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0章


②  《翁文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日、二月初四日。
①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19,第 49 页。
②  《军机处王大臣庆邸公奏》,《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60—461 页。
③  李鸿章:《复新疆巡抚陶子方》,《李文忠公尺牍》,第 29 册。
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李鸿章的这段议 论,固然不乏外交词令,但是晓以两国唇齿相依之大义,主张两国“应力维 
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却无疑是真知的见、语重心长。然而,骄横的伊藤、、 陆奥听不进任何忠告,一心要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中国贫弱的基础之上,妄 
图称霸亚洲,征服世界。
李鸿章要求在两国议和期间,双方陆海军一律停战。日本提出日军占领 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地方、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军管理以及停战期间 
军费由中国负担等苛刻条件,作为允许停战的前提。李鸿章要求停战,是为 了防止日军进攻京畿:而伊藤如此凌逼,意在迫使中国放弃停战之想,保持 
对清廷的军事压力。李鸿章致电总署,指出日本“要挟过甚,碍难允行”。 光绪获悉后,令奕等与各国公使面商,而各使“均以先索和议条款为要”; 
同时表示停战期内中国可“支补”日本军费,其余条款“万难允许”。3 月
24 日,李鸿章被迫搁置停战之议,而索取媾和条款。伊藤答应以第二天面交。 李鸿章从会场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左颊中弹, 
血流不止,“登时晕绝”。经医生检查,子弹嵌入颊骨,取之难保无虞,决 定留弹合口。一个外国使节被所在国人暗杀,实在是一件极端野蛮和丑恶的 
事。消息传开,日本“举国震惊”,世界舆论也为之哗然。陆奥供认:
我观察内外人心所向,认为如不乘此时机采取善后措施,即有发生不测 之危机,亦难预料。内外形势,已至不许继续交战的时机。若李鸿章以负伤 
为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 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 
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①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天皇降旨表示要严惩凶手,并特派御医前往诊治。伊藤、 
陆奥亲临榻前慰问,并自动宣布除台湾、澎湖地区外立即停战,企图藉此稳 住清廷,避免列强干涉。可悲的是,李鸿章虽然看出自己受伤后日本“上下 
礼谊周至,不过敷衍外面”,但他本人和清廷却都没有利用这次事件压制日 本争取外援的想法和行动,仍然把索取媾和条款放在首位。清廷天真地以为 
日本“似尚有抱歉之意”。李鸿章面伤稍苏,即照会伊藤等,声称明日之会 不能躬亲,拟令李经方代往晤索议和条款。当得到陆奥关于停战的通知后,
“绷带外面仅露一眼”的李鸿章,“露出十分高兴的神情”。一场风波,就 这样化险为夷了。
4 月 1 日,伊藤提出日本的媾和条款,要求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让奉天南部、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银 3 万万两;缔结新的通商 
行船条约;开放北京等 7 处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得在中国设厂从事各种制 造,并得输入机器等等。李鸿章随即电告总署,“请先核明代奏”;同时与 
科士达密商,拟定答复“说帖”,“以赔费太多,让地太广,通商新章与西 国订约不符,委婉开导驳斥,累数千言”②,于 4 月 5 日送交伊藤、陆奥。陆 
奥阅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份说帖“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他 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伊藤与陆奥商定,不同中国讲道理,只要 
中国谈事实,这正是“胜于力而屈于理”的办法。4 月 6 日,伊藤发出照会, 胁迫李鸿章对日方媾和条款作出明确答复,“勿再延缓”。李鸿章电告总署:
①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37—138 页。
②  李鸿章:《复译署》,《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80 页。
日本“嫌(说帖)未说明所欲允之意,注意仍在让地、赔款两条实在着落。 若欲和议速成,赔费恐须过一万万,让地恐不止台澎,但鸿断不敢擅允,惟 
求集思广益,指示遵行。”①
当时清朝统冶层对日方媾和条款,看法不一。光绪“意在速成”,奕、 孙毓汶等断言“战字不能再提”,主张割台保奉。翁同龢“力陈台不可弃”,
“恐从此失天下人心”,与世铎。奕“语不洽”。双方各执一词,光绪难 以作出抉择,便于 4 月 7 日电示李鸿章,说“南北两地,朝廷视为并重,非 
至万不得已,极尽驳论而不能得,何忍轻言割弃。”责令李鸿章“直抒己见”,
“不得退避不言”,并“先将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与之 竭力申说”②。4 月 8 日,慈禧声称:奉天、台澎“两地皆不可弃,即撤使再 
战亦不恤也。”当然,慈禧此举,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她并没有“撤使 再战”的决心。就在这一天,李鸿章遵旨复陈,主张割让奉天安东、宽甸、 
凤凰、岫岩四厅州县及澎湖列岛,赔银一万万两。4 月 9 日李鸿章根据这一 设想,拟定和约修正案,交给日方。第二天,伊藤面交对中国修正案的复文, 
要求赔款 2 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并蛮横地声称:日本条款
“已让至尽头”,中国“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③。他既不准置辩,又肆意 恫吓。李鸿章忍辱负重,哀声乞怜,而伊藤、陆奥却“乘胜贪横,悍然不顾”。 
李鸿章深知日本“实非情理能喻”,急电总署表示:“鸿力竭计穷,恳速请 旨定夺。”4 月 12 日,光绪指示李鸿章再与伊藤“磋磨”,争取减少赔款,
“允其割台之半”,“牛庄营口在所必争”,“倘事至无可再商,应由该大 臣一面电闻,一面即与定约。”①4 月 13 日,李鸿章连复三电,一面进行威 
吓,说日本已派兵赴大连湾,“若议不合,必至决裂”,进攻京畿;一面断 言“割台之半与之,亦必不允”,“实恐难望转圈”,日本“愈逼愈紧,无 
可再商,应否即照伊藤前所改订条款定约,免误大局。”4 月 14 日光绪无亲, 指示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 
约。”②
清廷和李鸿章是被迫与日本定约的。孪鸿章以为日本有意“急攻京畿, 以图要挟,故限期成议。”答应日本要求,“则京师可保,否则不堪设想。” 
在清廷和李鸿章看来,“京师则宗社攸关”,要想保住京师,维持大清统治, 就只得忍辱负重,出卖民族利益,屈膝求和。他们曾经试图争取英。俄、法 
等国出面干涉,压服日本。然而,事与愿违,盛宣怀电告李鸿章说:“此间 分询各使,均云并无出力相助之议。”③外援无著,又无劲旅保卫京畿,除了 
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就别无他途了。
4 月 17 日,李鸿章与伊藤在《马关条约》上签字。《马关条约》正约共
11 款,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中国将辽 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库平银 2 
万万两,分 8 次交清;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①  李鸿章:《寄译署》,《辛鸿章全巢》(三),电稿三,第 482—483 页。
②  《译署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85 页。
③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
①  《中日议和纪略》,第 29、19 页。
②  《译署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94、第 498 页。
③  《津海关盛道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498 页。
日船可以沿内河驶人以上各口;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工业 品,并得免征一切杂税。双方议定 5 月 8 日在烟台互换批准书。4 月 18 日, 
李鸿章自马关启程返国。船抵大沽,派人星夜进京,给总署呈送约本。李鸿 章至津,称病不出。4 月 20 日,他奏报谈判经过,一面为自己开脱罪责,说 
什么“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 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一面劝导清廷发奋图强,认为“敌焰方张,得我 
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傅翼,后患将不可知”,“深盼皇上振励于上, 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甚幸。”①
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阶层人民悲愤交集,声 讨日本侵略罪行,抨击清廷和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 
书,要求在拒和、迁都、练兵、与日本决一死战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