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7章


第二,廉颇坚壁清野,消极防御。
老将廉颇率军抗敌,没有直抵上党前线,与强大的秦军硬拼,而是在长平坚守,这一做法是对的。但是,廉颇接下来却错误地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使赵军陷入了绝境。
廉颇的战术是:在长平修造永备工事,与秦国形成对峙僵局。由于秦军远离本土,后勤保障很难跟上,时间一长,没有给养的秦军必然不战自退。
但是,无论是秦、赵两国的国力对比,还是上党地区的局势,都无法支撑廉颇战术的实现。
——国力差距巨大。
秦国已经在公元前316年占据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巴蜀,为秦国征战中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赵国虽然占据华北平原,但由于常年南北征战,国库消耗巨大,国力上很难支持几十万军队的长期坚守。
——补给线优劣明显。
秦国的后勤给养,可以通过两条通道运抵上党,一是出函谷关,经野王渡河北上到达;二是从河西地区东渡黄河,穿过平阳地区到达,不存在补给线阻滞的问题。另外,秦军占据上党大片区域,虽然大量难民逃亡,但还可以就地开仓取粮。
赵国的后勤给养只能从邯郸出发,穿越太行山脉抵达长平,这条路翻山越岭,狭隘众多,一旦遭遇秦军袭击并固守某一险关,赵军的补给线就会被掐断。长平的守军龟缩在堡垒之中,正面有秦军挡住,没办法出来寻粮。
因此,廉颇消极防御的战术是执行不下去的,即便秦军不对赵军的补给线下手,赵国跟秦国也耗不起,长期牵制只会把国库掏空。
对于廉颇的这个战术,上至君王,下至群臣,都是颇有微词的,即便是与廉颇有“刎颈之交”的蔺相如也不赞成。因此,当赵孝成王提出将廉颇就地免职的时候,蔺相如并没有表示反对,他反对的只是让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继任而已。
如此看来,历史上的范雎有没有搞这个“反间计”都要画一个大问号。赵孝成王并非因“秦军怕赵括”的谣言而选中赵括,后来也没有对所谓“通敌”的廉颇加以处治,反而是在公元前251年封廉颇为信平君,说明他要么不信,要么所谓的“反间计”就是子虚乌有,纯属史学家的杜撰!
无论“反间计”是否存在,真正让赵孝成王下决心拿掉廉颇的,是赵国的国力经不起他这么折腾!
实际上,虽然面对诸多不利局面,但廉颇并非完全束手无策。
廉颇在坚壁清野的同时,可以分出一部分队伍,化整为零,深入上党地区,发动上党百姓,对秦军进行袭扰。各个小分队轻装简从,将上党地区的水搅浑,重点袭击秦军的运粮队伍和仓库,令秦军疲于应付,长平内的主力则静观其变,伺机发起反击。
如果能在上党造成“四面开花”的局面,明显处于劣势的赵军还是有出奇制胜的可能的,即便不能将秦军完全赶出上党,至少也不会遭遇长平惨败。
可以推想,如果廉颇积极防御,将上党搅成一锅粥,赵国能与诸侯“合纵”,多国又出兵上党继续搅和,那么秦军的战略意图是很难达成的。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经长平惨败后,赵国的兵力毁于一旦,武功尽废、举国哀嚎,恐怕只能仰天长叹、坐等亡国了!
8 公子有义援邯郸(上)
历史的风云变幻,往往让人晕头转向、不明就里。比如说,秦国的运气到底是好还是坏?
秦国的运气当然好,前有卫鞅入秦变法,奠定强国基础,后有范雎入秦献策,开辟一统大业。其他的诸侯又不是吃干饭的,如果没有这个运气,凭什么是秦国问鼎天下?
秦国的运气也不好,因为对外稍有斩获,正准备扩大战果,国内就要掉链子。
公元前316年,秦国在中原跟“合纵”这群“连鸡”玩得正起劲,后院的巴蜀掐起来了。秦国只能出兵平乱,让中原诸国消停了几年,获得喘息。
公元前307年,秦国取得“宜阳大捷”,正要横扫中原之时,秦武王居然练举重练挂了。秦国陷入了王子争立的混乱之中,所幸有宣太后、魏冉的铁腕,但也是好几年才缓过劲来。
公元前302年,与秦国对抗的齐国被彻底孤立,秦国正要组成“连横”出兵收拾这个“光杆司令”,楚太子却在咸阳把秦国的大夫杀死,逃回楚国去了。结果,秦国对楚国大举用兵,无意中放了齐国一马。
这似乎是一个魔咒,始终萦绕在秦国的上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显灵。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准备挥师东向,乘胜拿下邯郸,一举消灭武功尽废的赵国。但是,秦国的魔咒再次显灵了。
此时的秦国,后院平稳、君王康健、治安良好,并没有什么出事的迹象。那么,到底是哪一条链子断了呢?——范雎!
范雎反对“痛打落水狗”!原因有两个:
第一,功劳都让白起占了,老子以后在秦国还怎么混?
司马迁对范雎的评论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雎的心胸狭隘,我们从他向须贾、魏齐复仇的过程上已经略见一斑。
范雎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这并非主要原因。
第二,秦国用力太猛,需要休整。
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到史书过分夸大个人作用的误导,往往只关注到范雎主观上的偶然因素,而忽视了秦国客观上的必然因素。
秦昭王要利用郑朱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就是要稳住各方诸侯,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在函谷关开辟第二战场。这说明,以秦国目前的实力,是很难应对两条战线同时开战的。
秦军虽然强大,但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横扫中原。秦军能够取得长平之战的巨大胜利,除了自身实力强于赵国以外,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
另外,秦军经过野王、上党、长平之战,兵力消耗巨大。虽然坑杀了40多万赵军,但秦军也损失了十几万人,处于相当疲惫的状态,需要进行休整。
范雎认为,长平之战,秦国利用郑朱制造的假象已经被戳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白起带着疲惫的秦军越过太行山脉,孤军深入到邯郸,至少会遇到三大麻烦:——长平惨败的仇恨未息,面临亡国危险的赵国军民必然拼死抵抗,秦军很可能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沼。
——即便没有赵国的求援,紧邻赵国的燕国、齐国也不会袖手旁观,必然出兵围攻寸步难行的秦军。
——太行山脉山高路险,秦军的后勤补给没有优势,一旦遭到袭扰就会断绝。
因此,贸然对赵国都城发动攻击,即便能够得手,秦国的军队也会拼个精光,还拿什么打中原?“远交近攻”的策略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总之,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正确意见,接受了韩国、赵国的求和,命令白起回撤。
白起是一员武将,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赳赳武夫,只知道攻城略地、大肆征伐。范雎的深谋远虑、“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白起而言全是扯淡。
接到撤退命令后,白起对秦昭王、范雎极为不满。在他看来,这么好的机会不吃进,简直就是白痴!
白起是带兵打仗的人,性情豪爽、爱憎分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到咸阳之后,白起自恃功高,成天牢骚满腹,跟秦昭王、范雎的关系搞得很僵。虽然有长平之战的战功,但白起并没有得到什么封赏,反而一直被晾在一边坐冷板凳。
秦军正在国内休整,达成求和意向的赵国、韩国出尔反尔,与各国诸侯暗中往来,准备掀起一次“合纵抗秦”的高潮。
在这种形势下,秦昭王与范雎围绕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秦昭王认为,赵国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气,秦军也休整得差不多了,应该果断出兵,杀向邯郸,将赵国一棍子打死,省的他不老实。
范雎则认为,既然赵国已经被打残,没必要将他逼到绝境,狗急跳墙对秦国没有好处。秦国应该按照“远交近攻”的既定策略,回到中原主战场,控制天下的中枢神经。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捏住魏、韩两国,“合纵”就搞不起来,搞起来也是“连鸡”。
秦昭王并不接受范雎的劝谏,他对时局的判断比范雎乐观得多。
首先,赵国在长平被坑杀了40万,全国的青壮年损失殆尽,已经无兵可用。就算狗急跳墙,他也得四腿齐全啊?三条腿都没了,他能蹦多高?
其次,长平之战震撼了各方诸侯,谁都没有想到,整整40万人,几天之内就从地上消失了。哪个诸侯不怕死?谁想成为长平第二?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来邯郸管闲事!
秦昭王认为,范雎这是低估秦国的实力、高估赵国的意志和诸侯的胆量,因此决意派兵伐赵,誓将邯郸夷为平地,开除赵国的“诸侯籍”。
出兵邯郸,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具有多年征战中原经验的白起。但是,白起从长平回来之后,就以“生病”为名做“宅男”,一直在家生闷气、发牢骚,嘴上痛骂范雎,心里连秦昭王一起骂。
意气用事是兵家大忌。以这样的心理状态,即便白起自告奋勇,秦昭王也要掂量掂量,更何况白起听说秦昭王要打邯郸,根本就不屑。
不是白起不想立功,而是心中怒气未消,想站在一旁看秦昭王的笑话。
——如果打赢了,白起会说:“要是当初不撤兵,早赢了,还用等到现在?”
——如果打输了,白起又会说:“看嘛,当初不让老子去打,这下傻了吧?”
无论如何,白起的笑话是看定了,秦昭王的主意也打定了。没有白起,秦军照样出兵打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