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传

第40章


“我只能代表法国人回答,”戴高乐说,“我们相信俄国人知道美国人 是不会容许他们征服欧洲的。我们还相信,如果俄国人向前推进,你们也不 
会马上就使用核武器,因为这将意味着一种不留余地的努力,把对方所有的 人都消灭干净。假如俄国人和美国人都使用战术核武器,欧洲就要毁灭。西 
欧和联合王国将被苏联的战术核武器所摧毁,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 匈牙利将毁于美国的战术核武器。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却不受损害。”
在第二天的会谈中,他们谈到了中国。
“我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不抱任何幻想,”戴高乐说,“但是我认为,我 们不应该让他们怒气冲冲地与世隔绝。西方应该力图了解中国,同它接触, 对它产生影响。”
“考虑到将来,”尼克松点头表示同意说,“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 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不出十 
年,只要中国有了巨大的核进展,我们就毫无选择的余地了。极为重要的是, 我们和他们的来往必须比目前增多。”
戴高乐同意说,“你现在承认中国,总比将来中国强大后被迫这样做来 得好。”
在法国的最后一天会谈中,美法讨论了越南问题。美国曾经不顾戴高乐 的警告,也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便深深陷入了越南。因此,会谈一开始尼克 
松就问道,“总统先生,关于越南问题你看该怎么办?”
他沉吟了好长时间才开口。“总统先生,你希望我干什么呢?”他问道。
“是否要我告诉你,如果我处在你的地位该怎么办?可是我并不处在你的地 位!”
戴高乐认为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是进行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谈判,而 直接和越南对话是取得进展的最好办法,尼克松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这 
个信息不久就传给了越南领导人,此后便开始了美越双方在巴黎的长期断断 续续的秘密会谈。然而,美国与中国之间的长期会谈却没有任何结果。
从 1955 年起,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官先后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过 134 次会 谈,但却没有真正交换过意见。双方交换的是口号,而不是真正的谈判方案。 
在最初几个月,充满着各种矛盾的倾向。尼克松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含糊 提到新政府愿意与中国对话:“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 
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 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 
立状态中。”“愤怒的孤立”这一词组使人回忆起他 1967 年在《外交季刊》 上发表的文章。但是没有得到反应。中国人没有被一个简单的和解暗示所打
动。 在就职典礼之后的第二天,新华通讯社指责尼克松是“垄断资产阶级集
团”选定的新“代理人”,以实现“美帝国主义继续在全世界进行侵略扩张 的狼子野心。”据新华社说,尼克松的低调演说和就职时在华盛顿发生的反 
对他的示威,表明美帝国主义“已深深陷入危机之中”,面临着“垂死挣扎”。
《人民日报》1 月 27 日发表文章说,美帝国主义已经“到了末日”。文章嘲 笑道:“走投无路的尼克松竟说到了未来,??快要进坟墓的人用幻想中的
天堂来安慰自己,这反映了一种接近死亡的阶级的自我陶醉和绝望挣扎。” 在最初的日子里,尼克松确是有些自相矛盾。在就职五天之后,尼克松 
给基辛格和罗杰斯一封信,对美国驻欧洲一个国家的大使未能阻止那个国家 承认北京表示不满。他说,这个大使是个“灾星”;要求他们马上“撤掉他”。 在尼克松 
1 月 27 日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是不是打算同中国 改善关系。他在大量叙述了中国的敌对行动之后说:“在即将举行的华沙会 
谈中,中国将有机会来证明它是否已改变了态度。可是,在他们方面未作某
些改变之前,我认为我们的政策不会很快有任何改变。” 这同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苏联、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不扩散核条约 
时所用的更加和解的语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在这次记者招待会前三天,
由于发生了一个外交事件,2 月 6 日,中国提出了抗议。2 月 18 日,中国取 消了预定 2 月 20 
日举行的华沙会谈。为了不被中国占上风,尼克松在他 3 月 4 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中美重新接近的前景进一步浇了冷水。他说:
“展望一下前面的道路,我们可能想同中国取得较好的谅解。但是,我们是 非常现实的。鉴于中国中断了计划中的范围非常有限的华沙会谈,我不认为 
我们应该对在当前情况下在这方面取得任何突破抱乐观。”
2 月 1 日,尼克松为了一则报道——该报道谈到某个东欧人士对中美可 能进行接触感到关切——给基辛格写了个备忘录,说:
在你 1 月 31 日的报告中,我注意到来自(东欧)人士的引人感奋的评论。 我认为,我们应该对下述一种态度给予一切鼓励,即本政府正在“试探重新 
与中国人接触(原文如此)的可能性。当然,这种试探应该私下进行,而且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这种事情搞到公开出版物上面去。可是,在同你的朋 
友接触中,务必特别设法使这一点为该??人士所知。我将继续来传播这一 想法。”
备忘录的确没有要求基辛格对中国人做任何事情,它只是嘱咐基辛格可 以制造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正在试探对中国的靠拢行动。而且,基辛格不 
是要向中国的朋友,而是要向东欧人传播这种想法。这样作的目的是要使苏 联人感到不安,而且几乎肯定——按照尼克松的设想——会激发他们帮助美 
国结束越南战争。
基辛格利用尼克松的备忘录进行一次政策审查。2 月 5 日,基辛格召开 了一次各机构间的联席会议研究对华政策,要求有关部门和机构研究下述问 题:
一、美国同中国和台湾关系的现状; 二、中国共产主义对亚洲的威胁和意图的性质; 三、美国和其他有关大国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 
四、改变美国对华态度的方案及其代价和风险。 尼克松从欧洲回国后,在宣布美国的“卫兵”反弹道导弹计划时,尼克
松概述了与约翰逊政府 1967 年的“哨兵”反弹道导弹计划的主要理论相同的 反华意图。两届政府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即看来取得某种保护以防较小的核 
国家的意外袭击或蓄意进攻是明智的,而不要企图建立一个防御苏联的庞大 民防体系,因为这将会引起武器控制问题和预算问题。尼克松的声明说:“中 
国对我国人民的威胁以及一次意外进攻的危险是不能忽视的。批准这一计 划,就会使得在 70 年代发生中国的核进攻时,或者来自任何其他方面的意外 
进攻时,把美国遭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中国人看来问题更严重的
是,尼克松进而暗示,在遏制中国方面,苏联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他说:
“我可以想象,苏联像我们一样,不愿意使他们的国家暴露在潜在的中国共 产党的威胁之下。因此,我认为,哪一国也不会赞同放弃这整个计划,特别 
是在中国人的威胁存在期间。”对此荒谬的理论新华通讯社于 3 月 16 日谴责 这一反弹道导弹决定是美国“同苏修勾结,共同保持对世界人民、特别是中 
国人民的核威胁、核讹诈”。
这样,一直到 1969 年 3 月,中美关系看来实质上冻结在同 20 年来一样 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敌视状态中。新政府有一个走向中国的意念,但还不 
是一个战略。当这种想法遇到机会的时候,政策就形成了。这个机会发生在 苏联和中国军队在珍宝岛的武装冲突。
尼克松打算访问更多的东欧国家,在苏联所控制的范围内打进一个楔 子,并通过罗马尼亚来打开通向中美和解的道路。
还在 1967 年,尼克松就曾访问罗马尼亚,那时他还不是总统。 罗马尼亚领导非常尊重地对待他,而其他东欧国家对他的待遇则恰好相
反。尼克松是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种国家的。但是他的主要理由是要刺激一 下苏联人,当时,他对基辛格说:“等到我们完成这一旅行的时候,他们就 
将会因为担心我们玩中国牌而发狂了。”
6 月 21 日,根据尼克松的指示,基辛格召见了罗马尼亚大使科内尔·博 格丹,向他指出,总统正考虑在 7 月下半月作一次环球旅行。如果总统在 8 月 
2 日和 3 日在布加勒斯特停留的话,是否方便?在 48 小时之内,即 6 月
23 日,基辛格得到正式答复:罗马尼亚政府欢迎这个访问——尽管这不得不 推迟早已定期的罗马尼亚党代会,这次党代会己邀请苏联领导参加。没有任 
何比这更能证明罗马尼亚对于单独向华盛顿开放和对于总统访问的重视了。
6 月 28 日作了这个戏剧性的宣布。一位美国总统将第一次访问东欧一个 共产党国家。基辛格受尼克松的委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温和地说,这不是
“一个反苏姿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