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医药养生精华录②

第50章


有个朋友得了疟疾,发作之时忽冷忽热,头痛、口渴、全身无力,非常难受。杜甫去探望他,看到这种情形,就对他说:“我的诗能治好您的病。”这个朋友有点不信,但求医心切,还是问了一声“怎么个治法?”杜甫说:“您诵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一边读一边想想诗意诗境。”朋友信言行事。过了几天杜甫又去看望,问效果如何,朋友摇头叹气说:“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呀!”杜甫想了想,说:“看来‘诗药’下得还不够重。这样吧,换这个试试,‘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朋友听到这两句颇有点儿恐怖的诗,不禁吃了一惊,说:“好像有点效果啦!”这样读了几天之后,他的疟疾居然就好了。打这之后,杜甫能“以诗治病”的名声就传开了。
  那么,吟诗咏词能起到哪些治病的作用呢?医学专家认为,从生理方面来说,吟诗词要求身体舒展,站立姿势,腹部呼吸,准确发音,如此反复进行着,便能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从心理学方面来说,通过吟诗咏词的活动,可以放松情绪,抛弃俗念,集中注意力,进入诗词的美妙境界,从而获得陶醉,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促进血液的循环、神经细胞的兴奋和脏器的代谢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可见,吟诗咏词不仅能使人开襟散怀、荡气回肠、情绪振奋、心旷神怡,还可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达到相对平衡,将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好好珍惜这一味天然之药吧!
  (编辑:舒晓奋)
  ⑺还有什么比看破一切更逍遥呢
  相传,佛尊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人生几何?”有的弟子说:“几年。”有的弟子说:“几十年。”释迦牟尼摇摇头,说:“都不对,人生只在呼吸之间。”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努力把握每一时刻,才算把握了人生。要延年益寿,必须研究气息。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北京·止敬
  人要活着,就得呼吸。呼吸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历来养生之道尤其重视呼吸器官的运动与操练。
  呼吸是一门学问。对呼吸进行科学训练,使呼吸运动趋于完善,能增强胸肌、胃肌、腹肌,还能抑制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沮丧。比如忙于赶路,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痛彻心肺,这时如用舌尖抵着上齿龈,深吸一口气,就可缓解疼痛。遇上险情,倒抽一口凉气,使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
  北京的经络专家祝总骧提出锻炼经络的方法之一,就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坚持每天早晚各做几分钟。“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对呼吸是一种新的锻炼。所谓“意守丹田”,就是要求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当您吸入新鲜空气时,要先深吸一口,使空气充满肺的中下部,由于肺的扩张使腹部像球似的鼓起来。呼的时候,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最大限度地排出去,慢慢地收缩腹部,使腹、胸部自然而然地瘪下去。稍作停顿,再次进行,每分钟作四五次为宜。腹式呼吸的目的就是激发小腹部的九条经络,使人体的各个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有助于大脑的调整和安眠。
  呼吸的基本形式,有胸式和腹式两种。专家考察认为,人类从学走步时起,就形成了以胸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而所有的动物都终生以腹式呼吸度其天年,相比之下,胸式呼吸极大地限制了肺活量。
  相传,佛尊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人生几何?”有的弟子说:“几年。”有的弟子说:“几十年。”释迦牟尼摇摇头,说:“都不对,人生只在呼吸之间。”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努力把握每一时刻,才算把握了人生。要延年益寿,必须研究气息。
  有规律的呼吸,可以确保细胞获得稳定氧气供应。氧作为占空气1/5的元素,人一方面需要它,一方面又无法在体内贮存它,因此就要不停地反复呼吸。在用肺进行呼吸运动的时候,大多数人只用了全肺容量的1/3到1/2。肺部未被充分利用,其潜力是明显的。
  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其交换场所在肺泡。每个肺泡直径只有250微米,相当于一粒米的l/10大小,人肺共有3~4亿肺泡,其表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相当于一套三室两厅住房的面积。人静躺于床,1分钟吸入9升空气,坐办公室吸入18升,散步为27.4升,跑步时则需60升空气。长期坐办公室的,基本上都是呼吸局促──也就是呼吸得快而浅,呼吸只限于胸腔上部,而那里正是肺部气容量最少的部位。这样的呼吸不仅抑制了氧气的摄入,而且还会使肺加速萎缩并失去弹性,这是在人体衰老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早期高血压患者,每天早起和睡前,连续不断地做腹式深呼吸运动3~5分钟,对稳定与控制高血压有一定效果。应按照“意守丹田,腹式呼吸”的方法,坚持每天早晚各做几分钟。
  调整呼吸可以治失眠。身体仰卧,四肢平放于床,身心放松,做连续匀速深呼吸,感到小腹下落时,要求不发出声音。如此循环往复,一般做到30次左右,会感到吸气时,全身有点热乎乎的;呼气时,则感到手脚血脉微动、微热、微麻,飘飘然欲睡。然后继续匀速深呼吸由深渐浅,直至恢复到睡觉时的自然呼吸状态,便能进入浅睡。
  坚持缩唇呼吸对肺气肿病人很有益处。采用缩唇呼吸后呼吸频率减少,但潮气量明显增加。同时医务人员发现缩唇呼吸可以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能很有效地改善肺内气体交换,减轻呼吸肌负担,使呼吸功能增强。所谓缩唇呼吸,即呼吸时先用鼻吸气,呼气时则将口唇缩成圆筒状,缓慢呼气。开始时每次10~15分钟,以后酌情延长时间,调整呼吸频率,以不觉疲劳为度。
  作为深呼吸的补充,还有一种使心境平和的静呼吸。即用右手大拇指紧紧按住右鼻孔,缓缓地用左鼻孔深深吸气,闭起眼睛,想像所吸入的空气带有淡蓝、米黄或淡绿等令人感到安静、舒适的颜色。当这类想象色充满全身时,会感到浑身松弛,积蓄了力量,身体各部位特别和谐。
  人的呼吸功能在35岁左右开始下降,因此人应从35~40岁开始进行养生锻炼。
  (编辑:舒晓奋)
  善待“生死”
  广州·沈尔安
  生、老、病、死是逃脱不了的自然规律,即使目前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使人永生不死。一些人年龄越大,担心死亡的情绪也愈加强烈。几乎每个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想到“死”的问题,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死亡的心理。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过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也不过如此,有始必有终。生命来自大自然,经过一段时间又回归大自然,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还存在,后代在延续,同类也在发展。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死亡就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生的本身就包含着死的意义。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幽默风趣地谈论过生死问题。他说:“在死神面前,一律平等,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这个世界上,哪一刻不在生,不在死啊!这叫生死不已,新陈代谢。”“不少人就是想不开这个道理,人无百年寿,常存千年忧。一天到晚想那些办不到的事情,连办得到的事情也耽误了。秦皇、汉武都想长生不老,到头来,落得个‘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还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啊,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这些饱含哲理的话,很值得深思玩味。
  我们认为,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首先应该消除迷信,树立豁达健康的生死观,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死亡,才能心情舒畅地度过美好的一生。同时应该认识到,生命既然有限,就要倍加珍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人生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尽可能地多作奉献,使有限的生命充实完善。这样,在死亡到来之际,自己也就会无怨无悔。此外,应该在整个生命期间注重卫生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消除疾病折磨,力求最后能在医生的协助下,无痛苦地进入死亡过程,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之路。
  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常常喜欢留在家里,在熟悉的环境中由所爱的人陪伴着,而不喜欢住在医院里。有时候正因为这样,病人会较早逝去,但这并不一定不好。我们必须体察他们的感情和需要。
  当一个濒死的人知道要维持他活下去的代价会使他的家人欠债、孩子饥饿,他会更痛苦而要求死亡,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安乐死”立法的根本原因。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希望维持一个濒死的人活得愈久愈好、不管花费多少代价的做法,反会增加他和他家人的痛苦和压力。很多情形下最仁慈的方法,不是去寻找更好的医药,而是亲近并支持濒死的人,让他知道您很高兴与他一起分享一些快乐,分担一些痛苦,而且接受他的死亡。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爱和接纳比药物显得更重要。
  一个濒死的人如果问到事实的真相,您要告诉他,并给他一点希望,并做到支持、体贴和谅解。您可以哭泣,但要让他知道即使您爱他,您还是能坚强地让他离开您,因为您爱他,这样他会接受离开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