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季、那个秋天

第10章


耿东亮在自行车上仰着脖子,弄出一幅很舒坦的样子。耿东亮把可乐的易拉罐丢进垃圾桶,肚子里却胀开了,而接下来的一个饱嗝全解决了问题,又凉爽又通气。耿东亮骑了一阵子,迎面又撞上另一块巨大的可乐广告。广告真是无所不在,广告默化了每一个人,都成为人们的一种活法了。 
  耿东亮是在民主南路71号刹住自行车的。耿东亮一点都没有料到自己竟骑到这个地方来。他把一凡的名片从口袋掏出来,又看了一眼,一凡的地址不就是民主南路71号吗?耿东亮似乎从一开始就决定到这个地方来的,似乎又不是。然而,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总要上去坐一坐的。正如在这样的大热天里看见了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总要掏出两块五毛钱解一解渴的。想也不要想,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 
  耿东亮一走进银都大厦的大厅就感受到一阵凉爽。他用指头拉拉T恤衫,让空调的凉意尽其可能地贴到他的皮肤上去。大厅里铺满了酱褐色的方块大理石,它们被打磨得如同镜面。看上去就是一股凉爽。而楼梯上的不锈钢扶手更是让人舒坦了,不要说用手,就是目光摸在上头那股凉意都可以沁人心脾的。耿东亮的心情无缘无故地一阵好,这个地方实在是招人喜爱。他走到电梯的面前,摁下键,把电梯从高处调下来。耿东亮一跨进电梯就摁到第17层了。电梯的启动很快,耿东亮感受到一阵轻微的眩晕。而又一次眩晕之后电梯已经抵达17层了。耿东亮在烟灰色地毯上走了几步,来到1708号门前,犹豫了片刻,敲门。 
  说“请进”的却不是一凡,而另一个声音极漂亮的男人。只有练过声乐的人才能有那种集中和结实的气息。耿东亮推门进去,一个身穿藏青色西服的男人正坐在大班桌的后头打电话,他穿了西服,八月底穿西服的男人总给人一种雄心勃勃和财大气粗的印象。他用右手请耿东亮坐。他在挂断电话之前对着话机说:“以后再说,我来了一位小师弟。”耿东亮听出来了,他没有说“来了个人”,“来了个客人”,一口就亲切地喊他“小师弟”。他挂了电话就站起身子往冰柜那边跑,他在取出依云矿泉水的时候居然一口将耿东亮的名字报出来了。耿东亮注意到他的发音,柱状的,发音的部分很靠后,有很好的颅腔共鸣。只有受过系统和严格训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发音。 
  “我是李建国。”他微笑着说,“这儿的总经理,你的老校友。” 
  李建国这么说着话就递过了矿泉水,转过身去又送上来一张名片。这张名片的设计款式和一凡的差不多,只是多了一行“总经理”和一连串的阿拉伯数字。 
  耿东亮望着这位师兄的笑脸,心情立即放松了,刚一见面他就有点喜欢这位总经理了。耿东亮一开口就夸他的嗓子,说:“你的嗓子保养得不错。”李建国听到这句话放开喉咙便笑,说:“要说搞艺术,只能靠你们了,你看看,我都成奸商了。” 
  耿东亮陪了李建国一同笑过,说:“一凡呢?他怎么没在?”李建国坐进大班椅里去,说:“我们谈谈不也很好吗?”李建国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夹,打开来,一个人端详了好半天。李建国望着耿东亮,说:“我的意思,我想一凡都跟你说了。”耿东亮叉起十个指头,说:“我们只是和游戏机赌了一回。”李建国又微笑,把文件夹递到了耿东亮的手上。他脸上的表情是建议耿东亮和他一起再赌一把的样子。耿东亮接过来,是一份计划。耿东亮很凝神看了一遍,又动心又不甘心的矛盾模样。李建国在这个过程里头点起了香烟。他在等耿东亮说话,而耿东亮则在等李建国说话。 
  还是李建国先开口了。李建国说:“从公司的未来着眼,我们需要你这样的歌唱家。” 
  耿东亮是第一次被称作“歌唱家”,有些不自在。然而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不自在。李建国总经理的表情是诚恳的、严肃的。他就用这种诚恳和严肃的表情把耿东亮称作了“歌唱家”。“但是歌唱家不是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李建国打起手势说,“他是一种公众形象,他只能由公众来完成。我很赞成这句话,经济搭台,艺术唱戏。我想我说得很明白了。” 
  耿东亮没有开口。他挪出一只手,托住了腮帮。 
  “两三年,甚至更短,我们可以把你送上巅峰。”李建国总经理说,“我们有这个能力。” 
  耿东亮摇摇头,说:“你自己就是从音乐系出来的。你知道这不可能。”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三章(5)   
  李建国抱起了胳膊。无声地笑。他说:“我是生意人。我不能把你培养成卡莱拉斯、多明戈。不能。可是我可以使耿东亮成为耿东亮。通俗地说,让你成功,庸俗地说,让你成名,让你发财。” 
  “……可是我还有两年的学业。” 
  “我知道。两年师范大学的学业。” 
  耿东亮拿起一次性纸杯,倒出矿泉水。他听得出“师范大学”这四个字的后续意义。耿东亮说:“就两年了。” 
  李建国总经理不说话了。他走到百叶窗前,转过缝缝,叹了一口气,说:“是啊,挺可惜。”耿东亮听不出是放弃学业“可惜”还是不能合作“可惜”。耿东亮搓起了巴掌。夏天的手掌不知道怎么弄的,搓几下就能搓出黑色灰垢来了。像一条细长的黑线。耿东亮希望两方面都能兼顾,退学他是不愿意的,然而,能在这里打一份工也是好的,一方面挣点钱,一方面也为两年之后留一条后路。然而,脚踩两只船总是不够厚道。耿东亮便结巴了,算盘太如意了话就不容易说得出口。耿东亮低了头,说话的口气显示出斟字酌句,耿东亮说:“的确很可惜……如果我现在读四年级,我是说,机会总是难得的,如果我在读书期间……公司里头,比方说,干点活,我是说……”耿东亮低了头一个劲地打手势。他只想靠手势表达脚踩两只船的基本心态。 
  “可以。”李建国总经理说。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不快,相反,他的表情善解人意。李总说:“我非常地欢迎你。” 
  李建国的爽快是出乎耿东亮的意料的。他抬起头,李总正用手势“请”他喝水。耿东亮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李建国说:“总公司在西藏路有个夜总会,我可以介绍你去打点零工。” 
  耿东亮脸都红了。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然而他还想说,他是搞“严肃艺术”的,他不可能到歌舞厅去唱通俗情歌。他越是这么想,越是不好意思开口了。他的脸上是欲说又止的样子。 
  李总说:“我知道你不肯唱通俗,我给他们打个招呼,你就唱美声。”耿东亮站起身,他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大师兄了。然而李总没有让他说话,却走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说:“谁让我是你师兄呢。”耿东亮说:“我回校帮你问问,要是有合适的人,我给你推荐。”李总却拉下脸来了,很认真地说:“你们系上的那一茬儿,除了你,我谁都不要。”李建国总经理这么说着话似乎想起什么了,他走到大班桌前,拉开抽屉,取了一只BP机,送到了耿东亮的手上。耿东亮推开,说:“我怎么能要你的东西。”李建国总经理说:“拿上,好联系。”耿东亮的脸又红了,大声说:“我不能要,我绝对不能要。”李建国又笑了,说:“我是个生意人,怎么会白送你东西?我从你工钱里扣。一首歌五十元,你欠我十个晚上。我还赚了你十七块。” 
  耿东亮接过BP机,心情一阵又一阵好起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就是做了生意也还是不一样的。     
  PART 2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四章(1)   
  作为允况集团下属的夜总会,紫唇夜总会坐落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保持了这个城市最一流的声光设施与最持久的上座率。夜总会里头永远是烟雾弥漫的,这股弥漫的烟雾使变幻的灯光有了质感,有了飘浮感与纤尘的颗粒状,色彩有了着落、吸附,浅蓝、橙黄色、粉红都不再是抽象的色与光,成了一种“物质”,笼罩在半空,游移在人与人之间的空隙之中。人们拥挤在夜总会,各人说各人的话。而这些声音汇总起来之后,“说话”反而失去了语言的意味了,嗡嗡的只是声音。而舞池里光怪陆离,美人的小腿宛如海底的藻类,密密匝匝又齐整又参差,随节奏摇曳,随光线变更颜色,成为温柔富贵乡里最经典的动态。空气中洋溢着贵重烟丝的气味、香水的气味、脂粉的气味、头发的气味、腋汗的气味,甚至拥抱与吻的气味。乐池里头乐手们的动作都夸张了,小号手的双腿是弯着的,身子是后仰着的,而爵士鼓的鼓槌决定了整个夜总会的节奏,这种节奏带有本能的意味,每敲一记都仿佛碰到了鼓手的疼处,有一种痛感的鲜活。只是鼓手的头发像液体,涌来涌去透示出波浪的某种努力,永远想爬上岸来,永远也爬不上去。 
  耿东亮从来都没有泡过夜总会,这种喧嚣与斑斓和他的生活离得很远,差不多完全在他生活的背面。这种活法被称作“夜生活”,是他的学生生活里的空白地带。中学时代母亲看得紧,母亲从不让他到“那种地方”。而进了大学炳璋看得就更紧了。母亲是步步紧逼的。可是炳璋不。炳璋的耳朵真是锐利极了,你要是少睡一夜的觉,他的耳朵立即就能从你的发音气息上辨别出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