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与革命

第2章


    “你丈夫……”他带着嘲弄的语气问道,“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安娜摆摆头,垂下脑袋。哎呀,天哪!他们是来打人的吗?前几天曾听说有人在夜间遭革命卫队上门暴打了一顿。
    “你肯定不知道他的行踪吗,姐妹?”
    安娜偷偷瞄了一眼说话人。只见他沉着脸,笑意全无。
    “你整夜都在家里?”
    安娜点点头。她本来就不怎么出门,更不会独自外出。
    男子眯起双眼,一脸怀疑。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你已经知道了。”
    这些人总是说些不明不白的话,试探人的底线。安娜怒火中烧,但又不能表现出来。“不知道。”
    “他死了,人们在附近的巷子里发现了他的尸体,是被刀捅死的。”
    安娜倒抽一口凉气,脑海中犹如嵌入了一道钢闸门,把情感与思维分隔开来。她真希望此刻穿着波卡4,这样就能把脸和身子都藏在里面。她攥紧拳头,张大了嘴,惊呼一声:“不可能!”
    尽管最高领袖警告人们,男女之间不可有目光接触,但这些男子依然死死地盯着她。假如她是伊朗人,就可以大哭大叫,瘫倒在地,甚至可以昏厥过去;但她是美国人,而美国人向来不外露情感的。安娜对自己在此时此刻还能思考文化差异颇为吃惊。
    她断断续续地吸了一口气。“不可能!”她撒谎道。“今晚他和铁哥们哈桑在一起。哈桑是革命卫队的,”她补充道,似乎这点让她有了底气。“他说过要晚些回家,因为——”
    “我们已经通知了他的家人,他们很快就会来辨认尸体。”
    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啊?家人?我就是努里的家人呀!安娜心下想道。但她什么也没说;毕竟他们并未拆穿她的谎言。
    说话的男子突然撞开门往屋里闯。
    安娜感到背脊一阵发凉。“你们……要干什么?”
    另一个队员跟着该男子从安娜身边挤过去,进了厨房。安娜刚动身要跟进去,第三个男子举着机关枪对她喊道:“停下,不准动!”
    她只好站着不动。
    厨房里先是传出一阵低语声,然后是一声胜利的大叫。
    领头的男子从厨房返回,挥舞着一把切肉用的刀子。尽管安娜和努里只爱吃羊肉串和羊肉丸子,不大吃其他红肉,她还是从美国带了一套刀具来。看着这把刀,安娜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只有五把了,还有一把呢?”那人问道。
    安娜愣住了。“我不懂你的意思。”
    他向机枪手点了一下头,后者推着安娜进了厨房。
    “六个插槽,才五把刀。你还不懂?”
    他说的没错。安娜转过去:“那把刀很久以前就不见了,我也不知在哪儿。”她咬着嘴唇。她也知道这个回答很牵强。他们听得出来。
    男子嘴角现出一丝得意的微笑,似乎已知胜券在握。“你不知道,可我们知道,就在我们手里。这是凶器,你谋害了自己的丈夫。杀了他,你才能逃出伊朗,逃回美国。不过现在你可没法逃走了,你得死在伊朗,和你丈夫一样!”
    * * *
    1 指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巴列维国王的君主立宪政体被推翻,伊朗精神领袖、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2 谢米兰:伊朗首都德黑兰北部的一个小镇。
    3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1979年成立,具有陆海空三军编制,独立于伊朗正规军,直属于宗教领袖,装备最精良,而且“至少控制着三分之一的伊朗经济(珍妮特·塔瓦科利答译者问)”。
    4 波卡:某些国家里穆斯林女性穿的蒙面包头长衫。
    
    第2章
    
    1977年1月。
    芝加哥大学书店。
    书架上的新书和旧书都落了灰,但灰尘味儿反而让安娜心安。安娜漫步在书店狭窄的过道中,回忆起小时候泡图书馆的经历。她在学校时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不大爱跟她玩儿,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但她的家庭教师——这儿许多人称之为保姆——特许她放学后骑车去图书馆。图书馆因此就成了她的避难所。她可以连续几个小时都沉浸在书海里,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读物区管理员推荐给她的小说,有时一天就能看完一本。不久,管理员就把她领到普通小说区了,她就是在那儿读到了《飘》和《双城记》等文学名著的。
    她走到书店最里头的诗歌区,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甚感欣慰。她脱下外套,拿出中东文学的课程学习大纲。她在芝加哥大学读英语文学专业,但父亲对她的专业很不满意,父亲是科学家。
    当初,安娜告诉父亲要读英文专业时,父亲轻蔑地反问道:“英文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当老师吗?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教那些被惯坏的孩子吗?他们脑子里装的无非就是摇滚音乐会啊、大麻啊之类的东西。”
    安娜没有争辩。她的确找不出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父亲。她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论将来她从事什么,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会为她的事业打下牢固的根基。她可能会去研究人类学,她想象自己发起了对某个鲜为人知的美国印第安人部落开创性的研究。她也可能去研究法律,或许会成为女版克莱伦斯·丹诺1。又或许她会去拍电影,成为一个像里娜·韦特缪勒那样受人追捧的导演。里娜·韦特缪勒2拍摄的《踩过界》安娜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被吉安卡罗·吉安尼尼3那股狂野的男性魅力深深吸引。
    她看了看大纲上的书单。最前面的是《鲁米诗选》《哈菲兹诗集》4和《莪默·伽亚谟的诗歌与哲学》5。她从一排封面鲜艳的书里找到《鲁米诗选》翻阅了起来。书的简介里写到了鲁米是一位信奉神秘主义的伊斯兰苏菲派,他的作品能唤起人的情欲,读他的诗如同做爱一般。安娜微微一笑,心想这肯定很有趣。
    突然耳边响起一个男性的声音:
    汝之容颜白无瑕
    吾心忽地满阳光
    安娜转过身,看到一位年轻男子盯着自己。他又瘦又高,黑色的直发别在耳后,鹰钩鼻,下巴扁平,皮肤几乎和自己一样白皙。可真正吸引安娜的是他的眼睛。水汪汪的棕色眼珠炯炯有神,好似琥珀一般,睫毛黑而浓密。
    君性本温柔
    引我欲投怀
    安娜顿觉一股暖流在体内流淌。
    他似乎知道自己对安娜所产生的影响,笑了笑说:“出自《诗集》,是鲁米中期的作品选集。”
    安娜注意到他外套下笨重的蓝色毛衣,这让他的肩膀显得很挺括,紧身牛仔裤也让他的臀部看起来很丰满。
    “没有比他更能打动人的诗人了。”
    他鞠了一躬,挥了挥手说:“我叫努里。”然后直起身子笑着问道:“你呢?”
    安娜将书夹在腋下,伸出手说:“安娜。”
    他接过她的手,握了许久。他的皮肤很软,指甲一尘不染。“安娜这个名字很好听。”
    安娜顿时觉得两颊一阵发烫——很明显他在搭讪,也清楚自己应该保持警惕。但她也记得在电影《教父》中,迈克·柯里昂初见那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西西里姑娘时,感觉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难道自己此刻就是那种感觉?
    看着他紧盯着自己。安娜觉得自己长相平平,可他似乎很欣赏自己那一头金色长发——甩头就能将脸遮住——还有她那坦诚的绿色双眸、尖下巴和健美的身材。“我可以看看你的大纲吗?”
    安娜把大纲递给他后才意识到,除了名字外自己还没说过一句话。
    他边看边念道:“鲁米,哈菲兹,伽亚谟,菲尔多西。”他点点头说:“嗯,这些人都是大师。你的老师是波斯人?”
    “我……我不清楚。”安娜暗自苦笑。她觉得自己第一次开口应该表现得更自信,更有把握一些。
    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安娜的这些小心思,继续说:“我是伊朗人。”
    “你是个诗人吗?”安娜害羞地问道。
    他笑了起来:“我是学工程的,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伊大芝加哥分校在海德公园北面几英里处。“那你到这儿来做什么?”
    他指了指书架说:“只有这儿,才是波斯文学作品最多、最全之处。”
    一个喜爱文学的工程师。想到这儿,安娜不禁莞尔一笑。
    与安娜的矜持不同,他咧开嘴灿烂地笑道:“一起去喝杯茶,好吗?”
    她暗自思忖。冬日的午后寒冷而沉闷,眼看就要下雪了,天色也渐渐变暗,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事可做。
    半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学生会的休息室。这是一栋毫无特色的建筑,砖砌的墙,地板上铺着油毡,周围摆放着一些塑料家具。“努里·萨梅迪。”安娜搅动着茶匙念叨着。
    他拿起茶杯,似乎对安娜说出自己的名字感到十分满意。“安娜·施罗德。萨梅迪和施罗德。瞧,咱俩的姓名还都押了头韵6,这可是个暗示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