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与革命

第1章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面纱与革命(出书版)》作者:[美]莉比·菲舍尔·赫尔曼
内容简介
深夜,怀孕少妇梦中惊醒被抓,罪名是捅死了自己丈夫,
尸体却在几个街区之外,原告是丈夫的母亲和妹妹;
当夜入狱即被判处死刑,既无法官也无律师,
也不允许给外界打电话,更不能外出调查取证,认不认罪结果都一样,
抗议上诉丝毫无效;刑场就在牢房外的院子里,处决囚犯的枪声也声声入耳!
刑讯逼供、大病一场之后,全凭推理,找出了真凶,
准确推断出证据藏匿之所……
编辑推荐
没有侦探的推理小说,而且是死刑犯在牢房里全凭推理!
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火热、冷酷而揪心,人物个性丰富而可信;不仅如此,您还将欣赏到:
伊朗革命的情景再现,美国政府的丑恶行径,伊朗人民的善良热情,波斯风情的鲜活画卷。
作者简介
莉比·菲舍尔·赫尔曼,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与文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
已出版小说12部,并曾与人合编《悬疑推理小说创作指南》。
其作品视野广阔、内容新颖、思想博大精深,写法上独辟蹊径,
突破了福尔摩斯与波洛系列的套路,表现手法与语言运用也多有创新。
曾于2003年获得《读者的选择》最佳小说奖、国际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提名奖,2007年入围阿加莎奖前五名。
《犯罪文学杂志》:赫尔曼……无可争议地进入了犯罪小说领域的伟大作家之列。
【中文版已出汪译赫尔曼01《谋杀鉴赏》02《另类间谍》03《谜案鉴赏》04《加倍偿还》05《面纱与革命》】
    《面纱与革命》译者序
    莉比·赫尔曼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这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的写法不仅与全世界其他推理小说不同,而且也突破了她自己独创的套路:深夜,怀孕少妇梦中惊醒被抓,罪名是捅死了自己丈夫,尸体却在几个街区之外,原告是丈夫的母亲和妹妹;当夜入狱即被判处死刑,既无法官也无律师,也不允许给外界打电话,更不能外出调查取证,认不认罪结果都一样,抗议上诉丝毫无效;刑场就在牢房外的院子里,处决囚犯的枪声也声声入耳!刑讯逼供、大病一场之后,全凭推理,找出了真凶,准确推断出证据藏匿之所……
    不说读过,您听说过这样的推理小说吗?
    本书译校完毕,译者脑海中一下子跳出三句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人生若只如初见”!但这个“滋味”,绝不是“离愁”!我相信,凡是有一定人生经历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革命浪潮中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独特的波斯风情及古老的辉煌建筑、旖旎的湖光山色,可触可感的市井风俗画,都会让读者心驰神往;而那细腻传神的心理活动,催人泪下的人性光辉,更会给读者以深刻的体验、持久的回味与多方面的思考!
    此外,恭请读者诸君注意下列几点:
    1、书末《作者注》讲明了本书的缘起,后附“参考资料”,以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珍妮特·塔瓦科利的《伊朗革命的前世今生》真实记录和探讨伊朗革命的根源,本书之素材及灵感来源于该书,两书对照而读,相得益彰。
    2、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综合了不少人真实的生活经历;3、书中人物口中的言论,并不代表作者观点,更不代表译者的观点;4、译者力求真实、客观地传达本书的环境与人物形象,书中的思想倾向并不代表译者的观点。
    5、书中引文部分,无论是波斯诗人之诗句,还是《独立宣言》中之句子,皆为本书译者所译。
    感谢作者耐心细致地为译者释疑解惑;
    感谢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对译者的鼓励与支持。
    本书与《谋杀鉴赏》《谜案鉴赏》《加倍偿还》一样,依然是悬疑不断,而爱情的描写更加真切,包裹着波斯历史与文化的氛围,更加惊险曲折跌宕多姿;依然都是几个译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其中既有国家级新闻单位的编辑、北外双料学士、留英硕士,也有在国内国外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此前出版过翻译小说;一样地追求准确生动传神,一样地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若有读者发现不妥之处,责任在我,因为初稿既是我开篇定下调子,最终也由我拉通修改润色、统稿定稿;如果译文能给读者诸君带来美感享受、功劳在于集体;不妥之处,责任在我个人,还望不吝赐教,以便我及时修正,不胜感激之至!
    我深信,只要您开始读第一章,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因为悬念重重,波澜不断,描写生动,直击心扉!
    美国女作家、金融家珍妮特·塔瓦科利(曾亲历那场革命)评论道:《面纱与革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讲述了一名美国女子远嫁到伊朗后的悲惨命运。这也是当时众多外国女性甚至千千万万伊朗女性的生活写照。本书构思巧妙、震撼人心,寓教于乐。
    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评论道:
    《面纱与革命》故事曲折,悬念丛生,女主角的命运牵动阅读兴趣,不失为一部宏大叙事背景的好小说。诗译得相当有意味。
    最后,恭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以期不断修改润色,臻于至善。
    写到此,突然想起《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首小诗,改动一词正好是本书故事的写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安娜痴,谁解其中味?
    【注:安娜为本书主人公】
    您呢?
    是为序。
    汪德均
    2016/6/16初稿9/22修改
    题记
    安得一方土
    再无是与非
    吾将待汝至
    濡沫长相随
    ——鲁米1(1207—1273)
    * * *
    1 伊斯兰教学者,大诗人。
    
    第1章
    
    1980年,夏。
    德黑兰。
    安娜睡得很沉,这可非常难得——自革命1爆发以来,她常常辗转反侧,绝望地熬到天明,可今晚,她一下子便进入了梦乡。
    睡梦中传来了一声敲门,安娜开始浮想联翩;迷迷糊糊中,又听到一声,余音回荡在她耳边。安娜试图揣度敲门者的意图:是愤怒者的猛击?还是逃难者的求助?抑或只是随意的轻拍?她看了一眼闹钟,猛地清醒过来。
    她随即掀开被子,抓起罩袍披在身上,遮住印有洋娃娃图案的睡衣。革命发生以后,努里就常常不在家;对此虽然她也早就习以为常,但自己就得亲自去应对敲门者。然而她有些担心。她金发碧眼的长相与本国人大不相同,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她不是伊朗人,就会怀疑她来自腐朽的西方,甚至怀疑她就是魔鬼。那样的话,无论那些人带着什么目的而来,其结果都非常不妙。
    安娜轻轻拨开窗帘向外望去。德黑兰的夏天炎热干燥,让她想起了芝加哥的三伏天。这里是谢米兰2的一个高档社区,围墙深院,远离尘嚣。此刻夜色正浓,万籁俱寂,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大门口,引擎已熄,前灯犹亮,两道光柱直射着路旁的树干和茂密的灌木。
    三个穿着制服的大胡子挤在屋门口,一人双手叉腰,另外两人弓腰端着沉重的机关枪。是伊朗革命卫队的人3!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进了大门的——安娜顿觉毛骨悚然。然而她别无选择,只能开门。否则,他们就会破门而入,还要给她扣上反伊斯兰、反共和国的罪名。他们会没收她的书籍、化妆品,没收努里的音响设备,这还只是个开头;她可不想惹这个麻烦,且不说本来就已经麻烦一大堆了。
    她收紧袍子,光着脚挪出了卧室,边下楼边诅咒着这笨重的长袍——哪个女人会喜欢这一团黑乎乎的玩意儿?到了楼下,安娜轻轻套进一双放在门边的黑色芭蕾舞鞋。要是他们看到自己涂了脚趾甲油,肯定会告发自己。
    她一手抓紧袍子,一手开了门。
    一个男子正举起一只手,好像正要再次敲门;男子看见她,吃惊地朝后退去。
    “祝您平安,我的姐妹。”他放下手臂,硬生生地说道。
    安娜微微点了下头。
    “你就是努里·萨梅迪夫人?”男子用波斯语问道。
    安娜的心顿时狂跳了起来。她曾和努里大吵了一架,努里威胁说要把她抓起来。难道这些人就是为此而来的吗?她又点了一下头,心里更加不安了。
    这些人打量着她。在男人面前,女人应该双目下垂,恭顺而安静。但男人无须如此,尤其是革命卫队的人。他们可以随意挑逗女人,提出要求,要是那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想起那些传闻,她打了个寒噤。
    另外两个男子中的一个上前一步,不怀好意地笑了笑。她将罩袍攥得更紧了——她再一次庆幸罩袍裹住了身子。如果在美国,她可以报警说有人擅闯民宅,但是在这儿,这些擅闯者就是警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