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第60章


杜克大学校长来了两次亲笔签名信,邀请女儿去杜克访问,到他家里做客,还要为她提供在杜克举行的全美大学生篮球冠军决赛的门票。交响乐团指挥怀特先生催她快去,他愿意给她出机票!那场全美瞩目的冠军赛,门票市场价好几百美元。普大校长在来信中称,他在招生院长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今年最好的十几个申请人的材料,她的材料是其中之一,还赞扬她的申请论文写得非常有意思。 
  得州大学“第二计划”许给她最高的德特蒙荣誉奖学金,项目主任、名教授对她说,哈佛学生没有什么机会和教授接触,但是,你今后不用预约,就可以随时到我办公室来,我把你当我女儿,我会给你写最好的推荐信,你一定前途无量。他还寄来卡片,亲笔手写“你的宿舍,我都给你预订好了!” 
  读莱斯大学4年不用出学费;杜克和普大校长的亲笔签名信让她有点飘飘然;上得州大学的“第二计划”会受到特别器重;普林斯顿每个教授都必须讲课,而且是小班的课,教授与学生接触密切。 
  无论上哪所学校,都会有很好的前途。 
  派对终于没有开成,因为女儿不愿意。她反而成天在我面前为哈佛以外的学校评功摆好。 
  不能爸爸说哈佛好,就去上哈佛。 
  心情真的很好,她打开久违的电视机,在沙发上,轻松地接听各个大学的学生,甚至“第二计划”名教授亲自挂来的3次电话,催促尽快决定去他们的学校。这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不过,她一心就想上法学院,学法律,当律师的――这已不是爸爸的想法,而是她自己十几年来唯一的坚定理想。 
  ↑ 这个驿站只能住到2003 年(在哈佛的宿舍里) 
  哪个学校可以为下一次出发提供最好的条件? 
  两三个星期后,4月底,到普林斯顿和哈佛走访以后,女儿从哈佛校园里挂来电话,隆重通知我,决定上哈佛!这是她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的决定――不过,也确实是我十几年前满怀希望精心策划的结果。   
  准备再出发   
  考上了几所顶尖的大学,又决定了上哈佛,成功了――我心中成功的标准很低,小时候,只要她组合好一个拼图,搭好一组积木,我就说,你成功了!何况上哈佛。不过,人生的目标不是上大学,也不是上哈佛,这一点她很清楚,人生奋斗的目标是要走到职业场上去打拼。大学毕业5年以后在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上大学、上哈佛既不是最高目标也不是最终目标,甚至不是近期的最终目标。就像她在那篇《哈佛梦》里写的那样:“这所学校将是我今后人生中许多个驿站中的一个。”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她现在也不知道。然而,很清楚,下一个近期阶段性目标是上法学院,当律师。 
  下一个驿站是法学院。 
  大学4年的时间会过得很快,不能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设计,她一直都不是这样的。这么多年来,她总是在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她也不习惯于躺倒休息,彻底放松。但是,她还真准备大放松一下,竟然跑去买了一套全球联网的游戏光碟,在网上激战了几天。 
  这样的日子过得不习惯。毕业典礼过后,她就在大学的地质学院办公室里开始了每周40小时的全职工作,当会计助理。她还嫌不够,每星期还有4个晚上,外加周末一整天在饭馆里端盘子,说波士顿是个高消费的地方,得多攒点钱去消费啊。 
  还嫌不够,她又拉着我到书店――帮她去付账。几本法学院入学申请的指导书:《如何进入顶尖法学院》、《进入法学院――专家谈录取程序》等等,还有3本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习题集。 
  就是高中毕业的这个夏天,她开始研究4年以后上法学院前必须参加的入学考试。三四年的提前量,是不是早了点,不过,当年我不是让她提早六七年参加“高考”SAT吗?想搭“直通车”,就得早作准备。 
  她是准备大学毕业前一年就考LSAT,这样大学一毕业,就可以立即进入法学院。应届大学毕业生直升法学院肯定要难一点,大学第四年要忙着写毕业论文( 她的论文后来写了130页 ),没有时间准备考试,法学院又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他们有较大的优势。她这样算计,这么做,我并不意外,而是很宽慰。如果没有提前几年计划,如果目标不是十分明确,大学毕业以后,多数都要经历工作、读研究生等两三年以上曲折的过渡准备期才能进入法学院。 
  研究了LSAT的题型,做了近10套模拟考题。她告诉我,模拟考试成绩可以稳定到173分,满分180。据统计,只有大约0.7%的人可以达到这个成绩。难怪大三那年夏天,她做完两个半月的暑期全职工作后,一溜烟跑到欧洲去转了一大圈,完全没把备考法学院、准备LSAT考试当回事儿。 
  考试内容有写作、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分析推理等,越到高分部分越难。能达到这个成绩,是依靠从小就开始的大量的高难度阅读、长期养成的逻辑思维的习惯?还是模拟法庭潜移默化的某些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长期养成的快速阅读的功底?也许是以上种种的综合。这个测验可以说明,她会是一个好律师。她和我心中都有数了。 
  她已就绪,准备出发,准备4年以后的再次出发。   
  父与女   
  1999年10月初我的生日前,女儿寄来一张300美元的支票,说,过去几年,委屈您了,快去买一台新的电视机吧。曾经,为了不打扰她学习,我戒了看电视的爱好。我说,不必,我不需要。她说,你敢?你退回来,就是对我的污辱。 
  11月我们又到哈佛,参加学校组织的父母周活动,女儿送我一件“哈佛爸爸”T恤衫,这是她开学后就买的,算是第一件礼物,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哈佛附近满街的商店都在卖的T恤衫。从哈佛迷到哈佛爸爸,经历了十几年,女儿了解我,知道她爸从来不会装,不会说,“上哪个大学都一样,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哈佛和其他美国名校都有这样的传统,哈佛学生的父亲叫哈佛爸爸,母亲叫哈佛妈妈。哈佛校长都是这样称呼大家的。校园内外,满街跑的都是哈佛爸爸、哈佛妈妈,就是没有哈佛姐妹、哈佛兄弟。兄弟姐妹不得沾光,父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允许沾点光。哈佛每年产生1 650对哈佛爸爸、哈佛妈妈,算一下360年的历史,史上已有几十万个哈佛爸爸,虽不稀罕,犹感光荣。 
  一日,我上班,打开电脑,收到“警方”电邮,主题是“拘捕令”,当天刚刚签署的“拘捕令”,内列10名嫌犯,有谋杀、抢劫、强暴,我竟然因为“违章停车逾期未交罚款”也名列其中。藐视法庭罪可不轻,我实在记不起自己有否犯过此案,看到“拘捕令”,一时紧张,马上跑步找警察“自首”。校警莫名其妙,折回办公室细看,才发现邮件的发件人是远在波士顿上学的女儿。对这个恶作剧生气?怎么会!招来美国同事到电脑前,分享我哭笑不得的幸福:女儿把我当朋友,拿我消遣,舒缓压力,这才是亲情,高兴都来不及呢! 
  这又让我想起多年前,有一天半夜,我刚睡下,听到窗外有动静,窗户咔咔作响,接着窗户被人从外面打开。歹徒要入室!吓得我从床上一滚而下,卷一床被子,冲出卧室跑到客厅,抓起电话,趴在地上,急挂911报警。正在警惕观察、聆听动静、惊魂未定之时,但见女儿从前门飘进来,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接着哈哈大笑,笑弯了腰!女儿知道我心脏没问题,可以承受这样强刺激的娱乐。两辆警车呼啸而至,发现“歹徒”竟是户主女儿,正看着被捉弄的老爸,笑得好不开心。我说:“不好意思,是女儿的恶作剧而已。”警官笑笑,离去。 
  上大学的第一年,她在父亲节给我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我希望您在这个父亲节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我真希望能够在家和您一起庆祝这个节日。不过,您很快就要来这儿了,我们会有很多好玩的活动。 
  这一年离家使我认识到,家庭生活多么珍贵。我多么想念您和妈妈。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您确实给我上了许多课,我很感激您给我上的每一堂课。我很感激,甚至在过去这一年里,您在我们每天不断的电话和电子邮件里,仍然充满建议、鼓励和爱。我对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终于能够像成人一样地把一件件事情做成,这种感觉真的是好极了。祝您父亲节快乐! 
  谢谢您给我的一切!对此,我充满无限感激! 
  “牺牲”了童年的快乐,9岁“上大学”的委曲经历不仅得到彻底释怀,还换来她的无限感激。对我来说,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哈佛爸爸没话说   
  她到了哈佛,每天给我挂电话、发电子邮件,不过,不再以“爸爸,你知道吗”开始。从她那里,知道她在哈佛玩得不错:第一个学期就一网子撒开,参加舢板校队,当舵手;在哈佛学生办事处下属的校园小商店当副经理;参加《哈佛深红色》报,当发行部经理;到招生办打工,了解些内幕,挺有意思;到了暑假,既当商店副经理还当哈佛网球队夏令营的会计……哇哦――跑哈佛都干这些去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