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6章


赵孝成王犹豫不决,却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跟赵孝成王一样又傻又天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原君赵胜。
有赵胜的支持,赵孝成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当即委派赵胜去上党接收地盘。
赵孝成王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多久,秦昭王便派王龁率秦国大军,按既定计划向上党地区杀来。眼看刚刚拿到的土地就要被夺走,赵孝成王当即派老将廉颇率军,赶赴上党抵御秦军。
秦国军队的这一次征战,基本上是倾巢出动,战略意图也十分明显,就是想一举吃掉上党,再以上党作为前沿阵地,伺机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
廉颇很清楚,秦军攻势凶猛,在上党地区疯狂蚕食,并不是在“围点打援”,赵军不可能复制十年前“阏与之战”的成功偷袭经验。
那么,赵军应该怎么打?——廉颇的战术是长期对峙!
廉颇率领的赵军主力没有直奔上党,而是在长平停了下来,一面接纳上党难民入赵,一面修筑永备工事。
秦军在上党频频得手后,集中兵力向长平进攻。廉颇坚壁清野,带着赵军躲进工事里不出来。秦军在堡垒攻击战中虽有小胜,但一时间难以扩大战果,双方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秦、赵在长平短兵相接,赵军又小有损失,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坐不住了,准备“御驾亲征”。大臣楼昌制止了年轻君王冲动冒险的想法,认为应该以重金向秦国求和,这个意见也得到了平阳君赵豹的支持。另一位大臣虞卿则跳出来反对,说楼昌这是吃冷饭出馊主意!
奇怪了,诸侯列国之间征战,打不赢就求和,这样的事情在战国时期屡见不鲜,为什么说楼昌的提议是馊主意呢?
虞卿认为,能不能求和,关键要看秦国的战略意图。如果秦国只是想占点地盘、捞点便宜,咱们大可搞“金钱、土地、美女换和平”。但是,以秦国目前不遗余力的态势,不把赵国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它是不会退兵的。在这种情况下,求和有个屁用?
求和不行,打又打不赢,岂不是只有等死?非也!虞卿的办法是:以重金向魏、楚求援!
想法很好,可是两国敢出兵吗?
在虞卿看来,这个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魏、楚两国收到重金,同意不同意出兵不要紧,至少能接纳赵国使臣,这就足够了。
赵国的使臣到魏、楚两国联络,必然会让秦昭王起疑心,以为诸侯各国又想玩“合纵抗秦”的把戏。虽然这些运动往往搞成“连鸡”,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是能够对秦国起到牵制作用的。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合纵”成功,多国联军杀向函谷关,僵持在长平的秦军主力必然仓促回援,廉颇趁机从堡垒杀出来,秦军就要吃大亏。
我们能够想到的局面,秦昭王当然也能想到。因此赵国使臣一旦联络魏、楚,他就得从长平撤军,防备“合纵”,赵国的危机也就解除了。
相比之下,虞卿的办法是最适当的,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他的想法很简单:打我的是秦国,跟秦国求和不是来得更简单?何必到魏、楚去绕这么一大圈?
与平阳君、楼昌商议妥当之后,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
秦国的战略意图尚未达成,当然不会同意赵国的议和,郑朱只得无功而返。
长平阴云密布、大战在即!
但是,长平的工事修得很牢固,任凭秦军怎么叫阵,廉颇就是躲在里面不出来,秦军拿他没有办法。
要想引赵军主力出战,非拿掉廉颇这个“缩头乌龟”不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范雎玩起了“反间计”:派奸细前往邯郸大造舆论,说廉颇已经暗中与秦国联络,准备投降。
邯郸城谣言四起,赵孝成王紧急召集“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会议首先讨论决定,将廉颇就地免职。那么,又派谁去接替廉颇的职务呢?
此时,另一位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将目光投向了赵奢的儿子赵括。
按史书的记载,范雎的“反间计”中,除了诬蔑廉颇通敌外,还有一个“秦军怕赵括”的谣言,赵孝成王轻信谣言,果然让赵括继任。
史书的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来反对的人应该会说,这可能是敌方的“反间”,又摆出“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道理来劝谏一番,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说辞。
实际上,赵孝成王任用赵括是有原因的,他的理由有两条:——赵括是名将之子,在那个“拼爹”的时代,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赵括自幼受家庭的熏陶,熟习兵法,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
赵孝成王的提议,遭到两个人的激烈反对。
一个是病重中的蔺相如。
老蔺认为,赵括跟他爹没法比,虽然理论功底深厚,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不懂变通,难以指挥这么关键的战役。
还有一个是赵括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夫人。
赵老夫人反对,凭的是女人的直觉。在她看来,赵奢勤于军政,爱兵如子,而赵括贪权恋财,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带兵打仗?
但是,两人的反对无效,赵孝成王执意让赵括接替廉颇。
赵括到任后,立即严肃军纪,将各级将领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继续躲在堡垒里,一动不动。
秦国一方也在积极准备。得知赵括代任后,秦昭王暗中换将,用白起换下了王龁。
新到任的白起一面向长平工事发起佯攻,一面出奇兵绕到长平后方,截断了赵军的后勤补给线。
粮道一断,赵军军心大乱。勉强坚持了一个多月,饿红了眼的赵括带着赵军杀出堡垒,钻进了秦军早已张开的大口袋。
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赵军哪里是秦军的对手,刚出堡垒就被杀得惨不忍睹,主将赵括分四队突围均告失败,在乱军中被秦军射死。赵括阵亡后,丧失斗志的长平军民纷纷向秦军投降。
白起看到战报,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眉头皱紧、脸色凝重。在这份战报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缴获俘虏的人数——40万!
“Oh, My God!”白起不禁大叫一声,“怎么这么多人?”
40万俘虏,对白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40万人天天都要吃饭,粮食全让他们吃了,秦军吃什么?——有人反水怎么办?40万人哪!要绝对安全,看守至少也得有七八万吧,还打个鸟仗?
思来想去,白起做出了平生最痛苦的决定:全部坑杀!
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按照史书记载,白起在长平共计坑杀了45万人,这里面有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更多的则是上党地区无辜的贫民,最后只有240人幸存,逃回赵国。
这一次屠杀,犹如一声巨响,令天下诸侯惶恐不安、浑身战栗!
这一次屠杀,也是一个污点,让白起终生挥之不去这个梦魇,一代战神在历史上黯然失色!
这一次屠杀,更是一场灾难,使赵国家家出殡、户户发丧、壮年尽失、举国悲音!
东汉末年的史学家皇甫谧曾在《帝王世纪》中总结说:“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纵观东周历史,即便加上常年混战的春秋时期,500多年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抵不上战国时期晋阳、长平两次战役的惨烈。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沉重的音符!
长平的硝烟散尽,我们需要反思:赵国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对于这个问题,以往主流的看法是归咎于两个“误”:误接上党、误用赵括,史书确实也是这么写的。
但是,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将长平之战的台前幕后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发现史书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很不靠谱。
——从秦军进攻野王开始,战略意图就是指向赵国。
因此,赵国即便不接收上党,还是要挨秦国的揍,而且秦国一旦完全控制了上党高地,便可以向赵国腹地俯冲而下,对赵国的威胁更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的惨败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会比长平更惨,秦军可能一下就能冲到都城邯郸,将赵国从地图上抹掉。
由此看来,赵国接收上党的决策是正确的,长平虽然惨败,但客观上起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效果,确保了都城邯郸的暂时安全。
——赵括的失误不构成赵军惨败的关键要素。
从整个长平战役的过程来看,新到任的赵括并不像流传的说法那样,自傲轻敌、鲁莽出战,而是继续躲在堡垒里。即使是后勤补给断绝之后,赵括依然在堡垒里坚守了四十多天。
没有粮食的赵国军队面临怎样的惨境呢?《史记》记载了一句话:“阴相杀食。”也就是说,已经饿到偷偷互相杀着吃的地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主将的赵括别无选择,只能率军绝地反击,寻求最后的活命机会。
既然误接上党、误用赵括并不是导致长平惨败的主要因素,要么赵国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惨败呢?长平之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如果我们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深入剖析长平战役整个过程,会发现长平惨败的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迷信议和,放弃合纵。
以赵孝成王、楼昌、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主和派”,没有听取另一位“主和派”虞卿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与秦国媾和,使赵国孤立于中原诸侯。
郑朱到咸阳议和,正中秦昭王的下怀。秦昭王大张旗鼓地召见赵国使臣,又当着各国使节的面与他把酒言欢,成功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蒙蔽了有可能“合纵救赵”的诸侯,为秦国迅速解决长平的战事争取了时间,赵国实际上是帮了秦国一个大忙。
长平之战,赵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