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9章


魏王一听就傻了,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此时,魏王突然想起了长平40万被坑杀的军民,不由得一阵战栗。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魏王紧急下令给晋鄙,10万大军在邺邑驻守,静观其变。其后,信陵君多次进谏,担心遭到秦军报复的魏王始终不敢轻越雷池一步。
邯郸的局势越来越吃紧,就算不考虑赵国军民,自己的姐姐总得救吧?没有军权,又不能说服魏王,无计可施的信陵君只剩下一条路:带着自己的几百门客奔赴邯郸,誓与赵国共存亡。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往日礼贤下士,从不以貌取人、以权势压人,因此人缘极好,深得门客的拥戴。养士千日,用士一时,值此危难时刻,门客们纷纷站出来,随时准备用生命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凭这几百人与几十万秦军抗衡,无异于飞蛾扑火。但是,除了极少数贪生怕死之徒外,绝大部分门客都愿意跟着信陵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明知是死,也要挺身而出,这就是信义的力量!
但是,有一个人不愿意跟着去送死,让信陵君吃了苍蝇,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深得自己的赏识,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这个人叫侯嬴,年龄七十,职业说出来没人相信——看守城门的老保安。就是这样的身份地位,贵为一国公子的信陵君偏偏慧眼识人,凭着直觉认定侯嬴绝非等闲之辈,奉他为上宾。
侯嬴平日里不屈服于权贵,对信陵君也是故意冷漠无礼,尽管门客们都替主子感到不满,但信陵君毫不在意。有一次在大街上,侯嬴下车跟一个叫朱亥的杀猪匠言谈甚欢,把信陵君晾在一边打酱油。侯嬴一边跟朱亥扯闲篇,一边瞟着车上等待的信陵君,见他淡然处之、毫无怨色,方才心悦诚服,死心塌地跟着信陵君混。
信陵君带着门客去救邯郸,从城门经过,原以为保安侯嬴会跳上车欣然前往,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句“慢走不送”。——这可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世态炎凉,真是令人彻骨心寒!
信陵君一面坐在车里走着,心里却在犯嘀咕,按说侯嬴不会如此市侩,他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呢?不解开这个谜,信陵君死也不甘心,于是又调转车头,找侯嬴问个究竟。
侯嬴见信陵君又回来了,不由得笑逐颜开。实际上,他就是想让信陵君心有不甘而返回,听自己的“锦囊妙计”。
侯嬴告诉信陵君,现在事情还有转机,并没有到做无谓牺牲的地步。
转机在哪里呢?——窃符!
这个计谋,跟魏国用兵的规定有关。
在魏国,主将率军队出征,会手握半个虎符。如果国君有新的命令,就派人带着另半个虎符到军队中下达给主将。主将只要见虎符合成一块,就必须无条件执行来人传达的命令。
这种规定虽然保证了国君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但是有一个天大的漏洞:只认虎符不认人。
侯嬴的“锦囊妙计”就是要利用这个漏洞。他建议:从王宫中偷出另外半块虎符,让人带到邺邑传达“救赵”的命令,主将晋鄙必然会出师救援。
计谋很完美,但王宫毕竟不是菜市场,不是谁想去偷就能偷得到的。
对于这个难题,侯嬴也有对策:让魏王宠幸的如姬去偷!
但紧接着就出现另一个难题:如姬凭什么听你的?——这应该不算个问题,关键得看如姬想要什么。芸芸众生皆有欲,只要价格公道,一切皆有可能。
如姬不要钱,她有的是钱;如姬也不要宝,她有的是宝。她要的只是一颗人头,一颗父亲仇人的人头。——这对于信陵君而言,就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人杀了,兵符到手了,信陵君终于看到了魏军出师援赵的曙光!
不过,信陵君悲观的时候,侯嬴很乐观。信陵君乐观的时候,侯嬴却认为他是盲目乐观。
侯嬴问:“谁说兵符到手,晋鄙就能乖乖听话?”
信陵君纳闷了:“这不是你说的吗?”
侯嬴若有所思,捋着胡子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信陵君傻眼了:“那咱们偷兵符有个屁用?”
侯嬴笑了笑,说道:“结果如何,得看派谁去送!如果让那个杀猪的朱亥去,晋鄙服从则已,要是胆敢违抗,朱亥一刀就能把他给剁了!”
——就这么定了!
朱亥带着兵符到了邺邑,晋鄙果然心存疑惑:整整10万大军,差不多是魏国的全部家当,就派一个无名小卒单枪匹马来送信,到底是魏王白痴,还是有人把我当白痴?
晋鄙还在犹豫,朱亥从长袖中掏出一把四十斤的铁锥,一锥就把晋鄙给做了。主将被杀猪匠干掉了,信陵君手握兵符,掌握了军队。讲仁义的信陵君知道此次出兵并非出自王命,而且面对强秦九死一生,特别制定了三条原则:其一,父子同在军中者,父归;其二,兄弟同在军中者,兄归;其三,独子无兄弟者,归养。
这样一来,10万大军就变成了8万大军,信陵君就带着这8万勇士北上,救邯郸军民于水火。
公元前258年12月的一天,邯郸城大雪纷飞,硝烟不断,苦苦坚持了一年多的邯郸军民身着单衣,顶着凛冽的寒风,依然在城墙上奋战。
突然,在远处泛起的尘埃中,“楚”字旗、“魏”字旗若隐若现,城墙上的军民顾不得寒冷,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
春申君率领的楚国援军来了!信陵君率领的魏国援军也来了!邯郸有救了!赵国有救了!
魏、楚援军主力在邯郸四周与秦军短兵相接,很快就进入白热化。平原君在邯郸城内招募了3000勇士,喊杀着冲出城外,与秦军搅成一团。面对里外夹击,招架不住的秦军在留下成千上万的士兵尸体后,从邯郸城外溃退。
信陵君、春申君率领援军主力,以邯郸外围为核心,与平原君、廉颇率领的赵国残军一道,迅速追击四处溃散的秦军,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秦军的后勤补给线,使秦军的给养一度中断。
在赵、魏、楚三国的联合攻击下,围困邯郸一年有余的秦军损失惨重,主将王龁率残部翻越太行山区,逃回汾城。范雎举荐的郑安平被三国联军重重包围,率两万余秦军向联军缴械投降。
三国联军乘胜追击,穿越太行山脉,与前来助战的韩国军队会合,一举收复河东地区。秦军一败涂地,被迫退守到黄河、函谷关以西。
邯郸保卫战,以赵、楚、魏、韩四国的完全胜利、秦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经此一战,秦军损失30余万军士,河东、上党地区尽失,给头脑发热的秦昭王泼了一盆寒彻心扉的冷水!
邯郸保卫战,是“合纵抗秦”的第一次大胜利,坚定了中原诸国抵御秦国入侵的决心,极大地延缓了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
邯郸保卫战,赵国军民以血肉之躯,在秦军的铁蹄下坚守孤城一年有余,让十几万秦军曝尸城下,一雪长平之耻!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尊严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更是团结的力量、正义的力量!
邯郸一战也算是一次公子的聚会,除了已经去世的孟尝君以外,另外三位“战国四公子”悉数到场。可以说,三国能够“合纵”取得胜利,三位有情有义的公子功不可没。
人生聚散终有时,当赵国的硝烟散尽,并肩作战的三公子告别战场,回到自己的生活,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其中,为拯救邯郸立下首功的平原君赵胜,婉拒赵孝成王的封赏,于公元前251年去世,其子孙随赵国一起为秦国所灭。
秦军的惨败,令邯郸军民欢欣鼓舞,更让秦昭王大为光火。在秦国,有两个人将成为这次失败的替罪羊。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站在一旁看笑话的白起。
邯郸惨败后,白起果然兴奋异常,逢人便将早就准备好的台词随口而出:“大王昏聩,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吃大亏了吧?活该!”
白起的讥讽,让秦昭王更加怒火中烧,将他免为士兵,赶出咸阳。白起怏怏不乐地上路了,准备按命令去阴密待着。
白起一走,范雎就开始琢磨了:邯郸败得太惨,如果不让秦王把气撒完,岂不是轮到我要遭殃?当初我也是反对出兵邯郸的!
于是,范雎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诋毁白起“有谋反之心”。秦昭王知道白起的军事才能不是吹的,为了剪除后患,秦昭王派人带着一把宝剑追上白起,令他自裁。
白起双手战抖着,拿起秦王送来的宝剑,仰天问道:“我有何罪于天?落得如此地步!”上天无言,风声四起,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白起似乎听懂了风的语言,那是长平40万无辜生命的哀号。
白起垂头立在风中,许久方才抬起头来,自语道:“长平40万生灵惨遭涂炭,岂非我之罪?死有余辜,何必问诸天,自取其辱耳!”
言毕,一代战神白起挥剑自刭,轰然倒下,只有凛冽的寒风依然。
白起死了,秦昭王要“秋后算账”的,还有反对仓促出兵的范雎,这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按理说,范雎是“远交近攻”策略的首创者,邯郸惨败,更加证明了范雎策略的正确性,秦昭王为什么要对范雎痛下杀手呢?
其实,秦昭王一开始并没打算对范雎“秋后算账”。
按秦国当时的法律,如果举荐的人不胜任甚至犯罪的话,举荐者是要承担同等罪名而受到惩治的。前面说邯郸保卫战时提到过,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郑安平就是由范雎举荐,率军去前线支援的!
郑安平叛国,范雎理应“连坐”,按秦国的法律是要被夷三族。但是,秦昭王放出话来:“谁敢再提郑安平的事,就替郑安平背黑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