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55章


如果有人说不能,那就是“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懒惰汉。
事在人为,只要为,一定能救济。就不说省府各厅,单说专员区,如专员都能如老赵抃,专员督导,县长努力,地方协助,一起动员,无论哪一个县,不论灾轻重,一定可以救得了。以六区来说,过去救灾工作相当不积极,经了王专员积极督导,各县都活跃起来,也不指望上面的粮款,都就自身想办法,只有督导有人,督导有方,遵照省府所规定的“以富养贫”的办法认真执行,切实办到,六区各县除少数一两县外,大多数县份是能以自救的。其中有一些县份,因地方政府、地方人士协力救济,已经做到有灾无患的地步,内乡就是一例。他们不但能自救,而且有余力协济邻县,他们为响应本报救济灾童,经县党部书记长王松峰氏约同他方刘汉卿、聂湘岑、别端九诸先生倡导捐款,竟于短期捐得十万元。此款已送南阳,许多儿童得以活命。同时,内乡借到的军粮库贷粮,因本县已无可救,不至饿死人,尹县长及地方诸先生商议结果慨然转借给南阳,两千包大米与小麦,每人吃一斤不就是一万人的四十天的食粮吗?至少可以救活一万人不致饿死。这种救灾恤邻的义举实在是值得赞扬的。
干,就有办法;干,就救活人。灾民灾童或成活人或成死鬼,只在地方政府与地方人士干不干,也在大家是不是有恻隐之心,有同情之爱。有此心而又肯干,那么就不会有饿死鬼。内乡对本报所倡导的救济灾童的捐款,已打破纪录,捐了十万,在本报所有收款中是第一笔巨款,可谓空前。但我们只希望这是空前,不希望是绝后,闻内乡之风继起捐送的一定更多、更踊跃。我们更希望有人能再争个“空前”,不使内乡专美,要与内乡比美。尤其是丰收的鄂北的读者,诸善士们一定会以余粮余款捐给我们来救济待死的灾童。
最后再报告给读者一个消息,南阳临时灾童教养所收养的五百多个灾童,已渐渐活泼健壮起来,土色的脸、菜色的脸上已经有了红光,昨天结队来到本报门前,衣服虽褴褛,队容甚整齐,他们唱了一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歌,声音响亮而整齐。笔者看了这些民族的接力人,他们是民族之英,民族之宝,再有五六年就可以为国家为民族效力效命。我们如果看着叫这些民族之英、民族之宝活生生饿死而不救,我们真成了国家民族的罪人。亲爱的读者,为了灾童,我们第三次再向你们顶礼,热切的希望把你们吃不完、花不着的余粮余钱捐出来,救救要饿死的孩子们。
救灾与宣传
《前锋报》社评 1943年4月27日
我们顷奉到河南省党部、省政府曾衔令颁的春荒期间统一加强救灾宣传立案,其开宗明义就说:“发挥本省党政军教团之综合力量,以统一之步骤互相配合联系,加强春荒期间救灾宣传。在积极方面,使救灾工作渗透社会,有效推进;在消极方面,使错杂之观念与悖谬之言论无由发生。而后方能正视听,宏实效以度春荒。”其口号为集中人力物力、实行以富养贫的自救办法,并严惩救灾不力及舞弊徇私之人。不输捐、不恤贫的为富不仁的人就是灾民公敌,等于汉奸。其办法为组织宣传队,宣传救灾工作,查考如有舞弊、徇私等不法情事即报请惩办。为加强宣传,各报纸在春荒期间应尽量刊登与救灾有关之社论,对与宣传有关的办法、救灾事实、救灾义行,应尽量刊登。统读全案,扼要切实,亟应推行。
救灾的宣传过去确没有做到家,一般人的视听确也莫明所以。奸人借此散布流言,不顾事实,不问政府法令,一味胡说,惟恐无事,这是首先应改正的。河南灾情之所以严重,一半是天灾,一半是日本鬼子给我们的人祸,不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蹂躏,纵有大旱,也不会演成如此惨重的大灾。因在战时,为了抗敌,为了战事,政府满心想以全力救灾,而事实上实不可能。政府的力量大部分仍要用在抗战。“军事第一”这原则是不会因灾荒而改变的。如果因此而怪政府不全力救灾,这是抹杀事实的悖谬之论,应该首先以宣传之力,纠正其错谬。
其次是对不输捐、不恤贫的为富不仁的人,光劝不行,应予以惩罚。看看同胞饿死而他又有余粮,竟不肯相救,这种人一定也会看同胞被敌人杀辱,他自己有力亦不肯相救的。说他是汉奸也并不冤枉。有机会他们也一定会作汉奸。对这种人我们主张先礼后兵,先拿情理去劝说,请其捐钱捐粮,如不肯,就强迫他,以得到余粮、救活灾民达救灾目的,劝得的粮与强逼出来的粮是一样的可以救活灾民。婉劝与强迫,应因人而施用,切不必有所忌也。宣传队组织起来,不但要宣传,而且要调查,查出有粮有钱的富人,不输捐不恤贫,而不仁不义,查实了,我们希望给这种人以名誉上的惩罚,在保甲不给他门牌,或者予他以黑户门牌,表示这种人不入人类,大家羞与为伍,名誉上的惩处,或比法律的惩处收效更大。
河南的灾,当然自力不能全救,但将所有的力量全用上,一定可以救活一大部分。省府所订的以富养贫的自救办法,如宣传得宜,彻底施行,收效一定很大。这一原则、这一政策绝对正确,极应拥护。本报再三再四的著论,始而竭力主张,继而竭诚拥护,以期能由宣传进而实行,由口号进而为事实。如何能为事实,我们的摊派救灾捐主张,到今日我们仍认为有立时付诸实行的必要。有许多人有一种劣根性,不施压力是一毛不拔的。
最后说到各报多著救灾社论,关于这一点,我们差堪自慰。自去年七月十六日起开始呼吁救灾,到现在九个月中,先后已写了九十二篇有关救灾的社论,我们也提出了不少的主张,也有不少的砭世之论。灾情日益严重,我们今后自仍当继续努力,多著社论,宣传救灾。
豫省府急应办的一桩大事
《前锋报》社评 1943年4月29日
大麦出穗,豌豆结角,如拨开春云,雨润之后,再加之以日煦,一十日内,就可以吃大麦、吃豌豆。麦收有指望了,救灾工作也快结束了。结束是要结束的,但以为麦一收,就无灾民了,在我们看来未必。麦收就有粮吃,有粮吃就不为灾民,这话是有地人说的,而且是不负债人说的。事实上有许多人,不是负债累累,为了一时救命,不问利率高低,吃了神仙稞,揭到加三加五的高利贷,所收的麦子根本还不够还债,就是为了救命把所有的土地贱卖出去,麦子长得再好,将来收成再丰,没地也是枉然。这些人,纵到麦收,仍是灾民,虽说为数不多,但也不会太少。要说麦收后就没灾了,麦收后救灾工作就可以结束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麦子是少数人的食粮,大多数贫民的食粮是秋粮。麦收虽有望,秋粮尚未种,能否丰收,尚不敢必。假如雨水不足,再大旱不收,固不得了;纵让丰收,经这次大旱,民力空虚,已伤元气,也难骤复,若有丰收,仍是不丰。耕二才能余一,耕一又能余几?元气大伤之后,弥补亏空,尚且不足,今年这一耕,纵然丰收,亦难有余粮。若是减收,甚至不收,就更不堪设想了。究竟是丰收?是减收?是不收?都在不可知之天。要是现在就懈弛了,仍有靠天吃饭心理,以为老天今年一定会换了慈心,会看顾我们,不再旱了,大家可以安心等着天雨粟,吃饱饭,那真是其愚不可及。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现在都应及早着手,及早设法。救灾工作,非至无灾不能结束。不结束还不行,要进而准备防灾。无灾而作有灾准备,始可不致有灾,纵然有了灾,亦有备而不至有患。去年的大灾,是因为迟误而增加了灾情的严重,弄得征粮与救灾成了极端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之下,不但军民交苦,省县政府亦均作尽了大难,有些事情,如果不早为之备,中央满心想补救、爱地方,为事实所限而成了爱莫能助。去年的往事是值得深加以思的。
我们以为省政府今年就应向中央承商河南大灾之后,田赋应如何配征,军粮河南应负若干、能负若干,急应及早算计、及早商定,于不影响民食的原则下,明白说不致使河南丰收后仍成灾的原则下,及早商定了今年河南田赋实征的数目。应负担的军粮公粮自仍当缴纳,能全负当全纳,能负几成即缴几成,这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义务,河南自当勉力以赴。若是心有余力不足,一方面缴纳了田赋,一方面既无以养命,供军粮与保民命形成矛盾,那就必然弄得军民交困,司农之官也只有绕室彷徨、仰屋兴叹而无以为计,这是我们认为省政府应及早筹计、及早向中央商请的大事急事。省政府应先有个统计,胸有成数,近日要向中央据实早报,使中央明白河南能收入若干,豫民食用若干,省政一切设施需用若干,尚有余若干粮,可以协助军食,都要及早向中央呈明,俾中央能够早统筹分配。当兹战时,军用浩繁,中央急需河南协助,河南也应当出粟米以供国用,若民食无着,中央必能早为筹措,统收统支,但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使中央有时间统筹,而不至临渴掘井,甚或再如去年,竟至爱莫能助,中央有仁心仁闻而河南竟不被其德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痛尚未定,我们希望省府及早思痛,及早预为对策!
敬告有粮有钱人
《前锋报》社评 1943年5月2日
我们代收的救济灾童捐款,钱数虽已达十万元之多,但能救活的人数却不多,还有不少的灾童在饥饿线上流徙,再不施救,就得饿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