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50章


这是明摆着的保护范雎。
公元前255年,范雎举荐的另一个人也犯事了:河东太守王稽里通外国,被斩首示众!根据云梦秦简《编年记》的记载:“王稽、张禄死。”这个记载说明,秦昭王此次并没有放范雎一马,而是将他与王稽一起治罪,并不是像《史记》记载的那样,范雎在蔡泽的规劝下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郑安平投降与王稽犯事仅隔两三年,秦昭王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得如此迅速,从保护范雎一下子转变到要置他于死地呢?
可以推测,范雎在邯郸惨败后,出于对秦国的赤胆忠心,会更加卖力地推销自己的“远交近攻”,让秦国不再走弯路。要想使自己的策略具有说服力,除了正面的经验外,反面的教训也必不可少,邯郸惨败当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
范雎言必称邯郸,反复通过这次惨败来说明“远交近攻”的正确性、循序渐进的必要性,这深深刺痛了秦昭王的神经。
秦昭王算是知错能改的了,但你范雎也不能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普通人把糗事都看做是隐私,更何况高高在上的秦昭王!范雎老这么揭人家伤疤,搞得堂堂一国之君颜面尽失,这君王还怎么做?
历史雄辩地证明:如果你让领导下不来台,那你就得下台!
特别是让掌握生杀大权秦昭王下不来台,范雎只有死路一条!
邯郸保卫战虽然是中原诸侯“合纵”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但是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认为秦国被彻底打趴下了。邯郸的胜利只是偶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是当时第一等军事强国的事实。
第一,三国联军战胜秦军纯属偶然。
秦军经野王、上党、长平之战,损失较大、军队疲惫,虽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但补充的新兵尚未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贸然出兵,劳师以远袭击邯郸,遭遇到了邯郸军民的顽强抵抗。秦军围困邯郸一年有余,一方面造成邯郸军民“炊骨易子而食”,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的军队更加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秦军决策失误,加上士兵疲惫,给前来支援的魏、楚联军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出现了秦军在三国联军的攻击下全面溃散的局面。
但是,如果秦军严格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函谷关和黄河以东稳步推进的话,是没有任何机会给诸侯联军利用的。
第二,秦军精华尚存,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秦国打长平是60万大军,这还不是全部兵力,以损失十几万军队的代价取得完胜后,秦军回国休整、补充兵员,军队规模恢复到了60万以上。秦军出兵邯郸,前前后后加起来是45万,这说明国内应该还有15万以上的军队。经邯郸一战,秦军损失30万左右,剩余15万也回到国内休整。
这样算起来,即使秦国经长平之战补充兵员后,只有60万军队,现在至少还有30万军队。由于秦国占据着物产丰富、民风彪悍的汉中、巴蜀、巫、黔中等地区,关西平原也从未遭受战火洗礼,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原各国,有充足的财力保障,因此军队的再生能力非常强。
第三,邯郸的胜利并不代表中原诸国国力的提升。
打不打邯郸,中原各国的军队还是那么一点人,就那么一点实力,而且中原饱经战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相对强盛的赵国被彻底打残,已经无力与秦国抗衡,实际上形成了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三晋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完全治愈长平、邯郸两大战役的创伤,依然受到秦国的军事威胁。
总之,邯郸保卫战虽然迟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但历史的车轮始终在滚滚向前,秦国这辆“推土机”依然在轰轰作响,继续着一统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256年,稍事休整的秦军再度东出函谷关,一举攻占韩国的阳城、负黍,消灭4万韩国军队。
秦国在函谷关东部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周天子的不安。周赧王误判形势,认为秦国经邯郸保卫战后已经不堪一击,便以周朝区区5000兵马,号召天下诸侯出兵攻秦。
周天子的想法是:从伊阙天险出击,截断秦国与阳城之间的联系。但是,周赧王的号令只招来楚、燕两国颇具象征意义的几万兵马,其他诸侯国并没有被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冲昏头脑。在他们的心中,长平之战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因此没有人愿意跟着瞎起哄。周天子带着几万人马攻战三个月,毫无进展,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但是,秦昭王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早就想搬掉周朝这块绊脚石了。从地理位置上看,周天子的封邑地处函谷关以东,相当于是搬张太师椅堵在老秦家的大门口。
由于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秦国以往征战中原,一般是选择从河西地区东渡黄河。每次走函谷关,都是小心翼翼地从周天子的封邑旁边通过,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太师椅给碰着了,惹得天下诸侯一阵群情激奋。
函谷关以东摆着的太师椅,仿佛就是诸侯们“碰瓷”的钓饵。对于野心勃勃的秦昭王而言,实在是如鲠在喉!
既然周天子先动手了,秦昭王这次不打算对名存实亡的天子装模作样地客气了。周天子退兵后,10万秦军尾随而来,横扫周天子本来就不多的封邑。
在强大的秦军面前,周天子的部队恐怕连“保安团”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儿童团”。这仗有什么好打的?
秦军大兵压境,周天子只能赶到咸阳“顿首受罪”,将三十六座城池和3万人口悉数“上交”给秦国。秦昭王接受了周天子的投降,将其遣返回封邑(此时已经是秦国的地盘)居住。
是年,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去世。封邑都归秦昭王了,这天子之位还怎么传?延续了790年的周朝终于寿终正寝!
周朝覆灭,象征统治华夏的九鼎于次年被搬到咸阳,标志着秦国取代周朝成为天下共主,正式开始了问鼎天下的步伐。到公元前221年,华夏终于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
邯郸之战后的秦国,已经成为一家独大的诸侯,并趁机推翻了周朝。但是,秦国为什么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实现天下一统呢?这到底是怎样的曲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各国奋起反抗,为什么纷纷遭遇失败?在这征伐节奏明显加快的35年里,到底还有多少被历史的迷雾掩盖着的惊天秘密?
请看最后一章——一统天下平。
第四章 一统天下平
1 凭侥幸奇货可居
早在大战之前的邯郸,一个商人便来到这座阴云密布的城池,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不韦。
在“家家出殡、户户发丧”的赵国,四处行商谋生的吕不韦并没有接到任何一笔大生意。但吕不韦不仅没有沮丧,反而整日手舞足蹈。吕不韦此行虽然没有能够赚大钱,但侥幸地发现了一个大宝贝,一个活上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碰到的大宝贝!
吕不韦对这个宝贝下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奇货可居”!吕不韦认为,只要手持这个“金牌潜力股”,将来必然身价倍增、富甲天下!
见多识广的吕不韦如此沉不住气,因为所谓的“宝贝”来头不小——就是秦国太子之子、正在赵国为质的子楚。不过,别以为秦国的王室宗亲有多么了不起,此时的子楚其实是一只遭人唾弃的“垃圾股”。
首先,“物以稀为贵”,但子楚并不“稀”。
秦昭王执政长达50多年,第一位太子还没有熬到他爹咽气,自己就先于公元前267年挂了。现任太子是公元前265年所立的安国君,这个太子多大呢?五十多岁!
要怪就得怪秦昭王这个老不死的太能活,太子头发胡子全白了,继位还是遥遥无期。太子安国君这些年,除了等他爹咽气以外,唯一的乐趣就是生孩子,所以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二十几个人都在等着安国君继位之后再咽气,然后抢位置,子楚不过是其中之一。
按此说来,子楚继位的可能性最多就是二十几分之一。
其次,子楚根本没有回国继位的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子楚的生母是夏姬,出身卑贱,不受太子宠爱。
——子楚从懂事那天起就是“职业人质”,现在又被派到秦国的仇敌赵国为质,说明这个人虽然是王室宗亲,但可有可无,万一被敌方抹了也无所谓。
——子楚在赵国的日子过得相当悲惨,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可以理解,赵国人对秦国这么大的仇恨,能遵守“国际条约”,留子楚一条狗命,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就这么一个人,只要安国君有一个儿子还活着,他连看一眼王位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坐上去了。
既然如此,吕不韦在他身上下赌注,这不是稳赔吗?
成功商人与平庸商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敏锐度。当大家都觉得子楚一文不值的时候,吕不韦却率先发现了商机。
虽然子楚继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并不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因为秦国有一个现成的突破口可以利用——安国君宠幸的华阳夫人无子!
当然,机会不是等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创造。为了让子楚脱颖而出,吕不韦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突破口,双管齐下展开了行动。
首先,吕不韦给子楚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经费,用于招贤纳士、培植势力。
吕不韦刚提出帮子楚登位的想法时,子楚是绝对不相信的。这就好比走在邯郸大街上,有人迎面跑过来告诉你,下一期彩票的中奖号码是多少。——如今骗子比耗子还多,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不过,当吕不韦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之后,子楚看到了一线曙光。利用吕不韦的资助,子楚广结宾客,招贤于天下,开始为自己的继位造舆论、做储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