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69章


10 月 4 日,翁同龢回京复命,并向慈禧、光 
绪表示:“喀事恐不足恃,以后由北洋奏办,臣不与闻。”①就在这一天,奕
、奕劻动密函李鸿章,说“刻下战守均不可恃”,令其与喀西尼密议,“妥 筹善策”。10 月 12 日,喀西尼由烟台至津,与李鸿章会谈中日故事。李鸿 
章怂恿俄国出头干涉,喀西尼表示俄国将“暂守局外之例”。是时李鸿章“亲 俄疏英”,因而对前此来访的英使欧格讷较为冷淡。欧格讷说:英国外交部
“以中日战事未便持久,两有损伤,嘱相机解劝。”他询问李鸿章如何办法。 李鸿章告以事已至此,只有一意主战。
与李鸿章“亲俄疏英”相反,帝党和张之洞却主张以 2、3 千万两白银为 诱饵,“密联英德以御倭人”。光绪让奕征询赫德意见,赫德则持否定态 
度,以“不能”答之。光绪遂下谕召张之洞来京陛见,打算与他商讨密联英 德事宜。然而,英德却无意援助中国,致使帝党大失所望。10 月 13 日,欧 
格讷总署会晤奕,提议由各国保护朝鲜,中国赔偿日本兵费,并蛮横要求 即日定议。第二天,总署大臣就欧格讷的建议展开了辩论,并请示了慈禧。 
据翁同龢日记载,慈禧、奕赞成在欧格讷提议的基础上议和,翁同龢、李 鸿藻则痛恨欧格讷“要挟催逼”,并因“天意已定”屈辱求和而“求死不得”,
③  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第 108 页。
④  《翁文恭公月记》,光绪二十年七月十六月。
①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二、六日。
仰天长叹。但是,日本却因图谋在武力夺取辽东半岛之后议和而拒绝了英国 的调停。10 月底 11 月初,由于日寇铁蹄蹂躏辽东半岛,威逼奉天“根本重 
地”,迫使帝党同后党、李鸿章等在“遣使议和”问题上,渐趋一致,因而 以后相继有德璀琳和张荫桓、邵友濂出使日本之举。当时日本政府并无议和 
之意,指责德璀琳不合交战国使者资格,拒绝接待;指责张、邵全权不足, 拒绝谈判;并公然指名要奕或李鸿章充任全权代表。
1895 年 2 月 10 日光绪召见军机大臣翁同龢等,“问诸臣,时事如此, 战和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①11 日,光绪再次召集军机议事, 
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乞和。12 日慈禧召见重臣,论及美国驻华公使田贝 转来东京之信说:“所指自是李某,即著伊去,一切开复,即令来京请训。” 
奕对曰:光绪不让李鸿章来京,“如此恐与早间所奉谕旨不符。”慈禧怒 形于色,冷言道:“我自面商;既请旨,我可作一半主张也。”①13 日,光 
绪谕令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著星速来京请训, 切勿刻迟。”清廷所以选派李鸿章赴日议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倭焰鸱 
张,畿疆危逼,只此权宜一策,但可解纷纾急,亟谋两害从轻”,而李鸿章 身兼将相、厌战主和并为日本所“器重”,全权代表匪异人任。于是赏还翎 
顶、黄马褂,开复革留处分。吴汝纶说:“此时言和,直乞降耳,乃欲以口 舌争胜,岂可得哉。”②“乞降”本来是一项屈辱而又危险的使命,正如赫德 
所说的:李鸿章东渡“签立和约,是沉重而不得人心的任务,不但为全国人 所咒骂,也许还要受政府的公开谴责。”③李鸿章向张荫桓透露:“各使怂恿 
兄去,致被新命,茫无所措,拟进京商办”④。
2 月 17 日威海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日本鉴于“国内的海陆军备”“几 成空虚”和继续推进可能遭致列强干涉,便一面陈兵辽东和山东两半岛,摆 
出准备进攻北京的架势;一面决定重开谈判,经由田贝照会清廷,要求中国 确认朝鲜独立、赔款、割地、重订中日通商条约,另派具有商议这些内容权 
力的使臣,否则日本决不停战。就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来到北京,与惊慌 失措的清廷商讨对日议和方针。他认为“敌欲甚奢,注意尤在割地”。对清 
廷来说,这究竟不是能够轻易咽下去的苦果。2 月 22、23 日李鸿章连日参加 召对,并与奕、奕劻和枢臣会议,商讨的内容不是应否议和,而是割地问 
题。光绪“令坚拒”,李鸿章、翁同龢反对割地,幻想借助英、俄。孙毓汶、 徐用仪主张割地议和。翁同记其事说:2 月 22 日光绪召见李鸿章和枢臣,谈 
及“议约事”。奕传旨,“亦未尝及前事,惟责成妥办而已。”李鸿章声 称:“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翁 
同龢表示:“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孙毓汶、徐用仪认为“不 应割地,便不能开办。”光绪询问海防情况,李鸿章答曰“实无把握,不敢 
粉饰。”召对之后,李鸿章、奕和军机大臣到传心殿议事。李鸿章声称:
“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语甚坚决,而孙、徐则“怵以危语,意在 摄合”。当时“群公默默”,翁同龢坚持定见,说“偿胜于割”。李鸿章主
①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六日。
①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
②  《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卷 1,第 115 页。
③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 83—84 页。
④  李鸿章:《寄上海张使》,《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39 页。
张借助英俄拒绝日本的割地要求。孙、徐“以为办不到”,而瓮却“力赞之”。 李鸿章认为割让土地给日本,“北则碍俄,南则碍英法”,利益攸关, 
英、法、俄等国有可能进行干涉。因而,他一面先后访问美、俄、法、英、 德等国驻华公使,请其“电知本国”;一面电令”中国驻英、俄公使“速赴 
外部密商托”。然而,事与愿违,李鸿章争取外援的活动,结果毫无成效。 他对张荫桓说:“连日为土地事,与各使商论,皆谓非此不能结局。”他哀 
叹:“借助仍难著实,不肯用重力,恐无济。”①他鉴于英、俄“无切实相助 语”,和“中国不割让给日本一块土地,就没有签订和约的可能”,所以转 
而主张割地求和。据翁同龢日记载:2 月 25 日李鸿章面奏,“略及割地”,
奕“亦发其凡”,翁同龢“却未敢雷同,同人亦寂寂也。”光绪深知割地 事体重大,必须禀商慈禧决定。第二天,当光绪将李鸿章、奕的意见报告 
给慈禧之后,不料“李鸿章所奏,恭邸所陈,大拂慈圣之意”。慈禧玩弄权 术,推卸责任,对光绪说:“任汝为之,毋以启予也。”②28 日光绪要奕 
等奏请慈禧“定使臣之权”。慈禧令太监传言:“一切遵上旨可也。”3 月 2 日,光绪迫于事势,给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闻命之余, 
曷胜悚惧。”他上疏预筹赴日议和情形说:日本重在割地,事机紧迫,非此 不能开议。拟就形势方域,斟酌轻重,力与辩争。此外所求,非止一端,并 当相机迎拒。3 
月 3 日光绪发布上谕,肯定了李鸿章的行动方针,令其“权 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统筹全局,即与定议条约,以纾宵旰之忧, 
而慰中外之望”①。同时枢臣奕等公奏慈禧说:日本重在割地,“若驳斥不 允,则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利害 
相悬,无烦数计。”②由此可见,清廷在自身统治与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不 惜出卖民族主权以维护其反动统治。所谓“宗社为重,边徼为轻”,正是这 
种思想的反映。3 月 4 日李鸿章单独请训,发下全权敕书。翌日萧然出都。
3 月 19 日,李鸿章带领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到达马关。第二天便 在马关春帆楼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开始谈判。谈判反映战场 
上的形势。伊藤、陆奥摆出战胜者的骄横姿态,采取军事要挟和外交讹诈的 两手策略,力图从中国攫取最大权益以满足其贪欲。李鸿章鉴于“战绌而后 
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③,因而便委曲哀求, 步步退让。李鸿章深知擅自允许日本的侵略要求,必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因此,他对谈判中涉及的重大问题,无不随时电奏,候旨遵行。
在第一次会议上,李鸿章发表了长篇谈话,从陆奥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他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他赞扬日本“近年来
改革事业的成就”,“称颂伊藤总理的施政得宜,并叹息中国之改革尚 未奏效,是由于自己才略不足”。第二,他断言中日战争,使“中国侥悻得 
以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 可谓得益非常巨大。”第三,他主张“中日同盟”,说什么“中日两国为东 
亚两大帝国,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
①  李鸿章《复张恃郎》,《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55 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