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5章


德皇点头称 
是,并乘机进言:“中国亟须仿照练兵,以图自强,我深愿帮助。武备学堂 为练将根基,尤望加意。”事后李鸿章电告总理衙门说:德皇“好武似俄主, 
勤劳过之,此德、俄所以称雄也。”
李鸿章“连日体察”,只感到德国君臣商民接待优厚,却不知在这种“优 厚”接待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贪欲和阴谋。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和李鸿章进 
行过“两次政治性的长谈,每次都达数小时”,谈话内容涉及中德的“全部 邦交,如怎样根据最近东亚发生的事情来调整邦交的问题。”概括说来,主 
要谈了以下几点。
干涉还辽问题。李鸿章重申中国感谢德国干涉还辽,并表示了保持和加 强“两国间友好关系的愿望”。当然,李鸿章的“感激不是完全无边的”, 
他指责德国“一开始就对日本远较对中国为同情”,时至今日德国“还存有 这种偏袒的心理”,而且“中国为退还辽东所支出三千万两的赔款是德国提 出的要求。”
马沙尔多方辩解,说“德国在中日战争开始的消极,主要应归咎于英国 先采取一个绝对漠视的政策”,并声称“如果德国不参加干涉,日本决不会 
在辽东问题上让步。”他还竭力否认德国“左袒日本”并首先要求中国支出
3 千万两“赎辽费”。 增加进口关税问题。李鸿章将赫德拟议的“照镑价加税办法节略”交给
马沙尔,并“详切开导”说:3 千万两的“赎辽费”加上 2 亿两的赔款,“对
①  蔡尔康、林乐知:《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第 60—61 页。
中国实在是一个不堪忍受的负担”,“如果列强不许中国增加关税,中国必 定在财政上破产。到现在为止,中国对一切国家只征收最低的税率——即从 
价西分之五。但这方面的条约诺言是三十多年前在刺刀威吓下从中国勒索而 来的。再者,按当时的汇兑率,一金镑合银三两,而现在已接近银六两。既 
然因银价的下降,当时规定的税则的金价实际上已降低一半,现在中国要求 按照银价的下落以提高税率,也就是说,税率加倍,是完全合理的。”
确定和调整关税税则,本属一个国家的主权。但是 1842、1844 年英、美 先后用刺刀逼迫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却剥夺了中国的 
关税自主权,使外国侵略者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1858 年英、法又分别用 刺刀逼迫中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一般进出口货物, 
海关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照银计征。当时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关税壁垒,对 进口货物征收重税,以保护本国经济,但是中国海关税率却被列强压到世界 
最低水平,并且不得自行调整,加之银价跌落,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李鸿 章代表情政府提出修订关税税则,按英镑而不照白银计征的问题,确实是“完 全合理的。”
马沙尔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海关收入三十年来按照金价已大大地降 落”,但又狡辩说:“银价的低落对德国出口商是个严重的损失”,“如果 
中国政府真正需要我们作一个如关税加倍这样的重要的让步,那末接着的问 题就是中国将为此提供些什么。”①他向李鸿章“很坦白地并无保留地”提出 
了德国所急于得到的一切。他宣称:“德国欲开扩商务,恐商情不顺,议院 驳阻,但两国交谊关切,如中朝准我推广制造,代办沪宁铁路,照日本成式, 
派德将练兵,必可商办。”在这里,他公然把胁迫清政府让与这些权益作为 就增加关税问题进行谈判的先决条件。李鸿章表示:“他本人没有职权与任 
何一个国家签定协定;他的任务主要是‘展开问题’”。
让与军港问题。德国参加干涉还辽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中国要求土地 作为适当的补偿”。早在 1895 年 12 月德国驻华公使绅珂就奉命向总理衙门 
正式提出让与一个军港的要求,马沙尔还亲自出马同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商 讨了这个问题,但因遭到清政府的婉言拒绝而没有达到目的。这次马沙尔又 
旧话重提,他向李鸿章反复强调德国只有获得一个军港,才能在东亚推行“维 持东亚均势及中国完整”的政策。他进而威胁说:“中国政府自己必须认清, 
如果拒绝这样的要求,因而迫使德国完全以它自己的利益作为它行为的准 绳,中国是否能改善其地位?”马沙尔供认,李鸿章“非常激边地驳斥这句 
话,因为他在其最后几个字眼中找出我们也许在东亚有追求一个敌对中园政 策的威胁。”李鸿章担心“如果德国得到这样一个军港,其他国家将提出同 
样的要求。”但是,他认为“对中国来说,出让这样一个基地的坏处,不如 保持与德国友好的好处来得大。”不过,他希望知道德国“是否将更积极地 
支援中国?”马沙尔作了肯定的答复,并提出了以租借方式获得军港的设想。 李鸿章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双方可能取得谅解,并表示“将尽一切力量使这个 
谅解能达成”。
马沙尔与李鸿章的会谈表明,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 旗号,妄图从中国攫取军港和其他特权,增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作为 
清政府代表的李鸿章,虽然不无抗争之意,但终因国势衰微而趋向妥协。他
①  《外交大巨马沙尔男爵的记录》,《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卷 1,第 112 页。
深知在列强推行“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环境里,“国权随国势为转移,非公 法所能钤制”。
李鸿章不仅同外交大臣马沙尔会谈,而且还于 6 月 27 日专程赶到汉堡附 近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于 1862 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原,极力维 
护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强权统治,主张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统 一德国,故有“铁血宰相”之称。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兼任帝国宰相, 
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对外推行“大陆政策”。1890 年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和, 被迫辞职。李鸿章倾慕俾斯麦,俾斯麦也深知李鸿章其人,“彼此闻声相思, 
一见如旧识。”俾斯麦设家宴招待李鸿章,“主宾人座,共道国政。”外国 记者详细报道了李鸿章与俾斯麦的谈话情况。
李:我专程前来拜访殿下,有一事想“乞垂清海”。 俾:什么问题? 李:“欲中国之复兴,请问何道之善?”
俾:辱承阁下明问,“惜敝国去贵国较远,贵国之政平时又未尝留意, 甚愧无从悬断。”
李:“请问何以胜政府?” 俾:“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故各国大臣,遇政府有与龃龉之
处,非俯首以从命,即直言以纳诲耳。” 李:“然则为政府言,请问何以图治?” 俾:“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长策。” 
李:“中国非无人之为患,特无教习亦无兵法之为患。”“惟异日回华,
必将仿照贵国军制,以练新兵。且需聘教习之武弁,仍惟贵园是赖。” 李鸿章还得意地告诉俾斯麦:有人恭维自己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
听后风趣地说:法国人不会认为“东方俾斯麦”是恭维语。他还表示自己难 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李鸿章与俾斯麦会晤,纯属礼节性活动,没 
有什么政治含义。是时俾斯麦不居政地,无柄无权,而他所说的“治国之道”, 也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
李鸿章在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 顾,德国商界幻想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
“款持之殷,若有情难自已者”,李鸿章“一一受之,亦甚兴高采烈”。不 过,李鸿章并没有“订购器械之权”,无法满足德国商界的贪欲,所以只得 
表示:“今幸亲见制造之美,回华而后,必将备细言之,凡有所需,必求诸 德。”言外之意,是叮嘱德国商界“毋空费而叹失望”。但是,直到李鸿章 
离开德国以后,德国商界才如梦初醒。
7 月 4 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德国,转往荷兰。第二天到达荷兰首都海牙, 受到热情欢迎。当天晚上,李鸿章应邀出席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宴会和歌舞 
晚会,他品尝着西方风昧佳肴,欣赏着“珠喉玉貌,并世无双”的歌舞,飘 然欲仙,即席赋诗,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诗云:
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 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①
7 月 8 日,李鸿章一行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第二天,晋 见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尔德二世。李鸿章“执礼甚恭”,利奥波尔德也热情接
①  《李文忠公遗集》,卷 6,第 22 页。
待。据说李鸿章同利奥波尔德二世曾就卢汉铁路的修筑问题进行了商谈。当 时列强正在争夺卢汉铁路利权,俄国支持法、比承修。
李鸿章在布鲁塞尔参观了“枪炮各厂,美不胜收”。当看到“克革烈枪 炮公司”的最新产品时,“喜其犀利神速,罕有伦比,因而赞叹不绝口。” 
他还到埃诺省观看了军事演习。
7 月 13 日,李鸿章一行从比利时到达法国巴黎,恰值法国国庆前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