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8章


谁做主将呢?秦昭王选择了时任“五大夫”的王陵。
秦昭王叮嘱王陵:务必在邯郸打一个漂亮仗,给范雎、白起俩王八蛋看看,别以为秦国就属他们俩能!
公元前259年末,王陵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邯郸杀来。
秦昭王以为这一次出兵,必然会超乎寻常地顺利。但是,天遂人愿的前提是顺应天时,“逆天”是要付出代价的,范雎当初判断的三大麻烦正在一一应验。
时间是最好的创伤药,但此时距离长平之战仅仅一年,赵国军民还没有来得及抚平伤痛,秦军又卷土重来了。
临危受命的老将廉颇披甲上阵,率领赵国的10万残兵抵御侵略。由于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妇女、老人、儿童纷纷请缨,编入行伍之中。
长平之战曾经让赵国家家出殡、户户发丧,秦军也成为赵国所有人的仇敌。面对来势汹汹的20万大军,邯郸军民同仇敌忾、毫无惧色,每一个人都抱定了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决心!
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想起二战之时,一位苏联士兵写的一句话:“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这个壮烈而催人泪下的场面,早就出现在了两千多年前的邯郸。
——这就是尊严和意志的力量!
面对誓与都城邯郸共存亡的赵国军民,王陵率领的秦军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多次发起猛烈攻击,却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一直打到第二年,邯郸城依然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秦昭王决定死磕到底,迅速增兵十万支援邯郸,但依然无济于事。在邯郸军民的顽强抵抗下,秦军伤亡5万多人,邯郸城墙下堆满了秦军的尸体。
秦昭王坐不住了,照这样打下去,秦军哪里还受得了?危急关头,他想到了白起,不得不屈尊请白起“出山”,收拾邯郸残局。
白起在一旁看笑话看得正起劲,秦昭王的恳请,正中他的下怀。面对秦王的“召唤”,白起昂首挺胸,嘴里蹦出了铿锵而有力的回答:“不干!”
秦昭王脸色突然一阵铁青,狠狠地咬住牙,心里骂着:“无可救药!无可救药!你等着,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白起罢工,秦昭王只得让王龁接替王陵,再增派10万大军,继续攻打邯郸。
王龁来了也无济于事,邯郸的军民依然斗志昂扬、英勇善战,把攻城的秦军打得七荤八素,连尸体都不敢来收。
长达几个月的攻击毫无进展,几十万秦军伤亡过半。在以往的征战中,秦军所向披靡、传檄而定,什么时候遭遇过这样的惨败?
一年多前还在长平挖坑埋俘虏的秦军士兵,如今却是挖坑埋自己人的尸体。面对杀红了眼的军民,面对堆积成山的尸体,秦军的战斗意志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
危急时刻,范雎顾不上与秦昭王的分歧,举荐曾经的恩人郑安平为将,率5万军队和大量的后勤给养驰援邯郸。
到目前为止,秦国已经派出了45万大军围攻邯郸,死伤达20万人。郑安平仅带5万援军,表明秦国已经抽不出更多的兵力了。
邯郸,成了秦军的无底洞、绞肉机,成了秦昭王挥之不去的一场噩梦!
尽管邯郸城里的军民依然士气高昂,但被秦军围困了将近一年,不得不面对一个危险而残酷的现实:粮食没了!
没有粮食,晋阳保卫战中“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再次在邯郸上演,长此以往,必将都城失守、国破家亡。
赵孝成王很清楚:要想保存赵国,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尽快联络诸侯,寻求援兵!
这个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重任,落到了身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在诸侯中有一定感召力的平原君赵胜身上。
平原君出行的目的地是南面的楚国,如果楚国能够带兵北上救援,势必会对秦军造成南北夹击的态势,一举扭转邯郸保卫战的被动局面。
问题是:楚国会上街扶老人吗?万一被反咬一口怎么办?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平原君做好了“先礼后兵”的两手准备:先平心静气地恳求楚王出兵,如果他敬酒不吃吃罚酒,就通过武力挟持签约。
——邯郸已经危在旦夕,无论如何也要把楚国的援兵搬来,救赵国于水火!
平原君在门客中挑选了十九位文武双全之人随行,正在打点行装,有一个“落选者”匆忙跑进来,要求跟着一起去。——这个人叫毛遂。
平原君问毛遂:“你来我家几年了?”
毛遂回答:“三年。”
平原君说:“贤人在世,如锥在囊中,锥尖应当立即显现。可是,你在我家待了整整三年,我都还不知道你姓甚名谁,说明你没啥本事,去了也没用,还是留下吧。”
平原君这话,未免直白得有点伤人,毛遂勇气可嘉,好歹也得给人家留点面子。不过,毛遂似乎毫不介意,而是不无委屈地回应道:“我来了三年,一直都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啥时候装进囊中过?要是把我装进去,早就脱颖而出了,何止是‘才露尖尖角’?”
毛遂夸下海口,平原君觉得未免狂妄,索性做个顺水人情,省的他留在邯郸寻衅滋事、到处骂娘。就这样,毛遂跟着去了楚国。
平原君此时还不知道,在他看来狂妄自大、满腹牢骚又无真才实学的毛遂,竟然会为此次求援立下大功!
邯郸朝不保夕,平原君千里迢迢来楚国求援。不出我们所料,继位仅五年的楚考烈王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打死也不同意。
楚考烈王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想多活几年!
不是楚王胆小,而是他亲身体验过秦国的强大。此时的楚王,正是公元前271年由黄歇陪同,到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完。
这是一次让他铭记终生的惊险历程,如果没有黄歇,他或许是回不来的。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如果不能被放回去的话,楚国很可能面临群龙无首、王子争立的混乱局面。关键时刻,黄歇说服了权倾朝野又与太子完交好的范雎,让他向秦昭王进言,放楚太子回国准备继位。
但是,秦昭王留了个心眼,只同意楚太子的师傅回楚国,看看楚王病得如何再说。黄歇心知肚明,这是秦昭王的敷衍之辞,他巴不得楚国阵脚自乱,压根就不愿意放楚太子回去。
来不及细想,黄歇让太子完换上侍从的衣服,偷偷跟着师傅返回楚国,自己冒险留在咸阳打掩护。得知太子完逃走后,秦昭王怒火中烧,最终在范雎的劝谏下,放了黄歇一马。
居功至伟的黄歇回到楚国,被拜为宰相,又被封为春申君,成为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有这样一次噩梦一般的经历,楚考烈王怎么可能没事找事?
楚考烈王打死也不管闲事,有求于人的平原君谈得异常艰难。根据《史记》的记载,这次谈判“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平原君口干舌燥,楚考烈王除了命人续茶以外,不发一言,就当听唱戏。
关键时刻,毛遂提着剑就上殿去了。
怒气冲天的毛遂先“数落”平原君:“两句话就说完的事,你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扯了大半天的闲篇,一会食堂下班了,还吃个鸟饭?”
正端坐堂上打盹的楚考烈王被吵醒了,怒斥道:“什么鸟人,也敢在此喧哗、大放厥词?”
毛遂更来劲了,指着楚王对骂:“你牛个鸟啊?十步之内,我就能让你人头落地,楚国纵有百万雄师顶个屁用?闭嘴!”
楚王没敢吭声,心中暗自思忖:“当年蔺相如指着秦王骂,如今又冒出一个毛头小子指着我骂。赵国虽弱,怎么都这么横?果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毛遂继续发飙:“楚国地方五千里,精兵百万,天下谁人敢敌?却被白起一个小小的竖子追得到处跑,都城沦陷,先人的墓地被烧,不仅丢了楚国列祖列宗的脸,更丢了天下诸侯的脸。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楚国脸红,你不思报国仇家恨,却跟没事人似的坐在上面耍大牌,你算个什么东西?”
寥寥数语,却慷慨激昂,楚考烈王被击中要害,臊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毛遂的仗义执言,更是勾起了楚王的痛苦回忆。在秦国的威势下,国家饱受蹂躏、先王惨遭亵渎、自己也险些客死咸阳,此仇不报,有何面目苟活于人世,有何面目地下见先王?
思来想去,楚考烈王欣然接受了赵国的“合纵”之约,当场在毛遂的安排下,与平原君歃血为盟。
会盟之后,楚考烈王任命春申君黄歇为将,率楚军北上,支援邯郸人民的抗秦之战。
但是,秦军四十多万军队大兵压境,光靠楚国一家的救援,很可能是杯水车薪。那么,平原君还能去哪里搬救兵呢?
平原君根本不用多虑,第一个就想到了魏国,因为他在魏国的高层有人。
谁呢?魏国公子、魏王的弟弟,本名魏无忌,江湖人称信陵君,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同属“战国四公子”。更重要的是,信陵君魏无忌是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
邯郸告急后,平原君就多次给信陵君送信,让他无论如何看在他姐姐的份上,说服魏王尽快出兵支援邯郸。
平原君本以为凭着这层关系,魏国出兵应该是十拿九稳。但是,直到平原君从楚国搬来了春申君率领的救兵,魏国的援兵却一直不见踪影。
是信陵君罔顾亲情、见死不救?还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9 公子有义援邯郸(下)
其实,信陵君接到平原君的书信后,立即向魏安釐王进谏,务必出兵支援,救同属三晋的赵国同胞于水火。魏王来不及多想,很快就派晋鄙率10万大军北上。
但是,晋鄙率领的魏军尚未出境,秦国的使者就来了。使者威胁魏安釐王:“邯郸城破指日可待,谁敢出兵救援,秦军下一个就揍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