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68章


’上贤而释之……”)他到了重庆,也正是德国和苏俄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在中央委员会上,他报告河南的灾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把德、苏两国所有的军事器材集合起来,都消灭不了河南的蝗灾!”
刘书霖将军是河南巩县人,他说,大概是民国三十一年的八月或者九月里,委员长在西安附近的王曲军校第七分校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他奉命登上讲台,报告了河南的役政和粮政之后,刚步下台阶,就听到委员长拍案责骂管粮政的人,使他惊吓得不敢举步。当天晚上,粮政方面就有个重要的会议,接着是征用所有的运输工具,打开粮仓,把存粮迅速地东运河南。他接着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铭三,非常关心河南的灾情,提倡官兵节食救灾,每人每天节余食物二两,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战区驻防河南的军队在七十万人以上,节余之数目相当可观,因而救活了不少的灾民。他又说,先是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重庆晋见委员长时,曾经同时报告了河南的灾情,委员长听后要李赶快去见何应钦将军,何将军说:“灾情是不能随便报的,鄂西有灾,因为地方政府有报告,河南方面未见地方政府报告,何来的灾情?”他说,于此可见李培基没有报灾。接着,他又如此地说:“当张溥泉(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到河南勘查灾情时,驻防河南的总司令们曾经在洛阳北关孙桐萱的办事处联合宴请他们,在场的有李培基,没有蒋长官;宴中,对于河南的灾情,孙蔚如、高树勋等也都讲了话。张厉生先生当面问李培基为何不报灾?李培基说:‘起初看到二麦麦苗秀丰,不会不下雨,谁知道皇天这王八蛋刮来一阵黄风,一夜之间把麦苗刮干了。’张厉生先生又问:‘有了这样情形,为何还不报灾?’李培基说:‘我见早秋长得还好,谁知道皇天这王八蛋又来个搦脖旱!”(按,搦脖乃双手扣紧脖子,求生不得之意。)最后,刘将军的结论是:足见李培基并没有将当时河南的灾情据实上报。”
关于逾时将近三十年的河南一次浩灾,正是由于各方的接触面不同,把各方所知道的情况集拢起来,才可以彻底地明白它的真相。
(原载于1970年4月1日台湾出版的《春秋》杂志第12卷第4期,及《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4期。)
为民呼吁,为民辩诬 郭仲隗谈国民参政会
郭仲隗
河南在抗战期中牺牲最大,黄河决口,造成了700万灾民,而出兵出粮民不聊生……1942年,我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水田外,一粒未收。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
1944年中原战事紧急,汤恩伯拥有10余万大军,掌握有精良武器,在14天内失守了30多县。他为了逃避责任计,归罪河南人民,竟说都是汉奸,贴出标语,实行屠杀。我在参政会提出事实,提案纠举。蒋介石无理袒护,竟把汤恩伯的罪自己代为承担。全体参政员表示罢会。蒋不得已,乃把汤革职留任,戴罪图功,搪塞舆论。我受蒋之忌,而赢得大多数人民的同情。
(原载于《江流天地外·郭仲隗自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郭仲隗(1950年摄)
郭仲隗(1887—1959),字燕生,河南新乡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多次入狱。任第二、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豫鲁监察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等。
郭仲隗弹劾汤恩伯
郭海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三十四年(1945年),仲隗任第二、三届国民参议会参议员,并当选为驻会委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大灾,仲隗在重庆奔走呼号,为民请命,向中枢各政要及有关部门慷慨陈词,哭诉饿殍遍豫,灾情惨重,恳请减免对河南征粮征兵。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侵犯豫中、豫西,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部数十万军队,临战溃逃,汤反诬河南人民为土匪,缴了他部队的枪械。战事初起,仲隗刚从重庆返回郏县寓所,仓皇中携眷乘牛车随着逃难的人群从郏县西逃,目睹群众扶老携幼、流离失所之景象,至感痛心。继闻许昌、郑州之地相继失守,散兵游勇又沿途抢劫,非常气愤。迨至伊阳,又闻洛阳沦陷,遂避居宜阳、伊川深山友人家。后又相继见到一些由沦陷区逃来的友人,听到他们叙述汤恩伯部望风披靡、不战而逃的情况,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材料。仲隗后从伊阳抄小路翻越伏牛山,历经艰辛,于9月5日赶到重庆,参加一年一度的国民参政会大会,向军政部长何应钦提出口头质询,揭露汤恩伯祸国殃民、不战溃逃的罪行,并历数河南人民身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惨痛遭遇,请求撤查豫战失职将领,以平民愤,伸张正义。仲隗慷慨陈词,声泪俱下,激起全场愤懑,群情激动,一片要求“枪毙汤恩伯”的呼喊声,会议亦无法进行,不得不宣布休会。《新华日报》《大公报》等报刊都做了报道,一时影响甚大。
为平民愤,次日蒋介石于上清寺官邸宴请国民党籍参政员,蒋在会上企图为汤恩伯的失职承担责任,说汤的撤退是奉他的命令行事。仲隗又当场质问蒋的命令如何下达,问蒋知不知道汤于战事打响后便脱离部队,落荒而逃,连电台都丢掉了?以致蒋无言答对,非常狼狈,宴会亦不欢而散。后来仲隗便与豫籍参政员徐炳昶等人提出“查明真相,严惩失职将领”的提案,要求连署的参政员逾百人。一时举国声讨,舆论哗然。
翌年春,仲隗从重庆回豫,途经汤部王仲廉驻防之陕南龙驹寨时,汤曾派人刺杀仲隗,幸被发现,未遭毒手。民国三十四年,仲隗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豫鲁监察史,未几日本投降,国土光复,国民党政府派到光复地区的省市接收大员竞相窃收。仲隗坚持正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对贪官污吏弹劾纠举,受到两省人民钦仰。友人赠诗赞颂:
尽瘁国家至鬓皤,平生风义世讴歌。
叩辕谒帅参骄将,大义凛然动两河。
万家疾苦在心头,权贵毫无情面留。
弹劾贪污纷远遁,风霜御史足千秋。
(原载于《江流天地外·郭仲隗自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前锋报》1944年9月9日刊登了郭仲隗在国民参政会上主张严惩中原会战失职军官的消息
于安澜题诗赞郭仲隗
郭海长(1916—1992),郭仲隗之子。1937年参加共产党,《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社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河南省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南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
郭仲隗与1942年河南旱灾
郭豫庆
抗日战争时期是河南遭受天灾人祸频繁而猛烈袭击的时期,“水、旱、黄、汤”,这一当时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河南人民饱受的沉重苦难。
当大旱成灾之时,河南省政府非但不及时赈济灾情,反而隐匿灾情。当时有数十个县份,纷纷报灾,而省府当局拖延勘查,不肯据实转报中央。面对父老乡亲的悲惨困境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河南各界人士纷纷向重庆中枢陈说豫灾实况,呼吁全国迅速赈济河南灾情,要求国民党中央政府减免田赋。其中最有影响者为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先生。
郭仲隗1887年生,河南新乡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入民国后,历任河南省督办公署总参议,河南省政府委员,河南第三、四行政督察专员等职。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仗义执言。1940年当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2年续任第三届参政员。在历次参政会上他都提出提案,痛切陈词,为豫省民众请命。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为控制和保证财政收入,实行田赋征实,征实之外还有征购、征借等,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河南省自抗战爆发后,饱受战火摧残和黄水之害,经济空前凋敝,但1941年河南却被田赋征实小麦108万担、征购305万担,分别占全部国统区征实、征购小麦的34%和36%,均为后方各省第一(见1943年《国民政府年鉴》)。
针对河南民众的如此重负,郭仲隗在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一次会议(1941年3月)上领衔与多人联名提出《请政府改善河南各县代购军粮及运输办法,以苏民困而利抗战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二次会议(1941年11月)又领衔联名提出《河南军粮及征实负担过重,民不堪命,崩溃可虞,请政府速予减轻以维地方而利抗战案》。力陈河南民众疾苦,疾呼中枢减轻负担,以解民困。
1942年河南旱灾发生后,郭仲隗目睹河南民众生活在死亡线上,忧心如焚,收集了灾民所食雁粪、榆皮、观音土等带到重庆国民参政会上当众展示。在10月30日的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一次大会第八次会议上,他领衔联名提出《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大声疾呼政府救济灾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