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51章


责任是大家负,县长似亦不必多所顾虑。纵上级要处罚,课责任,为了救活十万灾民,丢掉一个县长,也很值得,也很荣耀,内心也安。我们希望各县长勇于负责,多发慈悲,说办就办,在四、五两个月内将粮食贷出,一贷出,成千成万的人命就救活了。
力谋自救,遂心施赈
《前锋报》社评 1943年4月1日
贷放预备公粮,救济灾民,我们已说明其有效,并提供办法,各县如能实行,我们相信哪个县都可少饿死几万人。这些公粮,省府应速决定贷放办法,勿再犹豫迟误,致民多饿死。这些公粮只应贷放给灾民,绝对不能移作别用。灾情逼到最后关头,指望外省运粮,时间已来不及。我们看中央社鲁山二十八日电说 豫平粜处工作积极,进度甚速,可是我们再看看数目,只有五万包,而河南借出去的粮,动辄就数万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购运了五万包粮,而轻易一借就是数万包。省府应力谋自救,不要再依赖不可必得的外力,更应把握着现有的粮食,作最后救死之用,不应不顾民命,把最后救命之粮再轻易借出。
省府如能将预备公粮贷出,即可救济一部分灾民,同时社会人士、有余之家,也尽其可能,遂心布施,各人量力救济。能救一人,就救一人,能救两人,就救两人。量力抢救,配合上政府贷放之公粮,灾民又可少死若干万人。我们相信私人的救济力量,比之政府大得多。如能人人都提高同类意识,加强其同情心,视人之饥如己之饥,尽其余力,从事救济,灾民虽多,各家分养,必可全活。
我们早就算过,一个饱食不饥的人,每人省出四分之一的食粮,三个人就可救济一个灾民。灾民如果吃普通人一半之食粮,即可勉保生命,不致饿死,那么两个饱食人每日节省四分之一的食粮,即可养活一个灾民。别人饿得要死,有饭吃的人连每日四分之一的食粮就不肯少吃,即不肯以三分食灾胞,救人不死,那就失去了人性,成了麻木不仁的人。
我们虽不相信多数的同胞是麻木不仁,可是同时有许多灾胞在号饥、在饿死,而肥吃饱喝之人仍醉醺醺、胖堆堆,没见谁为了灾胞少吃一口饭,瘦去一两肉。当然慨解义囊、广施救济的人也不少,但比起有福自享、不恤灾难的人,却少之又少。眼看着灾胞饿死而不肯稍分余润以救人命,这些人尚能期其爱国家吗?这些富而不仁之人,劝既无效,我们希望政府应用政治力量,强制其交出余粮,救济灾民。我们主张应用摊派的办法,按地亩、按资力以定出救灾粮的多少。每月收一次,以乡为单位,以有济无,以有余养不足,还是最合理的办法。政府认真执行,无拘小节,不能为避摊派之名而使灾民多饿死。这是非常时期,应有非常办法。不论用何办法,只要能将有余之家的钱粮逼出来,救了灾民,就算达到目的,别的概可不顾。
同时对乐善好施、自动救灾的有钱人,也应予以表彰,用昭激劝,使其余的人也闻讯风起,勉作善事,施舍救灾。听说唐河富绅李子吴氏每日救济的灾民数目有三四千之多,每人每日给杂粮糁三四两,配以野菜,勉可维持,不至于饿死。这是值得表彰的,也值得宣劝的。假如有吃有喝的人都能如此,我们相信,以河南今日之力量,仍可自救,至少在宛属各县必可自救,不须向外求助。
我们主张停宴会三个月,以宴会所费移助救灾。南阳、鲁山等较大都市每日所有的宴会费,定也可以救活数百人。我们希望政府对我们的意见能平心考虑,采纳实行。
我们的一点哀怨①[126]
《前锋报》社评 1943年4月3日
我们早就主张用河南的粮救河南的人,除少数县份外,只要免去一切征用,虽遭大旱灾,仍能勉可自救。无奈征用减免太少,有粮不能自救,无粮的是灾民,有粮的亦成灾民。河南出的是粮,而得到的是赈款,是平粜基金。数目虽有两万万元,粮食以十元一斤计,也只够买两千万斤。至少以两百万灾民计,每人每天吃一斤,只敷全省十天之用。这是说全买成粮食,全数发给灾民,事实上是不能全数买成粮食,更不能全数发给灾民。指望政府拨款救灾,实在是力有未逮。我们所以主张自救,就是为此。
经中央核定的征实征购粮数,仰体战事困难,河南人咬紧牙关,勒紧肚子,扫数征足,这已是万分的难能可贵。中央也十分表示嘉慰。中国历史上多少水旱灾荒,照例是免赋的。现在是战时与平时不同,为了抗战,为了“军事第一”,田赋不能全免,中央的苦衷,河南人是体念得到的。揭借典当,费尽周张,吃尽了苦,大家遵命完了粮。正税附加税既已完纳,军粮不欠,省县收公粮不欠,国课既完,灾情又重,总不该再向河南征借粮食,至少是在麦收之前不能再向河南借粮。省政府更应为河南保证这一最低限度之要求,然后省府与各县好就自身所有,打自行救灾的算盘。自救的办法,就是将三十年(1941年)、三十一年(1942年)两年的斗余,一切军麦价款,悉数施赈,同时各县六、七、八等月份的县级公粮,悉数贷出,然后发动劝借、劝赈,以有余救不足,几方面配合起来,灾情较轻的县份,足可自救。仅以南阳为例,积存的学粮斗余,麦收以后才吃得着的公粮,为数足够麦前两个月、至少一个半月全县四十万非赈不活的灾民之用。南阳的救灾计划,一面尽可能种救荒作物,使民有菜色而不至成饿殍,一面及早为之计,储粮以待四、五两月灾情最严重时救灾之用。这批粮是南阳最后关头的救死保命的食品,如果把最后这点救死的粮也征借出去,那就无异于置十万灾民于死地。当兹战时,人民为国效命,理所当然,但这必须是除此以外别无办法,要是别处尽有办法可想,而偏要火上加油,尽是无粮,天教死不遑,还要征借,那真太说不过去。省府为管理河南众人之事的最高机关,不能为河南运来大批赈粮,已是责有未尽,而将有些县份最后的救命之粮,又行借出,这真令人不知说什么好了。自力救死,竟亦不可能,在死亡枕藉、饿殍载道的今日,再把南阳的粮提去一万二千大包!我们敬慕桑梓,我们同时又敬慕省府诸公,心烦万绪,笔摇千回,不但无以为言,而且亦无以为心!
我们希望省府已答应借的粮,速想补救的办法,使军用救灾,两能兼顾,未答应的切不可再轻诺。河南不是不出粮,是最近两个月内不能再出粮。麦收后,秋有登,民有余力,该怎么出还怎么出。爱国爱乡,河南决不后人。我们只希望这两个月内不再问河南要粮。我们意哀言质,必能博得有关方面之同情,不至以词害意而不我谅也。
我们纪念儿童节的礼物
《前锋报》社评 1943年4月4日
人类进化到二十世纪,有一大进步,就是重视儿童。爱伦凯首先提出“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正洽合一般人的心理。于是先进各国,都提出慈幼事业,并有儿童节日之规定。英国是七月十日;美国是六月一日;日本是把男女儿童分开纪念,以三月三日为女童节,五月五日为男童节。大都在儿童节日这一天,政府官员、社会人士都要为儿童福利作出种种活动,商店亦要为儿童准备许多恩物,减价售予,轰轰烈烈的纪念,确实改变了一般人忽视儿童的观念。
中国儿童节的诞生,当然是受了各国的影响。而中国儿童失养、失教、流浪、疾病、夭折,种种苦难,较英美为尤甚。慈幼问题,更成为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民国十四年(1925年)八月,国际慈幼会在比京布鲁塞尔开第一次大会,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注意,等到北伐成功,政入常轨,在二十年(1931年)三月由中华慈幼协会呈请政府,规定四月四日为儿童节,经政府明令允准,儿童节就在中国出现。年年纪念,愈来愈普遍,到现在每年是日,已无地不举行了。全国儿童幸福委员会的组成,各地儿童电影教育的提倡,教育部明令禁止小学体罚,全国童子军的扩大,以及社会各方对儿童福利的注意,都是儿童节给儿童带来的福音。
儿童是民族生命的延续,一个民族能否发展,全看他的儿童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教养。儿童节的提倡原是唤起各方注意,共谋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给予儿童以幸福,不但叫他们得其养,而且叫他们得其教,不但使他们免于冻馁,而且使他们生活得快乐。这是提倡儿童节的本意。
今年河南大饥,多少儿童流浪街头,饿死道旁。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日在沿门乞讨,在大街哭叫。两三岁的小孩,被饥饿所逼,跟着人叫爷爷,喊救命。他们终日徘徊于饥饿线上,辗转于死亡的边沿。随时随地,他们都有倒毙喂狗的可能。甚至不等倒毙,饥火煎熬的成人会把他们当作一块猎肉煮而食之。本报接到吃小孩的新闻不止一起,有的是偷吃他人之子,有的是自食其子。这悲惨活剧我们不忍刊登。在这不是喂狗就是被人食、终日辗转在饥饿死亡线上的今日,还说什么儿童节?小孩子命且不保,还说什么儿童幸福?
我们没有什么冠冕话可说,也不忍在这时再说照例的官话,于介绍了儿童节简史之后,我们唯有吁请各方,各尽可能,来救救孩子们。糖果玩具是阔少爷阔小姐才能玩、才能吃,灾童只须要吃饭,聊可救命的粗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