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80章


[127]① 《前锋报》1943年4月6日发表了流萤的灾区通讯报道《喑哑的呼声》,此后连续发表了流萤十多篇灾区通讯。
[128]① 拘谨之循吏: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拘谨之循吏,指那些不敢打破常规、承担责任的官吏。
[129]① 考成:上级部门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
[130]② 小廉曲谨:语出朱熹《答或人》:“乡原是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的人。”指拘于小节而不识大体。
[131]① 后方囤粮仓库:指军粮当局的后方囤粮仓库。参见《前锋报》1943年4月13日社评《救助灾民,迅速归耕》:“军粮当局既将后方囤粮借贷给河南救灾,更可全数贷给灾民……”,军粮贷给灾民,这与1943年4月1日起国民政府加大了救灾力度是相关的。
[132]① 花户:旧时对户口的称呼。
[133]① 哀矜而勿喜:语出《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哀矜,怜悯。意为,对于遭受灾病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此处反其意,认为对奸商决不能同情怜悯。
[134]② 溷(hùn)水摸鱼:溷,书面语,混乱。意同浑水摸鱼。
[135]③ 秋粮:指高粱、玉米、小米等杂粮。秋粮5月初播种,10月上旬即可收获。生长期只有120天,且耐旱耐贫瘠,是河南农民的主粮。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发生,很大原因在于秋粮绝收。此文呼吁及时播种1943年的秋粮。
[136]① 曾南丰(1019—1083),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固,名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越州赵公救灾记》是其散文名篇。
[137]① 当廪于官者几人:应当由官方发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廪,指官方的粮食。
[138]② 此句意为:渠道、堤坝等工程有几处可以雇工修建的?僦(jiù),雇佣。
[139]③ 此句意为:和尚道士的余粮,有账可查的实际数目有多少?羡粟,多余的粮食;籍,簿籍;具存,实际存在。
[140]④ 故事:按照旧例,老规矩。
[141]⑤ 此句意为:从十月初一开始,饥民每人每天领救济粮一升,小孩每天领半升。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142]⑥ 此句意为,他担心领粮时饥民会出现互相践踏的情况,又规定男女分日领粮,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蹂,践踏。
[143]⑦ 此句意为:他担心灾民到处流亡,就在城镇和郊区设置赈粮所五十七处,使饥民能就近领粮,并发出通知,凡离开家乡的人不发粮食。
[144]⑧ 此句意为:对于无法养活自己的人,就采用这种措施。具,措施。
[145]⑨ 此句意为:使买粮食的人像领救济粮那样方便。
[146]⑩ 此句意为:又雇佣灾民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时三万八千个,按工时发给灾民工钱,又发给他们比一般定量多一倍的口粮。
[147]① 此句意为:百姓中有愿出利息借债的,官府就劝告富人尽量借给他们,等到有了收成,再由官府责令他们还清借款。
[148]② 此句意为:凡是不便用公文处理的事情,赵抃一概自己承担责任,不连累下属。
[149]③ 此句意为:下面向他请示的事情,只要对救灾有利,立即批准执行。
[150]④ 此句意为:赵公对百姓的抚慰,使他们感到了依靠和归宿。拊循:抚慰,安抚。
[151]⑤ 此句意为:他用来筹划安顿百姓,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后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的措施周到细致,没有一处考虑不全面的。绥辑,安顿;委曲,委婉曲折,周到。
[152]① 恣睢(zì suī):书面语,意为任意胡为。
[153]① 揭,按揭,即有息贷款。
[154]① 征用农民耕牛支差,运输军粮,可参见张仲鲁《1942年河南大灾的回忆》一文“人为灾害”部分。“运输几百万包的军粮,全恃农村的牛车”,“牛车往返,动须月余”,“公路两旁,死牛破车,到处都是”。
[155]① 芹曝之献:语出战国郑国列御寇著《列子·杨朱》。芹,野芹菜,曝,晒太阳取暖。穷人将自己认为的美味食品和取暖的办法贡献给君王和富人,但不值一哂。后以“曝背食芹”为谦词,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贡献微薄。与前文所说的“刍荛之献”类似。
[156]① 子产事见《左传·鲁昭公四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即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忘死地去做。清林则徐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源于此。
[157]② 五日京兆:语出《汉书·张敞传》:“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的地方行政长官。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158]① 中原失利:指1944年春,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的“豫中会战”,由于国民党军队人心已失,日军以5万左右的兵力打败汤恩伯指挥的40万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豫中30多个县城。河南民众痛恨汤恩伯的暴政,群起而攻击败走的国民党军队,将数万人拦截缴械。(见《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067~106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9]① “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语出《尚书·泰誓下》,意为:关心爱护我们(百姓)的人我们就拥护他;虐待欺压我们的人,我们就以他为仇敌。
[160]① 官箴官常:官箴,为官应记取的箴言;官常,为官所应尽的职责。
[161]①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颜渊》,意为:上层的道德好比是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顺着风的方向倒。意喻为政阶层必须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作出表率,然后才能教化百姓;反之,社会道德水平就会降低。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意。
[162]② 荐任官:辛亥革命后,第三等文官,由各主管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
[163]③ 简任官:民国初年规定,中央行政官除特任官外,共分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官。
[164]① 复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遣大批官员到沦陷区收复土地。已收复的地区为“收复区”,派遣的官员谓之“复员”或“接受大员”。
[165]① “置之鼎镬,出薪不可不猛”:语出明朝张岱《与李砚翁》书札,谈及朋党之祸时说:“手刃此辈,置之汤镬,出薪真不可不猛。”极言对其痛恨之情。意为:把他们放到锅里煮,架起柴火来烧。
[166]① 不磷不缁: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意为: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167]①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眼睛生翳,引申为过失。意为,不因人的小的过失而掩盖了大的德行。
[168]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本文中下文用不同的断句,得到相反的意思。意为:人民可以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做;不允许做的事,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因。
[169]① 本文以“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为河南大灾的开始,也指1942年的河南大灾。
[170]① 此处作者记忆有误。国民党中央勘灾大员张继、张厉生等赴河南是1942年10月22日,郭仲隗在重庆国民参政会上呼吁救灾是1942年10月30日。
[171]① 张钫(1886—1966),字伯英,洛阳新安县人。辛亥革命元老,抗战爆发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1938年移居西安,兴办实业与教育。日军侵占河南后,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名义,救济收容河南灾民,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1949年12月张钫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的起义,为和平解放四川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
[172]① 原文从右往左竖排,故称。
[173]① 旅渝豫人:当时重庆有河南旅渝同乡会,非常关心河南的灾情。据本书所收张洛蒂《难忘的1943年》记载,同乡会的主任为徐鉴泉,曾向张洛蒂了解临颍灾情,打算呼吁救灾。
[174]② 刀圭(guī):泛指医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