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大地棋局

第25章


人最初有的,就如同野兽一样,是天性。只是后来,人经过教化,开了窍,才有了真正超越天性的人性。”
  “掌书记的意思,是要朕用人性去战胜天性,如此方能使争夺天下的意义不同于野兽的争夺?”
  “这个,微臣也无法说清楚,大约是这个意思吧。陛下老是让微臣多读书,可是微臣稍读一点书,就喜欢自己胡思乱想。陛下读的书比微臣多,一定会比微臣想得更清楚的。”赵普带着神秘的微笑,眼光烁烁。
  “少拍马屁。朕读的书再多,也没有你掌书记的奇思妙想啊!”赵匡胤用手指点了几下赵普,佯怒着说,心里却思考着赵普方才的话语。
  “微臣哪里有什么奇思妙想,胡思乱想罢了。陛下不把微臣所说的当奇谈怪论就已经是万幸了。”
  “对了,南唐派来的贺使已经到了京城,朕已经安排他们先在驿站歇息了。以你之见,朕该如何应对呢?”赵匡胤盯着赵普,期待听到他的意见。
  “在接见南唐使者之前,陛下也许还应完成一件事。”
  “哦?”
  赵普仿佛想要躲避赵匡胤的眼光一样,微微低下了头。他沉吟片刻,又抬起头,看着赵匡胤说道:“陛下应该在接见南唐使者之前,送李筠回潞州。”
  “这很重要吗?”
  “自陛下登基,有半个月了,南唐此前已经派出使者,如今时隔未久,再次派出使者前来朝贺,恐怕动机并不简单。微臣猜想,南唐一直是在静观天下的态度,同时派使者借朝贺来刺探我朝的实力和内外部各种力量的涨落。南唐是想看看原来周朝各地节度使的反应,也想看看吴越、后蜀、北汉、契丹等国的反应。在这段时间内,契丹偷袭我棣州而败北,李筠带着妻儿来京城,且不管李筠是抱着什么心思来的,这些消息,恐怕早有眼线通报到南唐国主的耳中。我大宋初创,京城除了韩通一事,总的来说还算承平,这是打破南唐幻想的一个方面;随后,契丹偷袭棣州败北,可能让南唐进一步感到我大宋的实力。如今,李筠来京,可能也向南唐传达了一个信号——后周的节度使还是臣服新王朝的。微臣说‘可能’,是因为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李筠与南唐之前已经有了串通,两处一呼一应,说好了在同一时间来京城,以观陛下的应对。”
  “你的意思,不仅李筠在猜测朕的心理,南唐也在看朕如何对待李筠?”
  “不错,天下的节度使也一定在观望陛下的反应。”
  “看样子,李筠也算好了朕会放他回潞州?”
  “李筠对陛下定然是一半了解,一半不了解。陛下与他共事多年,李筠一定知道陛下不会在京城杀了他。李筠了解的是陛下的性格,可是却并不知道陛下判断天下大势后的应对策略。”
  “掌书记的意思是?”赵匡胤问道。
  “放李筠回潞州,李筠可能自以为得计,却不知道,陛下也可借此赢得一部分节度使的信任。”
  “呵呵,朕服了掌书记了。掌书记比范质大人高明啊。范大人痛哭流涕才打动朕,你轻轻松松几句就让朕信服咯!看样子,朕是必须得放李筠回潞州了。”赵匡胤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 恐怕陛下心中早有此意。不过……”赵普的话起了头,便停住了。
  “不过什么?”
  “陛下,人言可畏,陛下当小心为是。”赵普脸上显出欲言又止的神情。
  “哦?掌书记听到了些什么?”
  “右拾遗杨仲猷陛下不会陌生吧?”赵普徐徐说道。
  “那个杨徽之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
  “正是,微臣最近听坊间传言,说他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郑起等人经常宴饮吟诗,对禅让之事多有议论。”说到此处,赵普打出了话头,用似乎是漫不经心的眼光看着赵匡胤。实际上,他此刻是用了十二分眼力来观察赵匡胤神色的细微变化。赵匡胤脸上微微显出的不悦之色,并没有躲过他的眼睛。于是,他决定继续说下去。
  “陛下,这杨仲猷以前就曾向周世宗谏言,弹劾陛下把控军权,收买人心。”
  “掌书记,你不用说了。他身为右拾遗,向先帝谏言是他分内之事。朕当年未曾怪罪,今日更不会追责。”赵匡胤摆摆手,生硬地说道。
  “好,微臣不说过去。可是陛下不知,他如今还敢口出狂言啊。”
  “他说什么了?”赵匡胤心中不悦,却忍不住追问。
  “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意思是上天赐予我品德,桓魋究竟能拿我怎样呢?当年,孔夫子从卫国前往宋都,未到宋国,坐在一棵大树下向弟子传道,结果宋国司马桓魋派人砍倒了大树。孔夫子自知宋国容不了自己,便带着弟子提前改道,前往郑国了。离去之前,面对焦虑的弟子们,孔夫子以一种坦然而骄傲的姿态,从容地向弟子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以对桓魋表示轻蔑。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古来学者参悟甚多。虽有争论,但想来在那种情境之下,孔夫子言下之意是:品德是内在的,桓魋能够砍倒大树,但是又如何能够灭掉我的品德呢?孔夫子一定是抓住那个时机,向弟子暗示一个道理:上天赐予人内在的品德,外力是无法把它摧毁的;或者也可能是,人顺天意而生的内在品德,外力是无法摧毁它的。后来,孟子说,只要内心有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大约是将孔子在恶势力面前怀抱道德的从容无惧,进一步发展成了大无畏之精神。
  赵匡胤喜爱读书,孔夫子的著作也是常读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他怎能不知道。
  “这个杨徽之,是将朕比作桓魋吗?哼,他也真是大胆!不过,掌书记是怎么听说这句话的呢?”此刻,赵匡胤尽量压制着内心的不悦,希望将此事问个水落石出。
  “微臣听说,他们几个有一天在酒楼聚饮,酒酣之际,口出狂言,被旁边的食客听到,便在坊间传开了。”赵普脸色平静,不紧不慢地答道。他倒没有说谎,坊间确实有这样的传言,不过,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与之前杨徽之弹劾赵匡胤的事情相联系,却是他赵普的杰作。
  “我大宋初立,谣言足以乱政。他若有意诋毁朕,朕会让他受点惩罚,长长记性。不过,酒后狂言,人也在所难免,”赵匡胤沉下脸来,又摆了摆手,“这个,就休要再提了。朕知道了。掌书记提起此事,是为了催促朕尽早送李筠回潞州吧!”
  赵普一笑,道:“算是吧!”
  赵普这一笑,笑得轻松,笑得意味深长。因为,他今天达到了目的,简直可以说非常顺利地达到了目的,而且是一箭双雕。不,简直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劝赵匡胤放回李筠无疑是他的目的之一。实际上,他最初曾想劝赵匡胤在京城内杀了李筠,但当他知道这样的思路不可能符合赵匡胤的意图时,便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策略。
  另外,他在这个时候提起杨徽之、李穆、石熙载等人,也绝非是借此催促赵匡胤尽早放李筠回潞州这么简单。这几个人,都是赵光义信任并喜爱之人。杨徽之可以说是赵光义的诗友,殿中侍御史李穆又与杨徽之交好,石熙载则是赵光义担任泰宁节度使后的掌书记,殿中侍御史郑起也是杨徽之的好友。这样一来,赵普就在赵匡胤面前将自己与赵光义的人放在了对立面,这无疑使他进一步获得了赵匡胤的信任。
  赵普的这步棋,还隐藏着更为深远的谋略。他知道,杨徽之是工部尚书窦仪所器重的人。窦仪学问渊博,品行端正,为人刚直。赵普知道,窦仪一定是未来自己仕途上的敌手。他希望通过打击杨徽之,使窦仪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所以,当他看到赵匡胤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这步棋走对了。“仲猷,对不住你们了。尽管你们都是好人好官,可是,谁让你们处在这个位置呢?”他心中暗暗说道。当他把这几只无罪的羔羊推到一个危险的境地时,他的心里,并没有对他们的仇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觉得他们几个身上都有某种吸引他的品质或魅力。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敬畏、倾慕他们,有时甚至想从他们身上学习那种他自己缺少的特质。他敬畏窦仪的严正刚直,嫉妒杨徽之的远见和诗才,喜欢石熙载的醇厚,钦慕李穆的忠孝,佩服郑起的风流飘逸。可是,他抑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与欲望,他知道,他必须主动采取行动,为自己寻找机会,赢得未来。为此,他必须下这步棋。他知道,这步棋的影响可以很远很远。
  次日,赵匡胤率群臣亲自到开封城旧酸枣门外送李筠回潞州。开封城旧酸枣门外,不少农户的土屋错落地散布在绿色的田野中,一条灰黄色的土路,直直向北方延伸而去,土路两边,在低矮浓密的灌木中,疏落地植着高高矮矮的旱柳。它们刚刚冒出了绿芽,显出春天的生机。这是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图景。然而,在这幅美好图景中,不论是送行之人,还是被送之人,心情都不轻松。
  欲借大辽的离间计除去赵普的计谋失败后,李筠的内心一度忐忑不安。他担心赵匡胤追查此事,最终可能会发现他与赵光义、王彦升的密谋。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赵匡胤不仅似乎无意于追究大辽南京留守萧思温私下贿赂赵普之事,而且顺水推舟让赵普正式联系萧思温,达成了北部宋辽边界的暂时休兵协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