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铁拳

第55章


普京表示,俄罗斯不允许出现生活在法制和文化圈之外的单一民族聚居区。他说:“我们应该把挑起种族间和民族间冲突的企图视为对国家统一的挑战,对我们每个人的威胁。我们不允许俄罗斯出现单一民族聚居区,它们拥有自己非正式司法管辖,生活在国家统一法制和文化圈之外,强调藐视普世的标准、法律和规则。”
  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树碑
  普京认为,俄罗斯至今没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的英雄竖立纪念碑,这是不公平的。普京说:“武装力量的战斗精神是建立在传统上的,普京归来与历史有着关联,是以英雄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为榜样的。我认为,俄罗斯军队需要复兴历史上那些光荣的团队,包括苏联和更早时期,例如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
  普京指出,为了重振民族意识需要将历史时代连接在一起,并重新认识一个简单的真理,即俄罗斯的历史并不是从1917年开始,也不是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拥有连绵不断的千年历史,俄罗斯人应当依靠这一历史获得内心的力量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九、私有化拒绝走90年代老路
  普京表示,目前的私有化进程不应当效仿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抵押拍卖。
  普京说:“政府计划实施的私有化不应当与90年代的情况一样,当时的私有化因抵押拍卖而声名狼藉。现在的私有化应当是以国有资产根据公正和实际价格进行诚实、公开出售为基础。”他还说,私有化的质量,不仅仅是资金转入预算。这首先是社会信任国家的问题。
  他说:“这会真正产生合法以及受尊重的私有者。我请求所有负责私有化进程的政府官员牢记这一点。”
  十、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普京表示,俄罗斯应在四至五年内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然后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供应国。他说:“全球粮食需求迅速增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众所周知,俄罗斯拥有全球一半以上(55%)的肥沃土地。我们应在未来四五年内实现各主要粮食品种的自给自足,然后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供应国。”
  事实上,《国情咨文》只是具体路径。《国情咨文》之外,普京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为俄罗斯勾勒出一条美好可及的“大国之路”。具体而言,“向东边看”“向身边看”两大战略布局调整与安全、外交、内政政策上的“三个不变”,成为普京实现俄罗斯大国复兴的两条主线。
  首先,“向东边看”,全面提升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深度和广度。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发展与变化,亚太地区备受世人瞩目。一方面,——地处亚洲的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面积广大,资源与能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比如,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就指出:“21世纪的重点是向东发展,西伯利亚与远东是俄罗斯的根本潜力之地。”作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普京不仅与中国签订了开发该地区的合作协议,还专门成立了“远东发展部”,力图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该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在政治与安全层面对俄罗斯也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布局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对俄罗斯捍卫本国在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应对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拓展亚太战略空间,以及维护地区热点问题发言权意义重大。
  其二,“向身边看”,加速推进与独联体国家间区域一体化建设。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习俗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安全合作紧密。这些国家地处俄罗斯的安全外围,是俄当前面临的主要领土纠纷、宗教争端与恐怖主义威胁的多发地。因此构建一体化、加强合作与交流,既有利于俄罗斯消除这些矛盾,也可以为俄国家复兴提供战略支撑。近年来,俄罗斯在区域一体化建设上举措不断,如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与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关税同盟以及建设统一经济空间。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俄与部分独联体国家存在一些矛盾,但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是各国平等互利,事实也证明一体化利大于弊。可以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最后,坚持“三个不变”:第一,安全上坚持“军事立国”;第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多极化”;第三,在内政上坚持“整合国内力量与增强国家认同感”。“俄罗斯永远是俄罗斯”,是普京在历年《国情咨文》中的经典语句。自从2000年当选总统后,普京始终把增强国家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作为俄罗斯的主流价值观。而俄罗斯在安全、外交与内政上的“三个不变”正是俄罗斯主流价值观的政策体现。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道:“虽然转型步伐比较缓慢,面对的阻力和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但凭借国家的政策支持、雄厚的工业基础、庞大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俄罗斯终究会摆脱对能源经济的依赖,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腾飞。”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普京的俄罗斯大国复兴之梦能否实现,值得全世界去持续关注。
奥运会——俄罗斯之梦
  奥林匹克运动会可算是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每隔几年一次的定期狂欢。不过,众所周知,奥运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人类的狂欢,还有体育精神本身。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展示,代表着一个国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对其角色的认同,这往往能够在国际政治格局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视为纳粹控制下的一场民族主义庆典,标志着德国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深渊”,再度成为有主宰世界能力的大国,侵略扩张的野心隐现其中。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同样标志着日本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阴影,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样的机会他们同样曾经有过,那就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第一次来到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国力鼎盛,苏联领导人迫切希望能用一届奥运会来向全世界展示苏联的超级大国形象。当时申办1980年奥运会的,只有苏联莫斯科和美国洛杉矶两个城市。历史性决定是在1974年10月23日的维也纳国际奥委会第75次会议上做出的。投票的最后阶段,莫斯科以39票对20票胜出。从这一天起,苏联开始了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大规模筹备工作。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开始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强化。
  苏联仅用了五年时间筹备1980年奥运会。主办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联人兴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设施,使莫斯科的体育场馆来了个大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型体育场从原先的50多个增加到近70个,游泳池从30多个发展到60多个,体育馆由1300多个增索契冬奥会加到1600多个,等等。短短数年,苏联建成了90多座奥运设施,其中包括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克雷拉茨基区的赛艇水道和自行车馆、舍列梅捷沃2号机场、“宇宙”宾馆、奥运村、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新大楼、奥运新闻中心(现俄新社大楼),等等。此外,苏联还建成了可接待1万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为欧洲最大的宾馆的伊兹迈洛沃宾馆群。同时,苏联最大的“卢日尼基”列宁中央体育场也被重建。苏联还整饰了城市建筑,改善了交通运输网。奥运会开幕前,莫斯科地铁的面貌焕然一新。除了漂亮的外观,地铁里还加装了快速自动扶梯和精确到秒的电子钟。此外,还更换了照明设施,地铁车厢内全部换上了明亮的荧光灯。报站使用俄语和英语,通用公交票上则出现了英语、德语和法语文字。1980年奥运会前所建设施中的绝大部分今天仍在有效使用。比如舍列梅捷沃2号国际机场直到今天仍是莫斯科最大的空港之一,而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仍在满负荷运转,“宇宙”宾馆也在全面运营。
  为在不破坏财政预算的情况下寻求奥运工程的资金,苏联领导人做出了一个对本国经济体系来说非常新颖的决定——发行全国体育彩票。苏联的彩票共发行了八期,半数收入被用于各加盟共和国的国家运动队备战奥运。苏联有成千上万的居民购买体育彩票,为1980年夏季奥运会做出了贡献。最终,苏联为举办这届奥运会总共耗费了大约90亿美元,这在奥运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案当时仍然历历在目,苏联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奥运会安保局,对全球可能对奥运会造成威胁的恐怖组织一一排查。据后来俄罗斯媒体报道,当年,苏联在各个边境口岸共拦截了2700名可能造成威胁的人员,还逮捕了400名扬言实施爆炸行动的恐怖分子。
  然而,就在莫斯科奥运会开始前七个多月,1979年12月27日,苏联出兵邻国阿富汗,阿富汗战争的阴影顿时笼罩全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