年征伐,体力不支;赵国则经多年躲闪,羽翼渐丰。此消彼长,现时的赵国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秦国分庭抗礼了!
基于这个判断,加上赵奢得到重用,赵军对秦国的作战策略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从过去扬长避短、深藏不露的“游击战术”,转变为硬碰硬的武力对决。
可以说,阏与之战是赵国抗秦的巅峰,也是秦、赵争霸时期的一个转折点。秦国的高度警觉,赵国的盲目自信,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赵国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6 机关算尽太聪明
以秦国往常的性格,必然会对赵国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就像当年对付楚国一样,将冒出头来的对手打倒在地,再踹上几脚。据此看来,赵国显然是凶多吉少、危在旦夕。
出乎意料的是,阏与之战后的几年中,秦国在军事上并没有对赵国有什么大的动作。我们不禁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觉告诉我们:秦国国内出大事了!
秦国确实出事了:阏与之战后不久,一个叫范雎的人,从魏国逃到了秦国。
——晕!这算哪门子的大事?跟赵国不挨揍有什么关系?
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要搞清楚整个过程,还是从范雎的身世说起。
范雎,魏国人,属于比较典型的“靠耍嘴皮子吃饭”的谋士。不过,并非所有的谋士都能得到国君的赏识,除了思想超群、口才出众之外,首先得疏通关系、见到国君。但是,范雎家境贫寒,行不了贿,只能投靠中大夫须贾,在其门下做个侍从。
某一年,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由于魏国曾经参与了让齐国“死机”的多国联合行动,须贾在齐国饱受冷遇,几个月中多次谒见齐襄王,却毫无结果。齐襄王对使臣须贾没兴趣,却对小侍从范雎的口才赞赏有加,私下给了他不少赏赐。
领导失意你得意,范雎活该倒霉!
须贾得知后,将自己在齐国所受的窝囊气,一股脑地怪罪到范雎身上,一口咬定范雎卖国求赏,向齐襄王泄露了魏国的国家机密。回国之后,须贾又添油加醋地向宰相魏齐作了汇报。
魏齐听了须贾的不实之词,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便将“卖国贼”范雎抓来,按律处以笞刑。范雎有口难辩,牙齿被打落,肋骨也断了几根。魏齐一心要以儆效尤,让那些想“卖国”的人有所忌惮,非要把范雎打死不可。
眼看性命不保,范雎只能装死。魏齐命人用草席将范雎裹起来,扔在厕所的角落里,还让人尽情地往“尸体”上拉屎撒尿。
趁着夜深,范雎恳请旁边的看守,放自己一条生路,日后必有重谢。不知是看守于心不忍,还是贪恋酬谢,真就答应了范雎的请求。征得喝醉的魏齐同意后,看守将“尸体”运了出去。
魏齐酒醒之后,直觉告诉他范雎有诈,如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必有后患,因此四处缉捕。范雎还没有来得及逃出大梁,通缉令就贴满了大街小巷。危急时刻,好友郑安平帮着范雎藏匿,又伪造了范雎尸体被野狗叼走的现场,加上范雎的家人配合着披麻戴孝、哀嚎痛哭,魏齐也就信以为真。从此,范雎更名为张禄,在魏齐、须贾的视线中消失了,卧薪尝胆,伺机复仇。
公元前271年,秦国使臣王稽来到魏国,郑安平假扮差役,侍候于王稽的左右。
王稽此行到魏国,具体任务不详,但有一个秘密使命——挖人才!经郑安平的推荐,王稽在深夜接见了这个“张禄先生”。
寥寥数语,王稽觉得眼前的这个人非同凡响,便偷偷将他带回秦国。
范雎跟着王稽顺利出了魏国,在秦国境内却遇到了麻烦,与东行视察的宰相魏冉撞个正着。
魏冉这个人,长期执掌秦国大权,最看不顺眼的就是中原的谋士。在他看来,谋士都是“治国无能,忽悠有方”的骗子,没一个好鸟,因此下令严禁中原谋士入秦。
王稽是秦昭王的使臣,也免不了魏冉的一番盘问,王稽应对自如,躲在车里的范雎大气也不敢出。魏冉很快就走了,但范雎突然跳下车,混进了百姓的行列中。
王稽丈二摸不着头脑,但范雎心知肚明:以魏冉的性格,仅仅盘问几句是放心不下的,肯定会杀个回马枪,搜查王稽的车辆。
范雎估计得不错,魏冉很快就杀回来,将王稽的车队翻来覆去地搜检,一无所获后方才放心地扬长而去。
范雎躲过一劫,王稽唏嘘不已之余,更对这个鬼心眼多的“张禄先生”刮目相看,很快便将他举荐给了秦昭王。
尽管王稽在秦昭王面前对范雎大加赞赏,但秦昭王认为言过其实,始终不肯接见。范雎被晾在一边,一晾就是一年多。
范雎急了,再这样耗下去,充其量做个王稽的门客,这不跟在魏国一样吗,怎么复仇啊?
情非得已之时,兔子也会乱咬。范雎写了一封信,通过王稽转交给了秦昭王。在这封措辞严厉的信中,范雎几乎是对秦昭王“有眼不识金镶玉”、以名气地位取人的愚蠢破口大骂。秦昭王也是贱,被这封信骂得兴高采烈,当面向王稽道歉,同意接见范雎。
面见国君的事办妥了,但能否得到赏识,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秦国人才济济,秦昭王见多识广,如何才能三言两语,就让秦昭王产生共鸣、相见恨晚,对范雎超乎寻常地赏识?
如果得不到秦昭王超乎寻常的赏识,范雎怎么能够执掌秦国的大权?
执掌不了秦国的大权,范雎怎么找魏国那两个老王八蛋复仇?
报仇雪恨的梦想、执掌大权的野心,极大地考验着范雎的智慧与谋略,他必须找到一个拨动秦昭王心弦的突破口!
其实,秦昭王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伤痛——外戚专权!
前面说过,赵国送年少的秦昭王回国继位,但秦国的大权一直掌握在以宣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手里。除了宣太后之外,外戚集团还有四大干将:宣太后的两个弟弟:高阳君魏冉、华阳君芈戎;还有秦昭王的两个兄弟高陵君嬴市、泾阳君嬴悝。
在外戚集团中,魏冉的权势最大。秦昭王一继位,魏冉就被任命为都城咸阳的警卫司令。次年,公子社的小集团预谋发动宫廷政变,被魏冉镇压。
利用这次平乱,魏冉一举干掉了惠文后,以及对秦昭王的地位有威胁的所有王子。此后,魏冉被宣太后任命为首辅大臣,并于公元前291年被封为穰侯,权倾朝野。
《史记》对穰侯魏冉的描述是“威震秦国”。刚刚我们也看到了,秦昭王使臣王稽的车队,魏冉全然不放在眼里,想问便问、想搜便搜、想查便查,足见他在秦国的威势。
上有宣太后的颐指气使,下有魏冉的大权独揽,可以想象秦昭王做这个国君有多憋屈。——范雎决定就从这里入手,走出复仇的第一步!
但是,外戚集团能够把秦昭王几乎“架空”,专权这么多年,必然在秦国根深蒂固、遍地爪牙。既然如此,范雎打着批判外戚专权的旗号在秦国混,岂不是送死?
范雎管不了这么多了,为了报仇雪恨,为了声名显赫,他决意冒这个险!
王稽带着范雎去离宫谒见秦昭王,范雎假装“路盲”,闯进了秦昭王过来的必经之道。秦昭王从远处来了,范雎还在原地傻站着,宦官赶紧跑上前,说“大王来了”,对挡路的范雎又骂又赶。范雎接过话头,高声讥讽道:“扯淡!秦国哪来的大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
范雎一句话,击中了秦昭王的要害。秦昭王当即将范雎请进宫中,屏退左右,认真听他上课。
范雎对秦昭王讲的第一节“洗脑”课,针对秦国的外交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秦国外交有重大失误,责任在于魏冉。
范雎认为,以秦国的实力,对付山东六国就跟“老鹰捉小鸡”似的,而且捉的还是“连鸡”。既然如此,即便说不上不费吹灰之力,至少也应该是手到擒来。但是,秦国偏偏“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
身强体壮反而毫无作为,这显然是外交上的重大失误。范雎认为,这个责任应该由权臣魏冉来付,因为他身为宰相,在攻伐列国的过程中,始终将私利放在首位。
范雎只说了一个例子:阏与之战后不久,魏冉率秦军越过韩、魏,攻占齐国的刚、寿两座城池。
秦军为什么劳师以远,穿过整个中原,去袭击齐国的两座城池呢?莫非是吃饱了没事干,想搞一次超极限长距离拉练?——非也!这正是魏冉假公济私的一大阴谋!
前面我们说过,多国联合攻齐时,魏、赵、燕、楚都分到了土地。在这次“打土豪”运动中,秦国并非一无所获,也分得了以陶邑(今山东省定陶附近)为核心的一片区域。由于秦国与齐国之间隔着广袤的中原,陶邑成了秦国在中原的一块飞地,治理起来比较困难,宣太后索性将这个地方封给了自己的弟弟魏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