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79章


[79]① 考成: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
[80]②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在任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令期间,曾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并征发民众,开凿十二条大渠,引漳水灌溉,变水害为水利。公孙侨,即子产(?—前522年),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给郑国带了新气象。
[81]③ “民可以乐成,而不可与虑始”:语出《史记·西门豹治邺》,意为,老百姓可以为某事的成功而高兴,但不能与他们一起考虑怎样开始做这件事。
[82]① 二麦:指大麦、小麦等越冬农作物。
[83]① 在现代文中应为“风餐露宿”。
[84]① 俾得夜宿:俾(bǐ),使。意为:使灾民得以夜宿。
[85]① 徒事哓哓(xiāo xiāo):哓哓,书面语,形容争辩的声音。徒事哓哓,即毫无意义的空言大话。
[86]① 视民如伤:语出《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意为:把百姓当做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
[87]② 忠恕自期: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至德要道。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恕自期,以“忠恕”作为自己的人格理想。
[88]① 蒿目时艰: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89]② 阿家翁:指阿姑阿翁,家(gū),姑。古成语有:“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意指做公婆的要故意不闻不问,装聋作哑。此处用以讽刺那些漠视民生疾苦的官员。
[90]① “仁远乎哉……”句:语出《论语·述而》。意为,仁遥远吗?我想达到仁,仁就会到来。
[91]② “如保赤子……”句:语出《大学》。意为,对国家、百姓的事,要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有了这样血肉相亲的爱心,事情即使做得不够好,离好也就不远了。
[92]① 伊尹:商朝著名政治家,曾协助商汤讨伐夏桀。
[93]② 此篇选自《前锋报》的《社评选集》第三辑。
[94]① 白修德在1942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十万火急大逃亡》一文中谈道,“天主教传教士保尔·于斌从重灾区返回重庆”。
[95]① 此篇选自《前锋报》的《社评选集》第3辑。
[96]② 此处应指白修德、福尔曼赴河南灾区考察一事。据白修德回忆,他们是1943年2月底到河南灾区的。
[97]① 救死之不赡:赡(shàn),书面语,丰富,充足。此句指连救灾民不死的力量都没有。
[98]① 蹀躞(dié xiè)街头:蹀躞,往来徘徊。此指灾民流落街头。
[99]① 光绪三年的河南大饥馑:这次大旱灾,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饿死人达1千万以上。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从1876年到1879年,连续持续了三四年,其中以光绪三年(1877年)、光绪四年(1878年)灾情最为严重,又以河南、山西灾情最重,又称为“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距1942年河南大饥荒有65年,故而当时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记得这次饥荒。
[100]② 李鹤年(1827—1890),字子和,号雪樵,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清代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河东河道总督,同时代理河南巡抚。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担任河南巡抚。
[101]③ 袁保恒(1826—1878),字小午,号筱坞,河南项城人。清代道光朝重臣袁甲三长子,袁世凯堂叔。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左侍郎,奉旨帮办河南赈务。
[102]① 光绪四年:光绪四年(1878年)春夏之交的旱灾,是光绪三年大饥馑的延续,正如1943年春夏之交灾情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延续一样。
[103]① 庾毙: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此处比喻灾民在饥寒中冻饿而死。
[104]② 凌迟以死:是古代最残酷的死刑,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指处死犯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去,大多数凌迟要超过千刀,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在此形容灾民死亡的缓慢、痛苦。
[105]① 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意为:别人挨饿、落水就像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
[106]② 秦越肥瘠:语出唐朝韩愈《争臣论》:“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春秋时的秦国和越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甚远。比喻人与人之间疏远冷漠,互不关心。
[107]① 本报本月1日社评:即1943年3月1日《前锋报》社评《发展土布生产,救济灾区妇女》。
[108]② 徙贱就贵:语出王安石变法的均输法:“徙贱就贵,用近易远”。意为政府为了防止商人垄断物资,谋取暴利,而采取对各地物资统一征调、统一运输的办法。在物价低的地方购买物品,然后到物价高的地方去卖。此处指政府办理平粜。
[109]① 怛恻(dá cè):忧伤同情。
[110]① 不忍人:忍人,残酷的人;不忍人,善良的人。
[111]① 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语出《孟子·离娄上》,意为,虽有仁慈的心和仁爱的声望,但是老百姓并没有受到他的恩泽。
[112]② 善政虐民:指有利于民的好政策,但运用得不是时机,效果适得其反。
[113]① “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语出《尔雅·释天》。
[114]② 在麦地里夹种油菜,是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有效的救灾办法,却因执行不力,没能落实。参见《前锋报》社评1942年10月21日《论油菜救灾》。
[115]① 采葑采菲:语出《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蔓青;菲,芜青。此处泛指野菜。
[116]① 噍(jiào)类:书面语,噍,嚼。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
[117]①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语出《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意为,光有好的愿望不足以治理国家,好的法律法规还得靠人去执行。
[118]① 《豫灾惨状拾零》:1943年3月河南省灾情调查委员会曾编印此书。已佚,存目。河南省灾情调查委员会设在临时省会鲁山。参见司殿选《200万元赈济款之谜》。
[119]①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语出《孟子·离娄上》。意为,以难事(行仁政)要求君主才称得起“恭”,向君主陈述善事而抑制其邪恶才称得起“敬”,如认为君主不能(行仁为善)这就叫“贼”。
[120]② 这篇社评,可与白修德1943年3月22日发表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通讯报道《等待收成》相参照。白修德一行正是在灾情最严重的郑州受到地方官员宴请的。
[121]① 此事参见《前锋报》1942年11月16日社评《迅定运粮与移民就食办法》。
[122]② 放斗余,贷公粮:当时国民政府的农业税以征收实物(粮食)为主,各级地方政府征收入仓的粮食谓之“公粮”,行政公教人员的生活靠此维持。斗余,即已过之岁公粮发放后所剩的余粮;预备公粮,指预备以后逐月发放的公粮。
[123]① 师心自用:语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众,谬误差失者多矣。”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124]②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语出南宋诗人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一诗。
[125]① 汲长孺:名汲黯(?—前112),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汉武帝时曾任荥阳令、东海太守等,敢于直言犯上。他关心民间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他假称皇帝有诏,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事后请罪,武帝以为贤,不治罪。
[126]① 本篇社评,为河南省政府在救灾的紧急关头,又将大量粮食借给军方(也可能是军方逼迫省政府要粮),仅从南阳就提走一万二千大包这一严重的事实而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