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大地棋局

第20章


门阶中立,伏武功而戡乱略,敷文德以化远人,故得九鼎应基,复昌于宝位,十年嘉运,允正于衡实帝道之昭融,知真人之有立。臣幸因顺动,敢慕文明,特遣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臣钟谟、尚书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臣李德明同奉表章,且申献贽,请从臣事,仍备岁输冀阖境之咸宁,识人君之广覆,不遥日下,恭达御前,既推向化之诚,更露繇衷之愿。臣伏念天佑之后,率土分摧,或跨据江山,或革迁朝代,皆为司牧,各拯黎元。臣繇是克嗣先基,获安江表,诚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今则青云之候明悬,白水之符斯应,仰祈声教,俯被遐方。岂可远动和銮,上劳薄伐,有拒怀来之德,非诚信顺之心?臣自遣钟谟、李德明入奏天朝,具陈恳款,便于水陆,皆戢兵师,方冀宽仁,下安亿兆。旋进历阳之旌旆,又屯隋苑之车徒。缘臣既写倾依,悉曾止约,令罢警严之备,不为扞御之谋。其或皇帝陛下未息雷霆,靡矜葵藿,人当积惧,众必贪生,若接前锋,偶成小竞,在其非敌,固亦可知。但以无所为图,出于不获,必于军庶,重见伤残,岂唯渎大君亭育之慈,抑乃增下臣咎衅之责。进退维谷,夙夜靡遑。臣复思东则会稽,南惟湘楚,尽承正朔,俾主封疆,自皇帝陛下允属天飞,方知海纳,虽无外之化,徒仰祝於皇风而事大之仪,阙卑通于疆吏,惟凭元造猥念后期。方今八表未同,一戎慈始,倘或首于下国,许作外臣,则柔远之风,其谁不服?无战之胜,自古独高。臣幸与黎人,共依圣政。蚩蚩之俗,期息于江淮;荡荡之风,广流于华裔。永将菲薄,长奉钦明,白日誓心,皇天可质,虔输肺腑,上祈冕旒,仰俟圣言,以听朝命。今遣守司空臣孙晟、守礼部尚书臣王崇质部署宣给军士物,上进金一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
  “‘进退维谷,夙夜靡遑’,李璟当时一定很痛苦吧,一次上表不成,再次上表,多了无奈,变得更加卑躬屈膝。不过,在这种卑躬屈膝的求和表里,依然还未完全排除南唐抵抗的可能性,‘若接前锋,偶成小竞’,这是暗中威胁啊。可是,这种威胁在先帝看来,只不过是秋虫的鸣叫。李璟是想通过议和保留他李家对南唐的统治。那时,我军应该已经夺取了南唐淮南地的大半,先帝当时不接受李璟的求和,也可以看出他必取南唐之心!如果当时决策的是我,我会接受李璟的议和之求吗?”赵匡胤读着李璟当年的上表,痴痴地想了一阵,又将周世宗当年回应李璟上表的赐书拿出来看。
  顷自有唐失御,天步方艰,巢蔡丧乱之馀,朱李战争之后,中夏多故,六纪于兹,海县瓜分,英豪鼎峙,自为声教,各擅蒸黎。连衡而交结四夷,乘衅而凭陵上国。华风不竞,否运所钟。凡百有心,孰不兴愤?朕猥承先训,恭荷永图,德不迨於前王,道未方于往古。然而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之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思欲报累朝之宿怨,刷万姓之包羞。是以践位已来,怀安不暇,破幽并之巨寇,收秦凤之全封,兵不告疲,民有馀力。一昨回军陇上,问罪江干,我实有辞,咎将安执?朕亲提金鼓,寻渡淮淝,上顺天心,下符人欲,前锋所向。彼寇无遗,弃甲僵尸,动盈川谷,收城徇地,已过滁阳。岂有落其爪牙,折其羽翼,溃其心腹,扼其吭喉,而能不亡者哉?
  早者泗州主将递送到书一函,寻又使钟谟李德明至,赍所上表,及贡奉衣服腰带金银器币茶药牛酒等;近差健步进到第二表;今月十六日使人孙晟等至,赍到第三表,及进奉金银等;并到行朝,观其降身听命,引咎告穷。所谓君子见几,不俟终日,苟非达识,孰能若斯?但以奋武兴戎,所以讨不服;惇信明义,所以来远人。五帝三王,盛德大业,常用此道,以正万邦。
  朕今躬统戎师,龚行讨伐,告于郊庙社稷,询于将相公卿,天诱其衷,国无异论。苟不能恢复外地,申画边疆,便议班师,真同戏剧,则何以光祖宗之烈,厌士庶之心?匪徒违天,兼且咈众。但以淮南部内,已定六州,庐寿濠黄,大军悉集,指期克日,拉朽焚枯,其馀数城,非足介意。
  必若尽淮甸之土地,为大国之提封,犹是远图,岂同迷复?如此,则江南吏卒,悉遣放还,江北军民,并当留住,免违物类之性,俾安乡土之情。至于削去尊称,愿输臣礼非无故事,实有前规。萧奉周,不失附庸之道;孙权事魏,自同藩国之仪。古也虽然,今则不取,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倘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事实真悫,词匪枝游。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言尽于此,更不繁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窃以阳春在候,庶务萦思,愿无废于节宣,更自期于爱重。音尘匪远,风壤犹殊,翘想所深,劳于梦寐。
  这份赐书,当年是由南唐第一次议和使者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和第二次议和使者礼部尚书王崇质带给李璟的。李德明出使后尚未归唐,此时,便与王崇质共同担负起为周世宗传书南唐的使命。之前,李璟上表以削除帝号,割淮南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州之地,岁贡金帛百万为罢兵条件。周世宗对李璟的条件并不满意,所以在赐书中说:“必若尽淮甸之土地,为大国之提封”,“江北军民,并当留住,免违物类之性,俾安乡土之情”。这是要李璟尽割江北之地给周。至于李璟是否削去帝号,周世宗觉得不是关键,所以说:“至于削去尊称,愿输臣礼非无故事,实有前规。”
  赵匡胤是带着一种奇怪的心情读这份赐书的。因为,与这份赐书有着最直接关系的人除了钟谟如今都已经死了。他们当中,有人以至尊的皇帝身份入了黄泉,有人以卖国求荣的叛臣身份被处死,有人因要做个忠臣而被杀,被杀的人死了,杀人的人现在也死了。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慷慨激昂、他们的阴谋诡计、他们的洋洋得意还有他们的或英俊、或丑陋、或平常的音容笑貌都已经随风而去了。如今,只有赵匡胤眼皮底下的一份赐书,告诉还活着的人,那些曾经的王侯将相,他们的命运与活动,不是一场虚构的戏剧,而确实在历史舞台上真实发生过。
  赵匡胤带着发自本性的悲悯,想起南唐使周议和的几个使者。命运对他们来说,都可谓悲惨啊!
  李德明被周世宗放回南唐,劝李璟接受大周苛刻的议和条件,遂被南唐宿臣宋齐丘等人排挤。为了抓住机会对付政敌,宋齐丘与陈觉、李徵古等大臣诱使王崇质作伪证,说李德明是“卖国求利”。李璟盛怒之下将李德明腰斩。
  南唐第一次议和使者钟谟和第二次议和使者孙晟都被周世宗扣押,钟谟后来回归南唐后被政敌诬陷,遭到流放。
  孙晟是个忠臣,被周世宗盛怒之下处死。周世宗曾带着他到寿州城下劝降刘仁赡,当时刘仁赡已经死守寿州多时,孙晟对城头的刘仁赡慨然说:“君受国家厚恩,不可开门纳寇!你要坚持守住,援兵不久将至!”刘仁赡听了孙晟的勉励,更加坚定了信心。周世宗大怒,孙晟对周世宗说:“我是唐的宰相,怎么可以劝唐的节度使外叛呢!”周世宗无奈,又想方设法从孙晟口中探听南唐的内情,可是孙晟从此闭口不言。周世宗被孙晟惹得恼羞成怒,将他关入监狱后处死。临刑时,孙晟从容地整理了自己的衣冠,不紧不慢地向南方跪下后说道:“臣谨以死报告。”孙晟的死讯传到南唐,李璟失声恸哭。周世宗杀了孙晟后也是郁郁不乐,大有悔意。周世宗于次年再次亲征淮南,兵临寿州城下。
  刘仁赡继续死守寿州,战事的压力使他很快患了重病。
  南唐江南援助寿州的部队又被周师消灭,寿州城内将士虽然尽力死守,但已知突围无望,于是以刘仁赡的名义上了降周表。周世宗览表大喜,赐书于他。诏书称:朕昨者再幸淮淝,尽平诸砦。念一城之生灵,久困重围;豁三面之疏网,少宽疲瘵。果闻感义,累贡来章,卿受任江南,镇兹淮甸,逾年固守,诚节不亏。近代封疆之臣,卿且无愧,忠烈迥翔之际,不失事机。万民获保于安全,一境便期于舒泰。卿便可宣达恩信,慰抚军城,将觌仪形,良增欣沃,览奏嘉奖,再三在怀。
  周世宗欣喜之际,又发《受寿州降谕天下诏》告知天下:朕昨者再举锐师,重清淮甸,凭元穹之助顺,赖将相之协心,尽致援军,便临孤垒。刘仁赡智勇俱竭,请罪军门,相次遣男,奉表输诚,乞全生聚。今月十一日大陈兵众,直抵城池,刘仁赡率在城兵士一万馀众,及军府将吏僧道百姓等,出城纳款,寻便抚安。寿春既静于烟尘,江表贮同于文轨,远闻克捷,当慰衷诚。
  可是,当寿州的将士把病得不省人事的刘仁赡抬到周世宗帐下时,周世宗终于明白,并不是刘仁赡真降了他。钦佩之下,周世宗拜他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又赐书称:
  朕临御万邦,推诚克己,当五兵未戢,雷霆宣震耀之功;暨万旅投戈,覆载示生成之德。况卿等受任本国,保兹列藩,戮力邦家,将帅常道,救援不及,迥翔得宜,事主尽心,何罪之有?已令宣谕,当体优恩,勉自保调,无更疑虑,称奖在念,寤思不忘。
  当天,刘仁赡病死。李璟闻讯,又大哭一场,下诏追封刘仁赡为太师。
  赵匡胤翻看着旧日的南唐上表和周世宗诏书,心情说不出的沉重,一颗心仿佛被浸了水的棉团填满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