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铁拳

第60章


当年苏联“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安东诺夫”系列大型运输机、T系列主战坦克、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和“天顶”运载火箭都是乌克兰制造的。据独联体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2009年1—4月,乌克兰宏观经济指标远落后于其他独联体国家,经济下滑严重。其中工业生产同比下降了32%,其他独联体国家平均下降两成。1—4月乌克兰累计通货膨胀率为19.1%,独联体国家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4%。1—4月乌克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14.4%,独联体国家平均下降了3%。“颜色革命”后,乌克兰腐败横行,仅一个450人的议会,就有400人是百万富翁。乌克兰落入由尤先科、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组成的“永恒铁三角”斗争圈中,难以自拔。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就这样白白折腾了五年。
  结果,2010年初的乌克兰总统大选,成了“颜色革命”昔日同盟与“受害者”之间的对决。当年“颜色革命”爆发时挂在嘴边的“民主”、“透明”及“公正”,已经很难在竞选口号中找到了。尤先科2004年“橙色革命”时获得超过50%的支持率,但在2010年 “颜色革命”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居然只获得5%的支持率,在18名竞争总统的候选人中仅名列第五,远远落在昔日死对头亚努科维奇之后。“选择尤先科,就等于选择混乱和动荡。”乌克兰的选民如是说。2月8日,亚努科维奇在第二轮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击败季莫申科,当选为乌克兰总统。
  亚努科维奇以“橙色革命”终结者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他在阐述自己的执政目标时,特别强调首要任务是团结乌克兰,消除因两大政治阵营对抗而造成的东西部社会分裂现象;在国内,推行大规模改革,促使乌克兰克服经济危机,争取十年之内跻身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前二十强的行列;在对外政策方面,在同时与俄罗斯和欧盟发展互利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优先通过俄罗斯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继续与北约合作,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不过,他并没有忘了在2011年借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的机会,以滥用职权的罪名将季莫申科送入监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尤先科出席季莫申科涉嫌滥用职权案的听证会,提供证词,力证季莫申科有罪。结果,季莫申科被判入狱七年。
  如亚努科维奇看到的那样,东西部社会分裂现象是乌克兰社会暗藏的重大危机。经过“颜色革命”中各派的反复角逐,这一危机正在越来越表面化。无论是尤先科、季莫申科还是亚努科维奇,都保持着与欧盟的接触。亲西方的尤先科、季莫申科力推乌克兰脱离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希望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直至加入欧盟,甚至加入北约。而他们如此行事的政治基础,便来自乌克兰长久以来的东西部差异。众所周知,乌克兰地处东欧中南部、黑海北岸,共有人口4555万,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克兰族占总人口的77%,第一大少数民族为俄罗斯族,约占总人口的17%。乌克兰语与俄语相似,同属东斯拉夫语支。一条第聂伯河将乌克兰领土和人口一分为二。第聂伯河的右岸是西乌克兰地区,左岸东部和南部是东乌克兰地区。西乌克兰地区的人口以乌克兰族为主,说乌克兰语,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主,占乌克兰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东乌克兰地区的人口则以俄罗斯族为主,说俄语,信仰东正教,人口约占乌克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乌克兰与俄罗斯、波兰等国的历史渊源复杂。东乌克兰自17世纪普京的克里米亚胜局起便一直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东乌克兰人一直将自己视为俄罗斯人。而西乌克兰在几个世纪中多次历经领土变动,先后被纳入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波兰、奥匈帝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版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正式成为苏联的一部分。所以西乌克兰人有着强烈的欧洲认同感,普遍将自己视作欧洲人。西乌克兰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西乌克兰人羡慕欧洲发达的经济,希望能以加入欧盟的方式来分享欧洲的经济成果。由于苏联时代的投资建设,东乌克兰的重工业发达,且产业链与俄罗斯高度融合,经济较发达。在西乌克兰人眼中,东乌克兰人是井底之蛙,只知道俄罗斯,从不考虑未来欧盟的广阔前景。而东乌克兰人则认为,西乌克兰人又懒又蠢又穷,只有东乌克兰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简言之,西乌克兰人的要求是乌克兰加入欧盟,回归欧洲。东乌克兰人则要求继续与俄罗斯连为一体。尤先科、季莫申科的支持者主要来自西乌克兰地区,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则是以东乌克兰为民意基础。东乌克兰与西乌克兰的斗争,在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上渐渐达到爆发的顶点。
  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突然宣布,其政府将暂停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和准成员国协议的准备工作,转而与俄罗斯加强经贸联系。这一协议本该在四天后于立陶宛召开的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峰会上签署。这一“暂停”意味着,在冷战结束二十二年后,东欧不断西移的步伐,第一次出现了逆转。乌克兰议会同时投票否决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如获通过,将允许正在服刑的前总理季莫申科离境。
  外界顿时明白过来,这是普京出招了。随着俄罗斯实力的恢复、大国地位的重新崛起,普京已经不再对周边局势袖手旁观。虽然此前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似乎并不过分关注,但现在普京已经开始要将失去的东西拿回来。当年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如此形容俄罗斯骑兵:“他们总是慢吞吞地给马戴上马鞍,但却在奔跑时突然加速。”现在,普京又一次用这一战术出人意料地斩断了乌克兰“西征”的路径,中止了他们与欧盟的谈判。
  具体说来,2013年第三季度,乌克兰的GDP萎缩了1.5%,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了30%,外债总额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7%。与此同时,普京对乌克兰略施小惩,宣布因“食品安全”等问题,暂停从乌克兰境内进口巧克力以及部分钢铁制品。普京挥舞的“贸易大棒”,造成了乌克兰外汇储备的急剧缩水。2013年乌克兰外汇储备下降了30%,只有206亿美元,这点钱只能维持乌克兰两到三个月的进口,远远低于六个月的“安全期”。外汇储备不够,只能借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自然是理想中的第一借款人。然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的附加条件,却让乌克兰对它们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欧盟要求乌克兰释放季莫申科,让她赴国外治疗。让最有威胁的政治对手获得自由,对于有心再战2015年总统大选的亚努科维奇来说不得不多加考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经济改革提议,更加让乌克兰难以接受。作为贷款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给了乌克兰一份严格的改革清单,其中包括让天然气价格上涨40%、冻结工资、削减预算和降低能源补贴。改革清单直指乌克兰经济的核心问题,激进的改革有可能将乌克兰带入更危险的境地。乌克兰总理米克拉·阿扎罗夫说:“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项财政援助方案给出的苛刻条款,成为协议被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切正中普京的下怀。乌克兰与欧盟之间的桥梁被烧掉了,乌克兰只得再一次与俄罗斯建立逃生通道。让乌克兰选择再次向东看,普京自然是以实力做到的——他宣布,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150亿美元贷款,并将出口到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
  不过,就在乌克兰政府停止与欧盟谈判的当晚,几百名乌克兰民众开始聚集抗议。他们聚集在议会前的广场上,要求政府改变决定,高喊“乌克兰是欧洲国家”。11月24日,抗议者不断增加,约有10万人聚集在基辅举行抗议示威。一周后,抗议者占领了基辅市政府办公楼和独立广场,开始在广场上扎营。又过了一周,到12月8日,约有80万乌克兰人参加抗议示威。抗议者要求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合协议和自由贸易协议,要求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对现届政府人员进行国际制裁。对此,乌克兰议会紧急通过法案,对抗议活动加以限制。结果,抗议集会演变成普京的克里米亚胜局了血腥的暴力冲突,局势逐步失控。
  基辅市中心的示威人群与乌克兰警方对峙,抗议者们一次次包围占领基辅州政府、基辅市议会等建筑。乌克兰警方采取严密的措施,大批穿戴全身护具、戴头盔、携带盾牌和警棍的警察在冲突现场构成人墙阻止示威者的暴力行动。示威者也不甘示弱,钢管、棒球棍之类的武器已经不在话下,他们构筑街垒路障,抢夺警方的武器和装备,还“自行研制”了许多类似古代战争中的大型武器对抗警方。铠甲、投石机、弩炮、巨型弹弓齐上阵,燃烧瓶横飞,使得这场冲突带上了许多“中世纪”色彩。火光笼罩着整个市中心,火爆的场面被形容成“战争大片”。
  2014年1月22日,两名抗议者在与警方的冲突中死亡,基辅街头的“战斗”愈发惨烈。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辞职,议会取消限制抗议的法律,还通过一项大赦法令,承诺只要抗议者离开政府大楼,将不起诉任何在抗议期间被捕的抗议者,但局势未能缓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