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汽车工业六大传奇人物

第31章


在美国的商业企业曾经经历过的最为严苛的媒体狂轰滥炸之下,艾科卡应付地游刃有余,而且乐此不疲。在福特的时候,艾科卡就曾培养过自己的明星风范,现在他则是在一个更为宽阔的舞台上表演。是他让默默无闻的汽车业拥有了名分、威信和意义,整个国家开始深入地关心汽车业,因为艾科卡在汽车业的复杂性、成本责任、社会义务、像杂货店一般低的利润空间以及来自日本的激烈的竞争等环节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机的联系。 
  艾科卡正在让普通民众开始认识汽车业,他称得上是底特律的约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 ,拥有数百万名追随者。自老亨利・福特以来,美国汽车业还没有一个人对公众意识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艾科卡非常有魅力,他能说服演艺界的人士无偿地帮助自己,例如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比尔・科斯比(Bill Cosby)和鲍勃・霍普(Bob Hope)等。 
  最后,李・艾科卡说服了美国人,克莱斯勒的"锈带"(rustbelt) 业务是值得拯救的,而且是可以拯救的。他必须要回答那个让国会和吉米・卡特政府产生了分歧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说克莱斯勒能否被救活,而是是否应该拯救克莱斯勒。克莱斯勒制造的是过时的汽车,油耗大的简直像是在喝油,工厂效率低下,而且,据公司自己招认,有时公司发出的产品根本就是垃圾。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麻烦呢?克莱斯勒的财务负责人--格林沃尔德、米勒等人--因为拿出了营救方案而得到人们广泛的赞赏,那是他们应得的。然而,是艾科卡整理了各方面的论据,在公众意见法庭上为公司辩护的。如果允许这个美国第10大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Chapter 11)申请破产保护,债权人将走投无路。但是,消费者可能就不会买克莱斯勒汽车了,因为他们的车将可能无法得到维护;供应商也就不会再给克莱斯勒发货,公司也会很快就灭亡了。艾科卡深知这一点,而且,他很清楚,美国政府也深知这一点。 
  艾科卡是有机会的,但是他必须找到理由。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回想了自己早期在福特公司所积累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当时他努力地说服宾夕法尼亚州的经销商将自己所有的货场都放满福特的汽车。艾科卡有一套诀窍,他能让别人觉得,除了像他说的那样去做之外,自己将别无选择。1956年,他让经销商们相信,多订购一些汽车对他们最有利,因为他准备了很好的销售方案。他告诉美国政府,要么让这个拥有20万名雇员的公司破产,要么为它提供贷款担保,总之,或早或晚,政府一定要付出某种代价。 
  1979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克莱斯勒公司贷款担保法令》,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该法令在1月份由吉米・卡特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此外,克莱斯勒还从400个出借方那里获得了6.55亿美元的特许权。但是,这仅仅是这场战争的开端,艾科卡还必须要说服美国公众购买克莱斯勒汽车,而且他还必须强力推动公司进入正常状态。   
  第7章 克莱斯勒的救世主(7)   
  艾科卡将那段时间看作是他的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经历,为了做这一切,他愿意分文不取,事实上,在那几年间,他的确是分文未取,因为那几年他的年薪只有1美元。当然,在克莱斯勒走上正轨之后,他得到了数目相当可观的回报。艾科卡的社会声望超过了亨利二世,而这一点曾一度是他全部的期望。他实现这一切的方式与魔鬼老大别无二致--他们都将一个伟大的公司从死亡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艾科卡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热情--主持重修自由神像和埃利斯岛(Ellis Island) 、克莱斯勒后来因财政崩溃而经历的那场较量、以及竞选总统的想法等等,都没能让他比这更激动。温斯顿・丘吉尔这个也抽雪茄的管理者是在1951年重新掌权的,但是,他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像艾科卡在后来所经历的一切跟自己最初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了一样。艾科卡在1992年退休的时候,一位跟随他很久的副手坦陈了艾科卡的自我中心:"要驱动自负这一引擎,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大量的称赞和恭维,"这位副手说,"他有这样的自负,因此,他需要不断地得到称赞和恭维,以加满自己情感的油箱。但是,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有时候,他的表现像是一个最不具备领导能力的领导者,他是个极少感情用事的人。但是,要扭转克莱斯勒的局面,需要的正是一个具备这种超凡能力的人。" 
  艾科卡教给后来的商业领导者,如何拯救公司。他将自己在1946年在福特公司所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现代世界。如果艾科卡没有在1978年进入克莱斯勒,那么一切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众多富有才华的经理可能会继续留在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可能无法保持一个独立的公司;美国的微型面包车可能要晚几年才能面世,如果能有微型面包车的话;另外的公司将会收购美国汽车公司和吉普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也将不会存在。而鲍勃・卢茨也会保持在他原来的位置不变。   
  第8章 汽车造就了明星(1)   
  汽车业内的那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未来派艺术家,他们能够提前50年预知汽车的外形和性能,这是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科学。在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是鲍勃・卢茨和费迪南德・皮耶希,他们两位在5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未来汽车的观感的最具本能的预言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卢茨和皮耶希在改变汽车设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他们使汽车设计从轮廓鲜明的直线型转变为轮廓柔和的曲线型--这一外部设计风格潮流流行了20年。卢茨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1982年款福特塞拉,而皮耶希则是1983年款奥迪100之父。 
  那一时期,在各公司内部并没有出现非常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后来在雷诺发展到巅峰时成为其设计部门负责人的帕特里克・勒凯蒙(Patrick le Quement),是欧洲塞拉的设计者,这款车型是后来的北美金牛座车型的设计基础。独立设计师乔盖托・乔治亚罗则应皮耶希的邀请,设计了奥迪100。塞拉首先面世,奥迪100紧随其后,奥迪100的风阻系数仅为0.30,它的外形比福特更加圆滑。与四角形的梅赛德斯和奔驰这些竞争车型相比,奥迪拥有非常漂亮的子弹状外形,很多汽车记者将其评为自皮耶希的祖父创作的甲壳虫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刚推出时,行驶在路上的奥迪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头率。最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它,但是它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汽车界。奥迪100在美国市场上是以奥迪5000的名字销售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推出4年后,奥迪5000引发的一场骚动让奥迪公司陷入了绝境。 
  美国的消费者对奥迪距离过窄的踏板间距非常不习惯,他们总是错把加速踏板当成制动踏板狠狠地踩下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非预期加速"问题。如果不是这一事件导致的负面公众效应抑制了奥迪在美国的销量,奥迪可能会在20世纪90年代赶上宝马和梅赛德斯,这个问题让奥迪耽误了1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阻系数--这原来是用在飞机上的一个测量术语--已经成为人们在讨论汽车时必须提到的一项内容,像功率和货厢空间一样。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将低风阻作为卖点,而其中又以福特为最甚。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著名格言--形式追随功能--成为福特公司的口号。1979年,新上任的福特北美分部负责人唐纳德・E・彼得森决定,要重新考虑福特为80年代制定的未来产品计划。 
  公司正在准备推出雷鸟(Thunderbird)和LTD轿车,准备大干一场,这两款车型的设计者是北美资深首席设计师吉恩o博迪纳特(Gene Bordinet),他从事汽车设计已有30多年,当时已经快退休了。福特的新车型已经通过了层层审批,但是彼得森--在20世纪50年代他是以产品策划人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认为,这些车的外形太难看。 
  1979年,彼得森到迪尔伯恩的设计公司拜访了那位名为Jack Telnack的高级设计师,看过在制的那些产品以后,彼得森问Telnack是否喜欢这些设计。 
  "你愿意将这样一辆车停在自家车道上吗?"彼得森边看其中一个粘土模型边问到。 
  Telnack说他不愿意,他也因此出了名。 
  "那么,让我看看对此你能做些什么吧,"彼得森说。 
  据说,后来Telnack加紧完成了一些设计,这些设计让福特公司的产品种类在20世纪80年代异常丰富,这就是流线型的"软心豆粒糖"汽车。彼得森重新整顿了整个公司,后来他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Telnack传奇成为福特公司箴言的一部分,在彼得森后来成为公司董事长兼CEO时也经常提起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