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中国和世界

第23章


  ICQ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工具,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多种功能于一身。当用户将ICQ安装在个人电脑上,它就会嵌入Window系统,成为桌面上的图标,用户每次打开计算机,它就是一个固定设备。互联网用户可借此知道朋友是否在上网并可进行直接交流。腾讯的创始人们都意识到了用户对中文环境ICQ服务有极大的需求,于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并成为全国在线人数最多的中文ICQ服务商。后来由于OICQ遭到美国在线公司投诉,指责其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2000年4月,腾讯公司将原来注册的“OICQ.com”域名更改为“tencent.com”,并将OICQ通讯软件改为后来人尽皆知的腾讯QQ。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QQ的推出并没有直接为马化腾带来经济效益。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当时马化腾对QQ的市场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它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但连他本人也没有料到,10个月后,这个不被人看好的QQ竟然发展了上百万用户。
  随着注册人数的疯长,腾讯不得不拼命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没有钱买服务器,腾讯不得不用近似卑鄙的手段去偷人家的空间和带宽。“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在苦苦支撑又难以为继的局面下,马化腾动了卖掉QQ的念头。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提起当时情形,马化腾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当时腾讯曾与深圳电信数据局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后来腾讯的高层又找过中华网、新浪,同样是100万的价格,可是,中华、新浪的高管层都拒绝了。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好在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繁荣点燃了投资商的热情。受昔日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在高交会上碰碰运气。那时腾讯的估价不过1100万美元,但即便如此,一些风险投资商依然认为马化腾提出的融资要求太高,风险太大而不敢投。最后他们终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这种看上去多少有点“蛮不讲理”的逻辑最终帮助马化腾从IDG和高盛手里拿到了融资。
  “他们给了QQ40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1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依旧喜不自禁。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腾讯迅速地拥有了逼近亿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量,但马化腾却苦于没有收费的渠道。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中国科研能力的迅速攀升已经成为了国际新闻的头版头条!
  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从19世纪中期跨越到了21世纪。在1900年,中国还没有现代科技。在当时,全国知道微积分的中国人还不到十个。
  在21世纪初,中国已经在高端技术研发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技术有60%接近世界水平
  例如以下几项技术:核能、高能物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拨款在不断增加。
  2003年和2005年的载人航天飞行项目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进展。根据中国的探月计划,预计将在2020年之前取得月球表面样本。
  2005年,中国投入研发的费用占GDP的1.3%,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2.5%;GDP增长的60%将来自于科技发展。
  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的发展以及尖端技术的研发,所有这些都将加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将其推向世界之巅。
  如今,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世界水平。根据国家事务委员会2006年2月9日发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2006-2020),在未来15年里要着重发展16个关键项目。
  这些标杆项目覆盖多个战略领域,如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还包括能源、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喷气式客机、载人航天、探月等需要迫切行动的领域,同样还有诸如抗虫棉、矮秆小麦、超级水稻等农业科研项目。
  就长期而言,2006-2020年的计划旨在提高创新能力,以促进科技应用、加强国家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将加强基础研究,以更好地与世界研究水平接轨。
  中国的目标是,通过科技进步贡献GDP增长中的60%,同时将依赖国外技术所贡献的GDP增长控制在30%以内。
  在上海有超过1000个研发中心。近67万人在这里从事科技工作。
  其研究成果进展迅速,有许多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这里的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
  2006年,上海研发基金达到30亿欧元,占上海GDP的2.5%。这些研究收获了1953项成果。上海有60所高等院校,共计50万名学生在校。
  目前,中国有3500万名科研技术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
  在这些科研技术人员中,有80%的研究员年龄在45岁以下。他们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十二 空间探索的星光大道
  到2020年,中国将推出自己的载人空间站。从1993年起,美国、欧盟成员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已经建立国际空间站,步入到探索外太空的行列中来。
  我将向你展示一条”星光大道“……今后的20年里,中国将继续坚信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万事靠自己!
  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依赖空间、卫星、通讯、远距离探测、军事等等。没有这些尖端技术,就不会有卫星导航,不会有天气预报,不会有全球定位系统,不会有卫星电视,也不会有对我们的星球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如今,如果没有卫星,在生态、农业、科学、战略、军事等领域的诸多计划和项目将被淘汰或遭受质疑,因此,它们对许多国家而言非常重要。
  事实上,卫星的军事和商业用途非常广泛:卫星拍照、雷达和光学观测地球、收听和录制广播通讯数据等。卫星数目是如此众多,以至于我们已经开始谈论太空污染问题了。
  2007年,欧盟官员正在实施伽利略计划,目的是摆脱对美国GPS军事系统的依赖。该系统可供平民免费使用,但功能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军事情报,而且不够精确。
  就其本身而言,中国正继续其远程导航试验计划,推出了Compass/Beidou-2版本,并且在2010-2012年间,预计要发射35颗卫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早已认识到导弹和太空行动的战略意义。然而却是由苏联和美国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中国接受了苏联的援助,但自此以后,中国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技术。
  1970年,中国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在航空航天领域,昨日的领导者(苏联和美国)或者如今的新秀(中国)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竞争。
  加入到这场空间争夺战之中的国家包括:法国、日本、印度、加拿大、韩国、朝鲜等等,还没有算上数目众多的合作计划。中国仅仅花了几年的时间就跻身航天大国之列!在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计划之后,中国无疑已成为”空间战“舞台上的重要角色。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上载两名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