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4章


在中 
俄密约签字后的第二天,俄国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与华俄道胜银行董 事长乌赫托姆斯基、总办罗启泰签署了一份《议定书》,决定拨出 3 百万卢 
布作为“抵偿与中东铁路租让权有关的费用的特别基金”,俗称“李鸿章基 金”。维特奏明沙皇后,在《议定书》上写了“同意”二字。罗曼诺夫指出:
“议定书看来是在与俄国政府签订政治条约的第二天匆匆拟就的,以便至少 能让李鸿章对于所承诺的款项已正式确定拨出感到放心,虽然在议定书中没 
有讲到向他李鸿章的付款问题,但李鸿章根据议定书第四款的意思可以相 信,‘拨款’将立即由银行‘作为修建费用’记入正在筹建的中东铁路公司 
的帐上。可是,议定书在给李鸿章过目后立即被财政部收藏起来。”①《议定 书》原件尚存,真实性勿庸置疑,但其中并“没有讲到向李鸿章的付款问题”。 
同时,当事人维特也矢口否认有向李鸿章行贿之事。
中俄密约签定后,双方秘而不宣。维特供认:“这一条约之所以保密, 是因为条约授权俄国通过蒙古和满洲修筑铁路,而这一权利直接来自俄国在 
不幸的中日战争后给予中国的道义援助。这一条约之所以保密,还由于它在 同时也是一项对付潜在敌人日本的防御同盟条约,目的在于避免日本侵华事 
件重演。”②清廷也电示李鸿章:呈览约本,要须慎密,“防传播生衅。”李 鸿章一面特派随员塔克什讷携带约本专程送回北京;一面对外极力掩饰,在 
莫斯科时就对前来探询的英使“以谣言辟之”,并对一位法国人表白说:“至 于华之与俄,实无密约;惟交谊之固,则诚如胶似漆耳。”但是,世上没有 
不透风的墙,当喀西尼就密约中有关“借地修路”诸事与总理衙门磋商细节 时,消息终于逐渐泄漏,引起外人揣侧和国人注意。上海《字林西报》伪造 
了一份《中俄和约》12 条,称为“喀西尼条约”。山东巡抚李秉衡、河南巡 抚刘树棠上疏反对,指出该约“无非彼享其利,我罹其害”,“恐合纵之师, 
不旋踵而即至”。当然,李鸿章对俄国的扩张野心,也并非是没有警惕的。 在签订《中俄密约》之后,李鸿章曾多次告诫过维特。维特记其事说:
我当时同李鸿章相处已经很熟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他作为俄国 的朋友,劝俄国千万不要离开将来联接西伯
利亚大铁路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线南下,因为如果我们南下,就可 能掀起政治风潮,使中国人感到意外,而中国人根本不了解欧洲人,他们把 
每个白种人在某种程度上都看成是不怀好意的,如果我们走这步棋,那么无 论对俄国还是对中国都可能招致意外的恶果。
维持声称李鸿章对他“讲这些话其实根本用不着”,因为他“过去和现 在都是和平思想最虔诚的信奉者。”他之所以要“提起李鸿章的这一恳切忠 
告是为了要表明:李鸿章是中国的一位出类拔萃的国务活动家,从我们欧洲 的观点看,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但从中国的观点看,从中国 
文明的角度看,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有高度文明的。”李鸿章可能相信 了维特的骗人鬼话,殊不知俄国君臣的惯用伎俩就是以漂亮的言辞掩盖卑鄙 
的行动。李鸿章真心“联俄”,但“联”的竟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国家,开门
①  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第 148 页。
①  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第 106—107 页。
②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第 59 页。
揖盗,引虎自卫,无怪乎连对他颇为同情的黄遵宪,也要埋怨他“老来失计 亲豺虎。”
在访俄期间,李鸿章不仅跌进俄国预设的陷阱,而且表露出许多有损国 威的封建恶习。
李鸿章抵达彼得堡后,先到财政部大厦拜会维特。他们坐在豪华的客厅 里,品茗寒喧。维特间李鸿章吸不吸烟?“这时李鸿章发出了一声牡马嘶叫 
似的声音,立即有两名中国人从邻室里快步出来,一个人端着水烟袋,另一 个拿着烟丝,然后就是吸烟的仪式:李鸿章端坐不动,只是用嘴吸烟喷烟, 
而点烟袋,拿烟袋,往他嘴里送烟嘴,抽烟嘴,这些完全由旁边的中国人十 分虔敬地来做。”
更使维特惊愕的是,李鸿章竟然以傲慢轻侮的态度对待俄国的一位贵 宾。有一次,维特正在李鸿章那里,忽然有人来报告说: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的布哈拉国元首艾米尔前来拜会。李鸿章立即十分严肃地在安乐椅上正襟危 坐,直到艾米尔走进客厅,他才站起来略走几步表示欢迎。艾米尔“显然感 
到李鸿章摆的架子冒犯了他。因此,他首先向李鸿章示意:他是沙皇的重臣, 他亲自来访李鸿章只是出于对中国皇帝的尊重。”言外之意,他的来访同李 
鸿章个人完全无关。他向中国皇帝、皇太后致意,对李鸿章却不置一词。李 鸿章心知其意,心中盘算着应付办法。他们只谈宗教,不及其他。李鸿章声 
称“中国人一向信奉早由孔夫子定下来的信仰原则”,艾米尔则表示:“他 是穆斯林,遵循穆罕默德制定的教规”。艾米尔告辞时,李鸿章前倡后恭, 
居然一直把他送到马车旁。“这时,李鸿章的形象已显得比布哈拉艾米尔这 位显贵卑微得多了。”正在一旁的维特暗自称奇,以为艾米尔这位显要人物 
的态度折服了目高于顶的李鸿章。不料,正当车伕挥鞭待行时,李鸿章猝不 及防地喊住马车,对着艾米尔口出不逊,公然把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诬 
蔑为被中国撵走的“苦役犯”。“这一招来得十分突然,如此狂妄的行为显 然把布哈拉艾米尔弄得十分难堪。”维特恍然大悟,断定“这是李鸿章对布 
哈拉文米尔对他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的报复。”李鸿章对于这种违背外交准 则、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行径,不以为耻,反而为荣,抛下相顾失色的观 
众,得意洋洋地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去。
李鸿章还在维特面前,把腐朽当作神奇加以炫耀。按照传统惯例,为了 庆祝沙皇加冕,在莫斯科霍登广场举行了人民游乐会,参加的群众人山人梅。 
由于组织不好,造成混乱,挤死压伤达两千人左右。这就是“霍登惨案”。 李鸿章作为贵宾应邀登上观礼台,他问维特:“是否准备把这一不幸事件的 
全部详情禀奏皇上?”维特作了肯定回答,李鸿章摇摇头,对维特说:
唉,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譬如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 了鼠疫,死了数万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 
事。当有人问我,你们那
里有没有什么疾病?我回答说,没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状况良好。 说完这句话后,李鸿章故意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反问维特:“您说,我 
干吗要告诉皇上说我们那里死了人,使他苦恼呢?要是我担任你们皇上的官 员,当然我要把一切都瞒着他,何必使可怜的皇帝苦恼?”李鸿章俨然以长 
者的口吻向维特“传经送宝”,吹嘘中国封建官场欺上瞒下的丑恶习气,遭 到维特的鄙视和讥讽。维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次谈话以后我想:我们
毕竟走在中国前头了。”
游历欧美“顿扩灵明”
一位法国人在莫斯科问李鸿章:访问欧洲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答复 说:一是祝贺俄国沙皇加冕;二是“博考诸国致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 
弦而更张之。”李鸿章过去对“西洋政教规模”虽已“略闻梗概”,但只限 于“耳食”,“究竟耳闻不如目见”,他想“藉此周历一番,看看各国现象, 
可作一重底谱。”因此,他在俄国逗留期间,既同其君臣交游,又考察其社 会,曾特地赶到下诺夫戈罗德参观博览会。据维特说:李鸿章“在博览会上 
参观了几天”,“对一切都感到好奇,陈列机器设备那部分使他特别感到惊 奇。”
6 月 13 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火车从俄国到达德国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 凯撒大旅馆,“凡口之于昧,目之于色,耳之于声,莫不投其所好。”甚至 
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其余就可 想而知了。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俾斯麦。6 月 14 
日李鸿章驱车到柏林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 德国干涉还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他对德国给予自己 
的“逾于常格”的款待,有些受宠若惊,说“即此一端,已见中德之友谊, 实较诸此外有约各国,更形洽比矣。”他本想强调“中德友谊”,但因语意 
谄媚,遭到外国报纸讥评:李鸿章“甫自俄来,后此复将往法,而独向德皇 作此语,未免失辞。”①第三天,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居 
各国亲王、太子首座,独致殷勤。”随后,德皇请李鸿章到教场检阅御林军。 李鸿章看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阵法纯熟的御林军,联想起业已溃败的淮 
军,难免产生望尘莫及之感,不觉失声长叹,对德皇说:“苟使臣有此军十 营,于愿足矣,况更多多益善,尚何么磨小丑之足为华患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