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大师大结局

第9章


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    
      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吴宓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共产党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书生本色―吴宓难逃劫难
    吴宓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讲授古文,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差点惹下大祸;“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难逃劫难,被游街揪斗    
      大跃进后,中国大陆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吴宓执教于中文系,虽是国家二级教授,基本的生活,平常所需的副食品、肉食、日用品都会专供专用,本人的遭劫似乎不大。然而,知识分子的迂倔可爱,不善转圜变通又令他差点引火烧身。    
      当时,西师的学生在最困难时,每天仅供两餐,限额为每餐二两。学生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发育期,怎能受用?不少人面黄肌瘦,得了水肿,更有甚者,有人饿毙校园内。吴宓见此,心里难过至极。他居然上书校党委,要求增加学生的口粮,并主动提出削减自己的供应。这份请求在当时情况下,自然起不了什么作用,人人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哪会有其他措施。一天,他走上讲台。学生没吃早点,拖了大半个上午,早已饥肠辘辘。听着台上吴教授口若悬河,台下的学生们似连锁反应一样,肚子咕咕叫响起来。吴宓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便忍不住摇头晃脑道:“三两尚且不足,况二两乎?”学生们一听,忍俊不禁,哄然大笑开来。    
      这本是吴宓讲授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信手拈来,并无什么恶意。不料,第二天,便有人揭发吴宓:“三两尚且不足,况二两乎”,恶毒攻击党和人民政府,与帝国主义、美蒋特务遥相呼应,妄图诋毁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十足的反动透顶。吴宓被迫检讨。    
      一些人还是不放过他,认为吴宓思想一贯反动,现在胆大包天,利用神圣的课堂向党和人民猖狂进攻,是一个十足的漏网右派。最后,上面发了话,吴宓是省政协委员、国内外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认识检讨了错误就行。生活待遇不变,内部控制使用。于是,“漏网右派”的帽子与他擦肩而过。但他被勒令停课反省。那段时间,吴宓不再被安排上课,每天除了看看报,看看书,几乎无所事事。    
      痛失精神的家园,生活待遇即使不变,这对于一个优秀的文化大师而言,剩下的仅是生命的枯寂。    
      1961年夏,心情落寞而又特别念旧伤感的吴宓在“停课反省”后,决定利用暑假,南下广州,拜会其少年挚友,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    
      这是上个世纪学术史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大师间生离死别的话题。两个孤寂的老人,在历尽生命的沧桑与劫难之后,带着一份心灵的破碎,带着一份精神世界的固执与情感失落,行将进行一次暮年的会面。他们都敏锐地发现,彼此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而挚爱并固守推崇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封建糟粕”,他们的个体生命在五年后将进入最后一轮大劫难。作为20世纪中国大陆乃至整个汉学界顶尖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与吴宓有着太多的相似,不然,两人何以会成为生死至交。同吴宓一样,陈寅恪出身于名门望族,学人世家。其祖父原为曾国藩僚属,后官至湖南巡抚,“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秘密赐死。其父陈三立被称为晚清四公子,著名的诗人。兄长陈衡恪诗书画三绝,自成一派,不幸英年早逝。    
      陈寅恪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身上绝无纨 习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