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45章


武装的河南,战斗的河南,经了五年半长的时间的继续战斗而从未有过片刻休息的河南,自然也是一个疲惫困乏的河南。即在丰收大有之年,就已深切的感到处境的困难,一遇灾荒,也自然的要分外加增灾荒的严重。惟其如此,由于河南去年麦秋两季之普遍的歉收,也就迅速的构成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大灾荒。
随着灾荒之形成和逐加严重,武装的河南,战斗的河南,也就渐渐陷身于饥馑之中。
眼下整个河南的民生状况,几已达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千百万人民已由饥馑线逐步的步入死亡线。近日来,报纸上虽屡有严重的报道,然而这些严重的报道,实不过写出灾区实况的千百分之一二。为了救济河南严重的惨灾,中央除派遣大员前往慰问外,并曾拨发相当巨大的赈款,办理急赈和平粜。但这项赈款与河南庞大惊人数字的灾民活命之所需,仍是相去远甚。
年前于斌主教①[94]由河南视察教区回来的时候,曾经严重的说道:“救济豫灾,即使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再加上同盟国慈善团体的援助,恐怕是仍难免要有百数十万的死亡。”由此更可见河南灾情的严重。由此亦更可见,救济豫灾,已不仅是中央政府和河南地方政府的责任,而已是全国人士、邻省政府,以及全国各社团和各机关的共同责任了。从农历年关起,到农历四月末二麦可能收获之日止,乃是河南灾情严重的阶段,也是我们全国上下救济豫灾应尽最大努力的当头。
但当全国各界起而救济豫灾的时候,还请大家放心,饥馑中的河南,却仍然在战斗中!救济豫灾在今日不仅是在救济一个饥馑中的河南,亦是在救济一个战斗中的河南。救济一个战斗中的河南,自会分外的加重了我们救济豫灾的意义。
一切施政要配合救灾①[95]
《前锋报》社评 1943年2月28日
河南的严重灾情,不但引起全国的注意,且为友邦所关心②[96]。不但中央派大员勘灾,发巨款救济,公私机关、个人团体,亦均尽其可能,募捐巨款,赈济豫灾。前河南财政厅长曹仲植关怀豫灾,在四川自贡与郜子举氏共同宴请当地巨绅富商,痛陈豫灾,一席酒竟捐得四十余万。自贡市蜀光中学学生闻风兴起,自动减食,亦捐两万。《大公报》为豫灾募捐,其数现已超过十万元。其他可风义举,捐款数目,当然不能一一在此宣布。这种深挚热情,实在令人钦感。然而河南灾情太重了,待救的人太多了,而河南的负担也太重了,平时灾重,例可蠲赋,当兹战事,政府一方轸念豫灾,一方限于事实,田赋苦无法全蠲,而灾情因以加重,救济灾民与供应军食竟成不可协调之矛盾。虽公私赈款,达数千万之多,然比之河南去年所纳的田赋与河南全体灾民所需要的食粮价值,为数真是微乎其微。发到河南的赈款,数目虽然很大,而灾民所受到的实惠却很小。呼吁救灾已闹了半年,据我们所知,外省运来的赈粮至今尚未分给灾民一粒,至少是宛属各县如此。对政府之努力救灾,我们甚为感激,没有话说,只怪灾情太重,所遭遇之时代太特殊,太非常,平时救灾就无善策,特殊而又非常的战时,当然难之又难。对这难事需要最大的努力,需要至善的策划,稍有疏忽,天灾战祸,再加上人谋不臧,更增加灾情的严重。
当去秋灾象初成时,省府如早为地步,请中央拨给军粮,全免田赋,军粮由中央负责,救灾由省府负责,以有余赈不足,河南自身或不难自救。灾情空前严重,田赋竟无法蠲免,这一往事,是过去了,本不须再说,徒招不快,但往事虽已过去,灾情却未过去,且日益严重,救灾仍须努力,方法不容再误。千万人命交关,更不容任何人掉以轻心。必须认清河南的特殊情形,自今起至麦收止,在这百日中,一切均需配合救灾。政治为管理众人之事,众人事莫重于保存生命,若置众人之死活于不顾,而推行政治,这就不叫政治,其推行的人,又恶得而为民之父母?河南的灾民现在既都救死之不赡①[97],政府于救灾之外,其他一切施政都应兼顾救灾,如忘掉了河南的灾情,一切政事仍以平时寻常的看法去办,那就必然失去政治的原则,增加灾民的困难。
比如限价,与抗战成败有关,当然是应当遵行的大事,但不配合救灾,那就益陷灾民于水深火热中。忘记河南缺少的是粮食,忘记先与邻封各省协商使河南粮价稍高于邻省,以便将粮食吸收到河南来,借限价以救灾,无粮的地方,粮价限的比有粮的地方还要低,粮食反而一时暗中倒流,明的绝市。且因限价刺激得粮价不可思议的狂涨。如果注意到救灾,以吸进粮食为第一义,早日呈明中央,河南粮食暂缓实行限价,粮食决不会如是缺乏,粮价亦不会如此狂涨。
又如地方行政官的更调,原是平常事,然而对于救灾却有大影响。责任心重、视民如伤的父母官本来不多,在职不动,民多饿死,多少总要想法救济,虽不能说地方官有力可以全活一地方之灾民,如在官不动,总不能视死不救,只要肯想法救,总比不救好,总可以少饿死些人。灾情已达最严重阶段,救灾正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地方官一有调动,旧的松懈了,新的不熟悉,一交一接,动辄三月,交接未了,而灾民已成饿殍。
对粮价我们希望政府迅定补救办法;对地方官的调动,已换的不说了,未换的我们希望如无大过,在麦收前不要轻予更动,责其专力救灾,应调动的,亦请俟之麦收后。我们相信这样一来,无形中可以多救活若干万人。
发展土布生产,救济灾区妇女
《前锋报》社评 1943年 3月1日
对于救灾,我们已说了许多。已往的不说了,最近我们又主张:一、速发春耕种子贷款及小型水利贷款;二、灾款应大部分发给各县,发给有力贩运之民众,多方购运粮食,以补政府购运之不足;三、地方官如无大过,在麦收之前暂缓更调,责成其使努力救灾,免因新旧交替,影响救灾工作。这些主张我们认为均属可行。
此外奖励土布生产,借以救济灾区妇女,我们在去年十月二十六日社评中早就提出,提高土布价格,增加土布生产,请政府大量收买。灾区妇女既可藉纺织以自活,政府亦可借此换得大量土布,以供军用。如棉花不够,政府可从外省运来棉花,分发妇女,叫她们纺纱,叫她们织布,在棉花变成布的过程中,政府不但得了军用布,而且救了无数的灾民。军服有着,灾民得救,这实在是一举而两善备的贤明办法。到现在我们益感到这一主张,对于救灾实属有效,而在政府亦无所损。中央关怀豫省,赈款成千万的拨发,这些赈款全为赈济,并不索取代价。闻中央将拨一万万元救豫灾,既能发万万元救灾,而提高布价,救济妇女,寓救灾于收购军布中,这办法最为合适。惜我们的主张,未被重视,及早施行。对于军用,对于救灾,都蒙不利影响。
去年豫省府及豫省参议员曾向中央陈请,暂停土布统制办法,已蒙准许。二月初豫省府又派员赴洛与长官部商议收购军布办法,据悉各方已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救灾军用两能照顾。旧办法既已废止,新办法虽尚未看到,但各方认识既同,我们相信新办法将来实施,必能与收购军布时兼顾救灾。同时,二月八日的《大公报》上亦有一段新闻,它说:“当局拟发展河南当地土布纺织工业,以救济广大灾区,而谋其自力更生。缘豫省原为棉花产地,手工纺织极为发达,最多时曾产一千五百万匹,后以军需关系,统制不善,而产量因之大减,民生经济亦因而不能调转,当局已应豫省人士之请,考虑通盘筹划之方式。”可见中央对此也很注意。
我们希望豫省府速速拟定发展河南土布生产的办法,呈请中央,速赐核准施行,其原则应为借发展土布生产,以救灾荒,以供军用。其办法应为,一面请中央大量往河南运棉花,政府以花换布,人民以布换花,俟花变成布,再彼此交换。在这循环交换中,民生军用两得其利。一面将布价提高,大量收买,使人民自行纺花织布。
人民有做的,就有吃的,顾着吃的,即肯去做。富家妇女不纺纱也不织布,纺纱织布的尽是穷苦妇女,她们原以纺纱为生,要是纺织的布,其卖价不足以资生,她们就要弃此工作。虽然她们也没其他可以维持温饱的工作,但她们决不会赔钱织布,至少也要够本。其实她们根本就没有妄想发财,只要能糊口,不挨饿就于愿已足。对粮价花价如不能限制,布价是不能限制的。因为布是由纱织成,纱是由花纺出,而纺花织布的是人,人非粮食不能生活,这道理明而浅,不须多说。灾情已十分严重,垂死灾民等待救济,省府应于最近数日即与有关方面商量办法,迅速解决这一问题,要使手工纺织业马上活跃起来,使灾民不再蹀躞街头①[98],转徙道途,要使他们都能从事纺织供应军布,兼以自救。
单纯赈济蹀躞街头、转徙道途的灾民,不但浪费了物力,亦且浪费了人力。我们的愚见,除老弱不能工作者仍以赈济为主,凡能工作者,均应实行工赈,提高布价,发展土布生产,正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小型工赈,只用政府当局观念一变,办法一定,三五日间即可施行见效,我们为灾民请命,我们祝祷尽速解决这一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