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56章


“没有及时关注移民的动向,等到发觉的时候已经太迟了。”贺使陈震回到成都之后,立刻将吴国兵力不足的情况汇报给了诸葛孔明。
“所谓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爱护百姓啊……这一点蜀国也要注意才行。”孔明说道。
蜀国的居民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来的难民。不过,他们是历尽千难万险才逃来这里的。他们首先要穿过羌族的居住地,还要提心吊胆地跨越蜀道天险,最后才能平安到达,安下心来。即使中原秩序恢复了,回去也不会那么容易。归途的困难渐渐冲淡了他们的回乡之心。但是,吴国的情形则大不相同。虽然归途中也有山水阻隔,但并非蜀道那样艰险的道路。他们逃难来此不算困难,返回家乡时也会很轻松。
“居民和士兵数量太少,这大概是吴国想要隐瞒的东西。”陈震向孔明汇报了这次出使东吴的感想。
孔明抱起胳膊,说道:“终究不会隐瞒多久的。”
“那么,接下来……”
“吴国也许会为了夺取农民和士兵而发动战争。”
“是要抓人吧。”
“是的。不过若是随意发动不合情理的战争,就很容易被人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抓人,这样一来苦苦隐瞒的居民不足的弱点,也就暴露在众人眼前了。”
“所以东吴正在苦思对策吧。”
“若是有什么好办法,他们立刻就会施行吧……立刻就会……”孔明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那是一个说客,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撼动人心。倘若让他去游说东吴的孙权,告诉他“我有不被他国发现、便可增加兵员的方法”,结果会怎样?“孙权应该会感兴趣吧?”孔明认为,孙权是一个只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就敢于去尝试的人。
孔明随即将那个说客——南中孟获身边的李丛招至成都。以前,李丛是从交州去南中供职的。不过他并非交州人士,他流落到交州也有二十年了。“你是从哪里流落来的?”每当有人询问的时候,他便先摇摇头,之后露出悲伤的神色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然而,李丛自己也不知道别人是否会相信他的话。起初十个人里只有一两个人相信他的话。后来他的中国话说得越来越好,慢慢地也就有三四个人相信了。李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相信他,哪怕只多一个人也是好的。就算只为了这个目的,他也在不停锻炼自己的讲话技巧。如今,十个人之中已经有九个相信他了。“因为我从不说谎话。”有人问他为何能以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人心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
李丛将他的家乡称为“倭”。沿着会稽边上的大海一直向东,就能到达他出生的地方。倭人偶尔也会出现在会稽,同汉人做些交易,李丛也曾经去过会稽一次。然而,第二次去的途中,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到了交州(越南)。倭国的土地上有很多铜和铁。人们以鹿骨为武器。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每个人都是勇敢的战士。而且,这个国家人口众多。孔明曾经听李丛说过这些事情。倘若李丛将倭国的事情说给孙权听,又会怎么样?孔明向来到成都的李丛详细地传授了自己的计策,之后通过五斗米道的渠道把李丛送去了吴国。

“出兵。”孙权说道。当他确认了精通地理的学者所说的夷州和亶州就是李丛口中的倭国的时候,孙权立刻坐不住了。只要自己手中有足够的人马,还愁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吗?刚刚当上皇帝的孙权意气风发,将居城由武昌迁到建业,心情也为之焕然一新。欠缺的只是兵力。据说倭国有数万,不,是数十万的战士,而且都以勇猛著称。这些人的手中只有鹿角这样的东西作武器,若是派去全副武装的士卒,应该可以轻松俘虏他们。若能将他们大批大批地由东海带回来,加以训练,“天下就是我的了!”孙权甚至打算夺取一半的天下了。
“要有船才行。”上大将军陆逊进谏。
“船?我们东吴的水军天下闻名,怎么会没有船?”
“江上的船不能用于海上,这一点陛下也知道。”
“这个我当然知道。不过,我也知道只要将江上的船改装一下,便可用于航海了。快去建造用于航海的船吧。”
“陛下且慢。微臣也知道,对于国家来说,没有比兵力强盛更重要的事了。不过,桓王当年刚开国的时候,人马也不过五百人,更何况我们江东的兵力并不少。”
“要治理现在的版图,兵力固然不少,但若是要治理天下,眼下的兵力远远不够。我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孙权不想放弃出兵东海,征集倭国兵力的计划。
卫将军全琮劝谏道:“即使能将倭民移居到这里来,也恐怕他们会水土不服,多生疾病。陛下想要增加兵力,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此言差矣。倭国乃是瘴疠之地,将倭民带到江东,对他们来说岂不是相当于那些佛教徒所说的极乐世界一般?从地狱来到极乐世界,岂有生病的道理?”孙权坚持自己的想法。
“倭民犹如禽兽。就算带了他们回来,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若真有禽兽一般的士卒,反而比常人更靠得住,不是吗?”孙权亲自下令,拨给将军卫温和诸葛直一万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让他们去东海抢夺倭民。
在成都接到消息的诸葛孔明高兴地笑了。同魏国司马仲达之间的战争,是双方约定好的伪装作战,因此魏国对于蜀国来说就不是什么可怕的威胁了。若是能由五丈原的持久战观察民心所向,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还是吴国。碧眼儿孙权是个很情绪化的人,他也许一直在伺机攻打蜀国。如今吴国热心于征兵的计划,在这段时间里,蜀国就不必担心背后遭袭了。
去东海征兵的计划一定会失败,孙权听到的不是倭国的实情,孔明从李丛处了解的才是实情。吴国按照孔明编造的消息行事,自然没有成功的道理。
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卫温与诸葛直率领一万精兵,前往东海。第二年,两位将军返回东吴,带来了征兵计划受挫的结果——亶州极远,吴军无法到达。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夷州,抓到当地数千人带了回来。然而,军中疫病流行,所带去的一万将士死了十之八九。精锐的一万士兵死了八九千人,只带回了数千名连语言都不通的奇怪的岛国蛮夷。损益一目了然。皇帝孙权勃然大怒。卫温和诸葛直下狱,随即被诛杀。这二位将军可以说抽到了下下签。
同年,孔明出兵北伐,围攻祁山。不过他并没有真正同魏国开战,只是试探一下而已。这一期间,孔明第一次使用了自己设计的木牛,效果很好。出兵半年之后,孔明宣称粮草耗尽,撤兵回蜀。
“追击!”司马仲达下令道。
“按照兵法常理,不应该于此时追击啊……”魏国大将张郃心中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遵守命令,由后面追击蜀军。结果他遭遇了蜀国的伏兵,中箭身亡。在孔明看来,杀死攻击街亭的大将张郃,也算是为马谡报仇了。不过,孔明并不觉得真是靠自己的力量报仇雪恨的。
“张郃是被仲达送来赴死的吧?”孔明如此认为。
自从曹丕即位以来,张郃就一直身居左将军的要职。两年前升为征西将军,去年又被封作车骑将军,与骠骑将军司马仲达荣升大将军几乎在同一时间。对于仲达而言,张郃可以说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孔明深切地感受到了仲达冷酷的一面。与仲达的约定可信吗?
进逼祁山三年之后,诸葛孔明率领十万大军,越过秦岭,到达渭水南岸,在五丈原布下阵来。当年是蜀国的建兴十二年,魏国的青龙二年,吴国的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
作者曰
正史《三国志·倭人传》中,有关于邪马台国和卑弥呼等的记述。这大约是日本读得最多的内容了。与之相比,同样是《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里记载的黄龙二年正月所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引起广泛关注:“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于夷州、亶州。”《资治通鉴》的注释中,将夷州和亶州称为倭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琉球和台湾。到底是哪里?关于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史学界还没有什么研究。
梦断五丈原

位于渭水北岸的魏军大本营时刻关注着蜀军的动向。就在十万蜀军穿过秦岭的斜谷即将到达渭水南岸的时,魏军的主帅、大将军司马仲达对幕僚和将官们预言说:“蜀军若出斜谷向渭水南岸进发,诸葛孔明便要速战速决;若是西进,则将是一场持久战了。”
到目前为止,蜀军已经三次跨越秦岭北上,这是第四次北伐。过去的远征是为了平定西部靠近甘肃的地区。若是好不容易北上到达渭水,攻击东面的长安,却遭到背后偷袭,那将是一场悲剧。不仅仅是战败而已,而是意味着全军覆灭,因为敌人从背后切断了退路。所以,要想向东面进攻,必须先巩固西面。只有西面的局势安定了,才能从这里得到充分的补给。西面以羌人居多,诸葛孔明打算恩威并重,设法使其成为蜀国的同盟。如果西面的局势完全稳定下来,蜀军就会毫无顾忌地向东面发兵。然而蜀军若向西面进军,就说明西面的形势尚未稳定,还有继续展示军威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蜀军与魏军遭遇时,一定会尽可能避开速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