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铁拳

第61章


抗议者高呼着反对俄罗斯的口号,推倒了广场上的列宁塑像。2月18日,约有18人(包括7名警察)在暴力冲突中丧生,抗议者控制了基辅市政府,防暴警察包围了约有2.5万名抗议者的独立广场。乌克兰政府和抗议者之间一度同意“休战”,但“休战”协议根本未奏效。反对派谴责乌克兰政府暴力镇压抗议者,有视频显示穿制服的狙击手向抗议者开火。乌克兰政府则宣布基辅警方抓获了一批向抗议者提供武器的人员,这些人员向抗议者提供了AK-47自动步枪、手枪和数百发子弹。两天之内,乌克兰有至少77人丧生,数百人受伤。 波兰、德国、法国外长紧急前往基辅斡旋,俄罗斯亦派出特使。总统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达成协议,愿意重组政府、提前选举并修宪。
  尽管如此,抗议民众仍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就在这时,乌克兰局势再度风云突变。2月21日,乌克兰议会签署命令,释放已入狱三年的前总理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宣布无效,但季莫申科已被释放,并前往独立广场对支持她的民众发表了演说,表示将参加2014年5月20日的总统大选。形势急转直下,亚努科维奇逃离总统府。他试图逃往国外,不料遭到边境官员拦截,于是只得前往东北部城市哈尔科夫。随后,亚努科维奇发表电——视讲话,将事态描述为“政变”,坚称自己是合法选举的总统。此后议会投票决定弹劾亚努科维奇,因为他“无法履行自己的宪法职责”。2月23日,议会宣布解除亚努科维奇乌克兰总统的职务,乌克兰武装部队宣誓效忠人民,季莫申科的副手图奇诺夫被选为临时代总统。政变结束,局势变化之快让世界为之愕然。
危险的克里米亚——二十年后风云再起
  亲西方的季莫申科反对派势力再度上台,难道普京在乌克兰输了?
  当然没有。现在,乌克兰是将自己逼到了墙角。原本亚努科维奇是打算将向西方靠拢的政治方向转变为东西平衡的外交政策。但如今,向“东”还是向“西”,乌克兰只能做出一种选择。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称,乌克兰不能“同时坐到两把椅子上”。外界清楚,乌克兰现在有三个选项:与欧盟签署协议,加入普京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彻底陷入国家分裂。就在这时,有“不知名的俄罗斯政府官员”向外界透露出了令西方毛骨悚然的信息——为保护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资产,“俄罗斯愿意发起一场战争”。
  首先是乌克兰东部、南部地区的俄罗斯族居民抗议基辅的新政权。从2月26日起,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大批民众走上街头示威,要求扩大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权力,并要求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保持现在的自治共和国地位,还是成为独立国家,或并入俄罗斯。第二天,开始有亲俄武装分子身穿没有徽章的军装,强行“接管”克里米亚地区的政府建筑、机场和通信枢纽。驻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军队和海军设施一时成了目标。2月27日晚到28日晨,克里米亚地区两座机场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占领。位于塞瓦斯托波尔附近巴拉克拉瓦的乌克兰海岸警卫队驻地也一度被武装人员包围。克里米亚议会2月27日通过决议,解除克里米亚普京的克里米亚胜局自治共和国总理莫吉列夫的职务,选举俄罗斯统一党领导人阿克肖诺夫为新总理。阿克肖诺夫随后向普京求助,请其帮助维护和平。克里姆林宫回应——不会对此无视。
  克里米亚顿时取代乌克兰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的一个半岛,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以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以西,毗邻近东地区,为两大洲的咽喉,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说是半岛,其实克里米亚大部分被黑海环绕,仅在北部通过宽约5~7公里的彼列科普地峡与东欧大陆相连。由于深入黑海,克里米亚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正好形成几个海湾和良好的天然港口:西北部是卡尔基尼海湾,西南部有塞瓦斯托波尔和巴拉克拉瓦等良港,东北部有刻赤海湾,东南部则有费奥多西亚海湾及同名良港。这些天然良港为控制黑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中文里,“克里米亚”又被译作“克里木”,面积25500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它的名字源自塔塔尔语“克里木”,是鞑靼人早期可汗的名字。克里米亚半岛这个地理单元,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印记残留,所以这里号称“多民族墓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凯尔特人,前7世纪是斯基泰人,随后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公元250年后则相继被不同的民族占领:250年是哥特人,376年是匈奴人,8世纪是可萨人,1016年是拜占庭帝国,1237年是蒙古人。克里米亚最早的名字是“可萨利亚”,因为可萨人曾占领过这里。古希腊人称克里米亚为“陶里斯”。蒙古金帐汗国分裂后,这里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从1478年起到1777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
  16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强盛起来,统一了俄罗斯,渐渐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17世纪中后期,俄罗斯转变对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劣势,在此后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同土耳其先后爆发了11次战争。1774年,俄军在鲁缅采夫元帅的指挥下大胜土军,迫使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实际是由俄罗斯帝国继任克里米亚汗国的保护国。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附属俄罗斯,招致克里——米亚贵族起兵反对。沙希因向俄国人请求援助,7万俄军进入克里米亚。1783年,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兼并克里米亚,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于塔夫里达州管辖。叶卡捷琳娜女皇邀请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当时,娘家在德意志的叶卡捷琳娜志得意满,甚至骄傲地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带给俄国的嫁妆”。
  俄罗斯帝国一心要冲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让地中海温暖的海水冲洗沙皇士兵的军靴”。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特别是英法的强烈不满,他们同奥斯曼帝国和撒丁王国结盟,同俄罗斯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双拳难敌四虎,俄军在联军打击下屡战屡败,但俄罗斯海军舰队司令纳希莫夫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起了荡气回肠的保卫战,屡屡击败联军。1855年7月10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在巡视前方工事时受伤身亡,塞瓦斯托波尔随即在两个月后陷落,俄军至此败局已定。但纳希莫夫死守孤城300余天,其顽强精神为俄罗斯赢得了荣誉,成为俄罗斯人的英雄。英雄之血与英雄之城的荣誉,让俄罗斯人无法割舍对克里米亚的情感。
  十月革命后,1921年初这里成立了隶属于俄罗斯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不久这里又成立了与克里米亚地位并列的塞瓦斯托波尔市。斯大林时代,很多非东正教或非斯拉夫的少数民族遭到了集体流放的全民族性“惩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鞑靼人因“在战争中同德国纳粹有合作行为”而被斯大林集体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据统计,约有35万鞑靼人被驱离故土,其中近一半因饥饿和疾病死于流放途中。幸存的鞑靼人被驱逐到中亚后,其民族语言甚至遭禁。原先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称“克里米亚州”,大批俄罗斯族人迁入这里,克里米亚半岛的居民结构被永久性改变。今天的克里米亚,俄罗斯族占当地总人口的61%,乌克兰族占当地总人口的24%,这便是克里米亚人对俄罗斯感情深厚的直接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才乘苏联解体、政策松动的机会重返故土。此时,克里米亚曾经的主体民族鞑靼人已经变为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约11%。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早年长期在乌克兰工作、曾任乌克普京的克里米亚胜局兰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对乌克兰的斯拉夫兄弟充满深情。1954年5月,赫鲁晓夫以庆祝17世纪乌克兰的哥萨克领袖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罗斯联邦结盟300周年为名,主导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州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划归乌克兰,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但决议却未提及与克里米亚并列的塞瓦斯托波尔实际归属何方,是划归乌克兰,还是仍归俄罗斯,一切没有明文规定。这为后来的争端留下了隐患。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克里米亚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俄罗斯族裔占多数,克里米亚倾向于回归俄罗斯。1992年,克里米亚议会先后通过《克里米亚国家独立法》和《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要求以独立地位回归俄罗斯。对此,乌克兰政府强烈反对,宣布取缔1992年克里米亚宪法。而俄罗斯杜马也针锋相对,通过决议宣布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议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塞瓦斯托波尔驻有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