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两个因素的乘积构成市场规模,这是第一点。
王湘穗:市场和资金、技术、石油一样也是战略资源,培育市场就等于培育一种战略资源。
王建: 对,这毫无疑义。接着讲乔良的这个问题,你是想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才能扩大市场,不错是有这个道理。还有一个呢?就是高收入人口的增加,它也是能提高市场的购买力的。
中国现在什么情况呢?中国是60%的农村人口,40%的城市人口,实际城市人口还到不了40%,大概37∶63的概念。由于城市人口收入水平高于农村,所以就是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提高,仅仅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了,就会增加市场总的购买力。我们现在最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城市人口的收入是农村人口的3倍。所以,咱们中国最大的收入不平均是在城乡之间,城乡内部都还有不平均的地方,但与国际比较,最严重的收入差距是在城乡之间,这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一样。
在人均1000美元的时候,日本的城市化率是75%,韩国的城市化率超过80%,都比我们目前要高得多。日本在工业化最高峰的时候,也是它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最大的时候,因为差距最大,才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剧流动,所以工业化高峰也是城市化的高峰。但是,在日本最高峰的时候,城乡人口的差距也只有60%,而中国现在是差3倍。所以,中国要扩大国内市场,可以通过增加城市人口的办法来实现,而不见得要大幅度提高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工成本,这样就可以既扩大了国内市场,又不使单位产品中的工资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保住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统计指标体系里,水平的增加,受两个指标影响,一个是平均水平的影响,一个是结构变动的影响,这两个指标同时影响总水平的变化。在快速的城市化时期,水平提高的主要影响,是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单位水平的提高,这样就可以还保持很大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同时使国内市场扩大。
李晓宁:这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
王湘穗:王建认为应该主要在东部发展城市化,但我们现在的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南和西北,或者主要是西南,如果没有西部开发,你那个城市化怎么办?
王建: 你这是错觉,因为中国13亿人口在西部只有3亿,东部和中部人口最多。我跟你讲,中国是什么情况呢?在离海岸线500公里的范围之内,集中了中国70%的人口,我们人口大头在偏东部地区。以京广线为界,京广线以东和沿线集中了中国70%人口和85%的GDP。
王湘穗:你是说,沿京广线切割,至少可解决70%的城市化问题?
王建:对,这些人口如果城市化,那是70%的人口城市化。
李晓宁: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城市化问题,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问题。
王建:中国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还需要至少20年时间,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长期处在较高水平。中国这个市场,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不缺市场,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出口,是为了换取自己不可能再生的资源,我们底下没埋着,我们必须从别的地方拿,我们怎么拿?必须用我们生产的产品交换,要对外贸易,否则国内贸易完全可以解决,天南地北的交换。
乔良: 我一直认为,谈到工业化人口问题,不必要等到中国13亿人全成为工业化人口才认为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或城市化生存的社会,我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小世界,所以,即使在未来50年内,哪怕中国GDP翻好几番,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人口,也只能以城镇人口来计算,这是一。这个问题又牵扯出了第二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在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出现动荡期?亨廷顿认为会在3000美元到7000美元的平均值之间,这时的社会最容易发生政治动荡,后来有人算了一下,即使中国达到人均3000美元,这个数字距离今天也遥遥无期,中国由此得出不会发生政治动荡的结论,我认为这种算法和结论都不对,中国何时达到GDP人均3000美元到7000美元的阶段,不应以全部13亿人口做分母,而应以城镇人口的GDP平均值来计算,不能把农村人口完全算进来,如果完全算进来,就会得出政治动荡期遥遥无期的结论,但实际上只要城镇人口GDP平均值达到3000美元到7000美元,就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政治动荡期,对此,我们必须现在就有准备。
中国的城市化――整合东亚经济的关键(2)
王建: 工业化不是指的工业人口,也不是指的城市人口,工业化的结果是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变了。从日本的工业化历史看,刚一开始,相对于较小的工业规模,劳动力是可以无限供给,当工业规模在膨胀、在起飞、在加速的时候,劳动力就出现了短缺,就开始从农村中吸纳劳动力,但是农业发展又因为缺少劳动力受到影响,这时工业部门提供的现代农用物资,如拖拉机、化肥等就进去了,形成工农业生产部门间生产要素的交换,结果农业也现代化了,也变成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农业也占一条。在美
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工业的生产率要高28%,农业的人均收入比工业还高。美国的家庭农场平均拥有耕地是400英亩,1英亩等于6市亩,即一个家庭有2400亩土地,全是一个家庭来耕作吗?
不是的,一个家庭能种这么多地,主要不是自己搞,是靠它后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的体系非常庞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播种的时候,一个电话,耕地的拖拉机来了,整个农业也是工业化了。
乔良:我明白你说的道理,我的意思恰恰是,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王建:东亚国家都是人多地少,不会形成美国那样的家庭农场规模,但趋势是如此,比如日本,人均耕地比我们还少,家庭农场的规模在10公顷上下,就是100亩地,也比中国目前每个农民家庭平均七八亩地大得多,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最后肯定是要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土地的规模经营。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说明,目前中国人户分离的人口有13亿,是中国人口的1/10。13亿人口,半年以上不在他的户口所在地,就是中国的流动人口。为什么中国会有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因为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沿海收入高于内地收入,所以就引起人口从西向东、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现在很多地方,像苏州就宣布整个是城市人口,苏州宣布不久以后,江苏也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北京只有丰台区搞这个试点,全市还没有搞。以后,只要在我这儿有稳定的工作若干年,我就给你这个地方的户口,你就会稳定在这儿。我以前做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会集中在“九大都市圈”。
目前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劳力,没有带来他们的家庭,如果能让1亿农村劳动力稳定在城市,并带来他们的家庭,就会有大约4亿人口进城,成为新的城市人口,也会使农村人口从目前的9亿减少到5亿,并且使这5亿农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从目前的2亩增加到近4亩,按家庭计算就是1公顷左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沿着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最终还达不到日本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但也不会差距太大。
乔良: 虽然你刚才谈到“九大都市圈”的问题,但实际上,中国现在是在鼓励中小城镇的形成。不过不管是“九大都市圈”还是中小城镇大量涌现,其结果都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需求。而如果中国大陆与台、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一旦形成东亚板块,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我同意王建的分析,东亚板块和欧洲板块,在资源的需求上是重合的,资源需求上重合,与美国不重合。所以说,将来很可能跟欧洲冲突的可能性更大,但即使有这样一种前景,三大板块如果能够最终形成,对世界,对中国仍然不会是坏事情,只是这一前景,目前还只是我们的设想,纸上谈兵。事实上东亚板块的形成,远不如欧洲板块形成的那么容易和快速,也不像北美板块已经基本上成型了。
李晓宁:各有各的长处,它那个地方没有我们市场大。
超越非利益因素,加快东亚“币缘圈”成型(1)
现在日韩和中日之间的关系里面,好多东西都是非利益因素造成的,其实有些问题中间就隔着一层纸,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可能一捅就把它捅破,捅破之后,这个板块就会很快形成。世界大势是三极鼎立。如果不以东亚区域的力量与其他两大板块抗衡,以中国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就很难稳住阵脚。中国是如此,日本、韩国也是如此,因为大家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资源市场。
现在解决中国问题,也包括解决日本的经济问题,都需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去思考解决之道,也就是在区域或者币缘范围内去考虑解决的办法。
小说推荐
- 国际经济的最后决斗:金融战争
- 近代史上各国的金融战争金融战争已成为各国主要的战争模式第一章近代史上各国的金融战争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一个就是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我看见未来的一场令我颤抖的危机正在向我们靠近,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安危颤栗不已。金钱的力量将继续统治并伤害着人民,直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3章
- 魔幻世界的经济问题
- 《魔幻世界的经济问题》作者:穿越闲着“勇者s死了m王,从此跟公主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以前每次看到这种结局我就忍不住想吐槽,哪有怎么好的事啊。PS:勇者回老家结婚到还有可能。第一章炮灰救世主光之女神芙利狂信者秘密神殿狂信者A“猊下,召唤法阵的魔力填充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只需要倪下下令执行了”登拉本“恩,干
- 玄幻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8章
- 学霸的经济世界
- 理科的学霸总是耀眼明星,改变世界的似乎也总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类似的理科天才,高傲的理科天才心目中“文科是什么,没听说过,但是,理科改变了世界,而文科,统治了世界,这里,是一个学霸文理双向发展的故事 作者:十六块八所写的《学霸的经济世界》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都市言情十六块八连载中
- 最新章:184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告诉我们任何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帮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 作者:所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8章
- 魔鬼经济学
- 《魔鬼经济学》作者(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译著:刘祥亚 在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7章
- 魔鬼经济学-古典名著
-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林行止 被行家称为不务正业的奇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利维德,二OO三年以三十五岁的“稚龄”获得“美国经济学协会”两年一度颁发的“克拉克纪念奖(奖章,不设奖金,四十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后,接受《纽约时报杂志》特约记者杜布纳的访问;访问记长达万言(印出来整整十七页,不少涉及“私隐,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
- 《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作者:郎咸平郎咸平:2008中国经济走势时间:2008年3月9日下午14:00地点: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东楼礼堂主题:365地产家居网与合肥热线战略投资合作签约仪式暨2008中国经济新年网网主题演讲:郎咸平《2008中国经济走势[主持人]现场的各位,今天我们还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世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15章
- 经济解释
- 经济解释txt下载由网友上传,作者为:张五常版本说明:本电子文档系根据《苹果日报》2000年11月01日至2002年10月23日连载的《经济解释》整理而成。除补充了目前网上流行版本普遍缺失的四个表格外,还收齐了作者在正式发行版本中增添的六篇评论。请注意,本电子文档并未全面更正在繁体转简体过程中产生的
- 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97章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初版于1998年,于2007年三版,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作者茅于轼教授曾说“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此“信条”支持下,茅教授将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对美国市场的考察”写成了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