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荒唐事

第71章



  野人山并不只是一座山,而是指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崇山峻岭,这里至今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在大森林的边缘,只有为数极少的克钦族等少数民族山寨,他们几乎与世隔绝,过着近乎原始的狩猎生活。这是战前英国探险家在缅北森林中拍摄的部分照片和电影资料。应该说,中国的几万大军如果进入野人山,他们将不可能获得给养,也不可能有人为他们带路,饥饿、疾病和极度的恐慌将把他们送上绝路。
  但是慌不择路的远征军根本不清楚这些情况,5月底,他们抛弃了所有的辎重,向野人山退却。在途中,发生了两件大事。200师师长戴安澜受伤以后,一直躺在担架上随部队行军。由于缺医少药,戴安澜在撤往野人山途中与世长辞。
  (中国远征军老兵岑嵩:当时只有把他火化,火化以后在参谋长领导下开追悼会,大会上就要我们为师长报仇,当时所有官兵心情激奋得很,都一定要拥护他(参谋长),说是我们一定要向日本讨还血债,大家多数都是痛哭流涕,举手说一定要讨还血债。)
  (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康明:戴将军牺牲的噩耗传入,全国人民都非常悲愤,他的遗体回家的时候,从滇西边境到昆明沿线的群众都自发地迎送,后来在广西全州第五军留守处,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送了挽诗、挽联,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送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蒋价石评价称戴安澜为中国军人之楷模。)
  戴安澜是安徽人,远征军中另外一位声名鹊起的将军孙立人也是安徽人。按照杜聿明的计划,新38师也必须撤往野人山,但刚刚走进大森林的孙立人却马上退了出来,在征得史迪威的同意后,他率部队向印度撤退。这支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印缅边境。边境上,一支英国军队拦住了去路。
  (中国远征军老兵刘瑞麟:那边那一批军队就是我们救出去的军队,英国的守军就是仁安羌我们救出去的军队,他们在边防上守着,他们先撤退了嘛,先走了,我们军队到了以后,它怎么样呢,他(英军某将军)说按照国际公法,你们要把军帽拿下来,要把武器放下来,才能过去,然后孙立人将军怎么能够吃这一套呢,他怎么可以,他说你恩将仇报,你们过去在缅甸,在仁安羌你们被包围,我们救了你们,今天你们这样来对待我们,那怎么行,他说不行我就要打进去,孙立人对他也不客气,就说我们部队马上做好战斗准备,说你不听我们就要打进去,后来他们的司令官,从这边退过去的亚历山大他知道了,马上派他(那个英国将军)到边境来,说你不要胡闹,跟他那个将军讲,这是新38师,过去在缅甸和我们一起作战的,你要好好地接待他们,所以才派汽车来接我们进去,他汽车来了,说要我们坐车,孙立人下命令不准坐车,要我们行军,后来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地麻布(印度地名)他才给我们训话,给我们讲,他说英国人很狡猾,他叫我们缴械,我们就没有缴给他,后来讲不通了他来接我们,但是我们还是不要,你把这个车子到后面去接我们的伤病员,我们这个部队,我们能从缅甸走到你印度来,我们就可以走到我们盟军驻地,盟军的基地,所以他就不听这一套,他就有准备,怕你英国人你一坐上车,他把你拉到集中营,那么你就完了嘛。)
  (学者陈祖梁:关于孙立人将军率领新38师去印度的这个故事,是后来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插曲,刘瑞麟讲述的这个故事呢,似乎是太传奇了一点,但是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与新38师不同的是,杜聿明率领的几万大军进入野人山后,很快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向导,在茫茫的大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久以后,他们吃光了带来的粮食,部队马上又陷入了饥饿之中。另外,热带丛林里各种想想不到的、可怕的事情也接踵而至。刘瑞麟所在的部队当年也曾经从缅北丛林中穿过,他们又过类似的经历。
  (中国远征军老兵刘瑞麟:蚂蟥啦、蚂蚁啦、蚊虫啦,树上什么到处都是,反正你经过这个地方,它会掉下来,到你衣服里面,有很多人被它咬过以后,(患上)破伤风啦,还有什么回归热啦,人假说倒下去以后,你几个钟头再回来(看)的话,(那人)就变成一片白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蚂蚁、蚂蟥很历害,那个蚂蚁打发掉不简单啊,我们都给它咬过了,咬过以后就起一个大包,你给它咬得多的话,就会中毒,您见过吗,怎么没有见到过,我们的士兵倒下去就这样啊,回来找不到了,找到了,什么都看不清楚了,蚂蚁啦、蚂蟥啦爬了一身,什么都看不见了,你再过一段时候就变成一堆骨头了。)
  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了,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这没完没了的折磨,在绝望中相互射杀。
  (学者戈叔亚:这个时候有一架美军的巡逻机就发现森林里头这些绝望的中国部队,于是派了很多运输机投下大量的物资、药品啊、食品啊、服装啊,甚至还有一些刮胡刀、梳子这些,然后还空投了几个勇敢的联络官,这些联络官就带着这些中国部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
  后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这支部队进入印度与先前到达的新38师一起被整编为“中国驻印度远征军”,简称“驻印军”。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资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总兵力有十万人,伤亡是六万一千多人,其中有五万人死在了野人山。
  打败在缅甸的中、美、英联军后,日军56师团用缴获的中国汽车运载着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沿滇缅公路快速向中国境内挺进。而刚从腊戌溃败下来的中国军队则如同惊弓之鸟,慌作一团,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结果日军长驱直入,5月2日,日军三千多人从畹町进入中国境内,两天之后,居然推进两百多公里,一直打到怒江边的惠通桥西岸。
  当时,惠通桥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桥,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如果日军突破这座桥,就可直逼昆明,动摇整个大后方的局势。可怕的是,由于战局混乱,国民政府居然不知道日军已悄然到达怒江边,惠通桥一带并无重兵把受。于是,一场关系到全中国抗战命运的戏剧性的一幕,突然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大桥边,上演了。
  50年后,一部名叫《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一幕。
  1942年5月4日这一天,大批的难民从惠通桥以西源源不断地向大桥涌来。为了以防万一,守桥部队事先在大桥上安放了炸药,并且派宪兵在大桥上维持秩序。当时,大批的难民急于过桥,桥上的人和车都很多。
  为了夺取惠通桥,日军先头部队化妆成难民,已经赶到了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对于日军的到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查觉。
  这时,从桥东来了一辆大卡车,它要逆行过桥。守桥宪兵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车主彭松云据说很有来头,他不服从宪兵的指挥,而且出言不逊,因此被宪兵当众抽了两耳光。这样,车主只好将汽车调头,不料由于操作过猛,车头与另一车相撞,至使大桥阻塞。鉴于这种情况,宪兵命令马上将卡车推下江去,但是彭松云又不同意,还大哭大闹。宪兵一时着急,以“防碍执行军务罪”,把车主拉到河边,一通乱枪把他打死了。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一通乱枪就改写了历史。
  当时,身着便衣的日军已经来到了桥头,他们突然听到一阵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于是,日军从衣服里抽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他们马上还击,但日军火力太猛,大桥眼看守不住了,慌乱中有人想起“炸桥”,于是马上点燃了导火索。日本人一看情况不妙,就不顾一切地往桥这头冲来。但是这一回,日本人晚了一步。
  后来,日军用皮筏子将一千多人渡过怒江,幸好中国军队第36师及时赶到江边,他们一阵猛打,将刚刚上岸的日军又赶进怒江,这才稳住了局势。后来其他的中国军队又陆续赶来,在怒江东岸严密布防,日军才打消渡江的企图。从此,日军再没有越过怒江一步,中日两国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直到两年后中国军队开始大反攻。
  怒江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很多传说,最绘声绘色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云南施甸县居民朱元禄:日本人在后面追着难民车,难民到了这里桥被炸断,日本人总认为这是一条小河,就想把那些商车、甚至坦克统统开到江里填了过江,结果徒劳无益,没有成功。)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传说不太可能。因为当时正值雨季,江水暴涨,怒江流速太快,汽车和坦克放下去根本就站不住,更不用说在怒江里填出一条道路来。可能当时日本人为了抢时间赶到惠通桥,他们把路上很多中国人的汽车撞到了怒江里,好为他们清除障碍。这个传说可能就是由此而来的。不过,绝大部份学者认为,炸毁惠通桥可能改写了中国抗战的历史。
  (学者陈祖梁:假如说当时惠通桥不炸,日军乘着它破竹之势,加上中国远征军一败涂地,已经兵败如山倒的那种形势呢,那么它可能很快就占领了保山和昆明,保山和昆明一占就直接威胁到重庆,中国决战的时机就丧失了,搞不好中国就真正灭亡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