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61章


正史《晋书·宣帝纪》的正文中也有如下记载“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孔明死去的那天夜里,确实出现了异常的天象。
临终之前,孔明从床上坐了起来,说道:“我想和教母两个人单独说些话。”他的语气跟平常没有任何变化。部下们甚至抱有希望,丞相是不是恢复健康了。不一会儿,少容来了,其他的人都退出了房间。
“我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可不知道为什么还想跟教母大人说几句话。”孔明只说了这些话,至于想听什么他却没有说出口。
“六十多年前,我生过一个男孩。”少容道。
“是镇南将军张鲁吧。”孔明说道。
“不,不是张鲁。夫君张衡对我说,想拯救他人的人,是不能够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因此我把自己的孩子扔掉了,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那个孩子就是张鲁。”
“佛教所说的永劫里,既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别人的孩子……那么扔掉的那个孩子呢?”
“没有真的扔掉,又捡回来继续抚养了……那个孩子就是陈潜。”少容用和平常一样的语气讲述着。
“陈潜知道吗?”
“不,他不知道……不过,他的妻子知道。”
“他的妻子是谁?”
“是景妹。两人结婚了。什么时候结的,我都不清楚。”
“谁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啊……”
“人世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我觉得,自己总算开始明白人生于世的道理了……”孔明向院子的方向望去。中秋时节的凉风带着一股寒气。这时候的门是开着的,门上垂着竹帘。孔明望着院中说:“我想看看星星。”
“丞相还是躺下吧。”少容劝道。
“是啊,躺着也能看见星星……”说着孔明躺了下来,将被子拉到胸口。
“丞相在看什么?”
“我的梦。梦像星星一样飞了起来,然后坠落到了五丈原。”诸葛孔明睁开眼睛向竹帘的方向望了一会儿,不久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
孔明死后,人们找到了他的遗书。那是写给家人的私人信件,不过也涉及了一些事务上的内容。信中提到,希望部下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定军山。定军山是汉中的一座山,孔明嘱咐在山腰上挖个洞,把他的遗骸放进去,其他诸如器物等陪葬品一律不要。下葬时只穿便服就可以了。
孔明的死讯通过附近的住民传到了魏军的营地。“这可能也是孔明的计策,一定要慎重行事。”司马仲达拦住急躁的部队,勒令魏军缓慢前行。
此时,杨仪的部队高举军旗,敲响军鼓,向魏军发起攻击。
“果然是孔明的计策!撤退!撤退!不要中了敌人的圈套!”司马仲达大声喊道。
魏军狼狈地向后退去,蜀军的主力趁机离开五丈原,向秦岭的谷道赶去。“后世之人也许会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仲达在撤退的途中这样想着,闷闷不乐。
蜀军的兵力几乎丝毫未损便全身而退,依旧算是魏国的强敌。整个退兵过程很顺利,唯一的例外是主战派魏延被杨仪的部将马岱斩于汉中。
那年十一月,洛阳发生了地震。
“一步都未曾踏进洛阳的诸葛孔明,直到死后依然心中不平,其亡灵从地下震撼了洛阳城。”当时的人们这样议论纷纷。
作者曰
孔明死后,天下的形势几乎向他所预料的方向发展。四年之后,司马仲达被派去攻打辽东的公孙渊。在五丈原与孔明对阵时摆出一副无能架势的仲达,这次像变了个人一样,妙计连连,彻底摧毁了公孙一家。
五丈原之战后的二十九年,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向魏国投降。当时,司马仲达已死,但他的子孙司马一族却牢牢地掌握着魏国的实权。
公元265年,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王朝,自己建立了晋王朝。仲达的孙子司马炎即位,成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武帝),追封其祖父为宣帝。晋王朝在建国的第十五年(公元280年)灭掉了南方的吴国,统一天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之前,吴国的皇帝是孙权的孙子孙皓。晋国统一中国是在孔明死后的第四十六年。不过,统一天下的梦想仅仅维持了二十年。公元300年发生了八王之乱,之后塞外民族纷纷涌向中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移,而率先南下的便是南匈奴的刘渊,他是左贤王刘豹的孙子。晋朝兵败,举朝南迁,北方开始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
到了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南方则由几个短命的小王朝交替执政。这一时期被称为南北朝,或者南方称为六朝时代。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属于北朝一脉的隋国,灭掉了南朝最后的陈王朝,再次统一中国。司马氏的晋朝开始之后不久,天下一统的局面就因为八王之乱而被打破,从而开始了将近三百年的分裂时代。与此相比,隋朝和唐朝统一的时间就相当长了。
《三国志》的故事,表达了中国百姓渴望天下和平、统一的愿望,因而得以代代相传。
后记
有故事的时代一定是乱世,因为有战争,有谋略,有各种起伏与兴亡。
日本也是如此,被编进故事的多是诸如源平、南北朝、战国和幕末等乱世。而在中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前221年)与三国等乱世时期都是产生故事的宝库。前者有《春秋左氏传》以及将《战国策》通俗化了的《东周列国志》,后者有根据《三国志》改编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正史的内容因文体过于正式,难以为世人所亲近,所以百姓们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通过说书或者看戏等方式获得足够多的知识。
起源于黄河中游的中华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逐渐超出周朝的统治范围,演化成各地诸侯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汉朝接管天下。此后,统一的时代持续了四百年。直到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二世纪末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分裂。中间虽然出现过晋国的短暂统一,但由汉末直至隋朝统一为止,分裂状态差不多延续了四百余年。《三国志》里的故事,便是以这样一个分裂的时代为舞台的。
为何会分裂?为何不能早日统一?倘若难以再度统一,难道连三足鼎立的安定局面也维持不住吗?这个时代的英雄到底抱持着怎样的想法?他们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太无所作为了——乱世中的人们几乎都抱有这样的疑问,同时心中也燃起了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因为这股强烈的热情,三国时代的故事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不论哪个时代,三国的故事都会被引用,用于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即使是许多年后今天,人们也经常会引用三国的故事来解释现实。
了解了三国的故事,就等于了解了中国人心中的素材,就可以与他们拥有同样的话题,由此可以唤起双方心灵的共鸣,这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共鸣。
将正史《三国志》故事化后的《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一般人们在说“三国”时候,指的就是这部留传后世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十四世纪的罗贯中。他以生活在十四世纪的人的观点,编出了一千年以前的历史故事。据学者分析,他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参考了《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这三部正史以及一些市井传说,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他自己的创作。
三国时代的基本史料只有上述三种,这一点跟罗贯中的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现代人的角度出发,书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很早以前,我曾经读过罗贯中的原文。不过,在本书撰写期间,我刻意没有重读,以免影响自己的思路。当然记忆里仍保留着《三国演义》的一部分内容。我在下笔时也在尽力摆脱原文的束缚。
总之,我是依照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释、推理,最终创作出了这部《三国志》的。因此,毋宁说这是“我的三国志故事”。书名《秘本三国志》[1]是在《全部》杂志上连载时,由编辑人员加上的。其实,书中内容也没有过多拘泥于这个“秘”字。且不考虑这个标题,也不论这部书的好坏,在这里我只想说明,这本三国志故事是由陈舜臣本人创作完成的。
在撰写这部《秘本三国志》之前,我用了一个月时间去中国旅行了一次,连载进行的过程中又各花了一个月去过两次。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证三国故事发生的舞台,用自己的双脚切实地踏上这片土地。这些都是我一生难以忘却的回忆。在最后一章的创作画上句号后,我依然感到故事的余韵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回荡。
陈舜臣
一九七七年五月于六甲山房
[1]此次出版的版本译为《三国史秘本》。
译后记
完成译稿时,滨城大连垂柳的枝条已泛起鹅黄,在扑面的春风中摇曳着身姿。说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欣赏窗外的风景了。
集中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巨著的重译工作。这一过程中,常常是意中有,笔下无。为找到更加贴切的表达,冥思苦想是家常便饭,“踯躅月余”(严复语)之处亦不鲜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