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6章


第 二夭,李鸿章前往爱丽舍宫晋见法国总统富尔,呈递国书,感谢干涉还辽之 
举,希望中法“永以为好”,“互庆升平,同跻隆盛。”当天下午,李鸿章 应邀观看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晚上,他由一位懂得汉语的法国 
部长陪同,泛舟塞纳河上,观赏国庆烟花。
李鸿章在巴黎期间,曾与俄国代表罗启泰、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分别 就东省铁路和“照镑收税”问题,举行了会谈。
东省铁路合同谈判事宜,表面上由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和华俄银行总办 罗启泰负责,实际上由李鸿章和维特暗中操纵。维特派罗启泰专程到巴黎会 
见李鸿章,表示俄国拟先派员前往黑龙江、吉林地方“勘路测量,求发给护 照,并电总署转致吉黑将军副都统就近派员在交界接护,会商一切。”李鸿 
章满口应允,立即电请总理衙门照办。罗启泰还与李鸿章商谈了东省铁路轨 幅问题。当时总理衙门主张轨幅按中轨敷设,罗启泰秉承维特意旨,坚持要 
求与俄同轨。李鸿章担心路轨争执危及密约,倾向妥协,遭到总理衙门的驳 斥。但不久清廷屈服,允许与俄国同轨(五俄尺)。9 月 8 日《合办东省铁 
路公司合同章程》正式定议画押。
李鸿章遵照清廷的指示,与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就“照镑收税”事进行 了磋商。汉诺多假惺惺地表示“照镑价法愿遵”,但随即提出两项先决条件:
“必须各国皆允,越南陆路不改,请由驻京使公议”;允许“法员襄助”福 州船政局,划定“一处未定”的中越边界。李鸿章批评汉诺多“迹近要挟, 
颇碍交情”。总理衙门闻讯‘徒呼奈何。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工厂、矿山等,“意甚欣然”。
8 月 2 日,李鸿章一行乘专轮从法浮海至英,开始了对英国的访问。在 英国期间,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皇,恭递国书,祝“愿两国之交,永敦 
辑睦”,拜访了前首相格莱斯顿;并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 镑加税”问题举行了会谈。李鸿章和清廷认为“各国商务,英为领袖”,只 
要英国答应“照镑加税”,其他各国就没有拒绝之理。索尔兹伯里始则主张 应等“修约届期再议”,继而表示“我必尽力,但须确询香港、上海商会众 
议”。据英国报纸透露,索尔兹伯里企图利用“照镑加税”问题从中国“还 索酬报”,扩大在华侵略特权;李鸿章心知其意,准备“权轻重而量长短, 
可许则许”,但双方均不愿明言。
李鸿章虽然与索尔兹伯里的会谈没有取得什么突破,但在英国的游览却 获益良多。
来自东方专制帝国的李鸿章,特意访问了作为西方民主制度象征的议 院。他先到英国下议院,坐在特设的座位上,旁听议员讨论国事,可惜当天 
参加会议的议员很少,“无甚可观”。随后,他来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 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略谈片刻”。
素志“伟武以经文”的李鸿章,在朴茨茅斯军港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 英国每年举行一次海军大检阅,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李鸿章抵英之日,检
阅已经结束,各舰陆续散归防次。然而停泊在朴茨茅斯军港的,尚有 47 艘,
“分列两行,如山之立。”李鸿章乘坐御舟,驶入舰队,绕过两周,直向朴 茨茅斯进发。李鸿章惊叹:各舰“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恍然如在“梦 
中”,怎么会有这样多的“大铁甲船”,同时停泊在一个军港呢?他感慨万 端,说什么“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 
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①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使之感叹不已,说“天了不可端倪之物,尽 
在英伦!”李鸿章侧重考察英国“物质文明”,某些英人非议他未免逐未而 忘本。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李鸿章对英国政教熟视无睹。他曾欣喜地表示: 
对于欧洲政教,自己过去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这次“则见所见而去, 尤胜于闻所闻而来。”他从英国等欧洲各国的现实中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若是哉!” 李鸿章的访问,受到英国工商界的关注和欢迎。伦敦汇丰银行在水晶宫 举行盛大招待会,出席作陪者多达 3 
百人,耗资 6 千英镑(合银 3 万余两)。
伦敦商业总局召开千人欢迎大会,伦敦中国会、电报公司盛筵款待。英国大 亨们慷慨解囊,意在借助李鸿章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希望李鸿章返国后,“重 
为京师内外诸大臣之领袖”,继续执行妥协退让、“通商兴国”的政策,为 英国在华活动“解羁释缚”。李鸿章被他们的虚情假意所蒙骗,误以为他们
“竭诚尽敬,出人意表,令人永远不忘”,并一再表示与他们“实具同心”, 异时返国,甚愿力促其成。
8 月 22 日,李鸿章离英赴美,横渡大西洋,于 28 日抵达纽约。正在海 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并于 29 日接见了李鸿章,“慰问周 
至”。美国国务卿还同李鸿章就“照镑加税”问题举行了会谈,表示“各国 如允,美无不从”。9 月 3 日李鸿章会见美国信奉基督各教会领袖,就美国 
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美 国教会领袖大肆宣扬来华传教士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对中国的所谓
“功德”,力图把侵略说成“友谊”,并感谢清廷和李鸿章保护在华的美国 教会和传教士。李鸿章一面“谦逊不遑”,一面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唱赞歌, 
说他们没有刺探情报、干涉内政、侵犯官权之事,反而作了许多兴办学校和 医院、募捐赈灾、倡导禁烟等公益事业。美国教会领袖听了之后,“无不畅 
然意满”。李鸿章还对美国教会领袖谈起的所谓“大道”问题,表示了自己 的看法。他认为“基督之福音,实近于吾儒之圣道。”不管别人怎样评论, 
他个人“惟主二教相近一语而已”。美国教会领袖则把“孔子之道”比作“车 轮”,把“耶稣之道”说成“御者”,“御者转其车轮,行平万里”,“欧 
美之兴,基于此矣。”其实,李鸿章和美国教会领袖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 限,都不能科学的评价分别以“孔子之道”和“耶稣之道”为核心的中西文 
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美国教会领袖公然扬西抑中,把“耶稣之 道”说成是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的主宰,无疑是美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心理 
的反映,而李鸿章所提出的“二教相近”的主张,却明显的表现了中华民族 兼容并蓄的豁达胸怀。
李鸿章在美期间,还参观了费城的独立厅、自由钟、华盛顿的美国国会
①  蔡尔康、林乐知:《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第 191 页。
及其图书馆。9 月 5 日李鸿章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在美加交界处, 参观了著名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抵加后,李鸿章从多伦多转往西海岸的温 哥华,于 
9 月 14 日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航船,横渡太平洋,踏上了归途。 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途经日本横滨,拒不登岸,改乘 
招商局“广利”号轮船返国,10 月 3 日到达天津。李鸿章此次出游,从 3 月
28 日寓沪至 10 月 3 日返津,历时 190 天,行程 9 万里,遍访欧美五大强国, 
在有清一代历史上实属罕见。他陈述返国时的心情说:“忽从西海,重复东 华,去日几何,辄有东坡还朝如梦中之慨!”
李鸿章出访欧美,有得有失。失之于外交。他肩负的外交重任,一是签 订“中俄密约”,二是商讨“照镑收税”。后者被拒,前者贻害无穷。可悲 
的是,李鸿章引虎自卫而不悟,回国后反而沾沾自喜地对黄遵宪说:“二十 年无事,总可得也。”他天真地以为一纸密约,给国家争得了“二十年无事” 
的“天下太平”。但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粉碎了李鸿章的幻梦。《中俄 密约》签订年余,德、俄即狼狈为奸,先后强租胶州湾和旅顺、大连,其他 
列强也竞相宰割中国领土。与中国订立密约的俄国率先伸出魔掌,使清廷迷 惑不解,而李鸿章却开始有所省悟。李鸿章在写给驻美公使伍廷芳的信中, 
反映了他的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
德约甫成,俄事又起,群雄环伺,正无了期,当局者真有朽索六马之惧。 美邦政教人情,诚如尊指。论者皆云宜结为援。中国所需,自应取材于此。 
至于根本至计,尤在变法自强。彼既不肯为我祸,亦岂肯为我福。子舆氏有 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恃人终难久也。①
李鸿章出访欧美,除了外交方面的失计外,在思想方面却颇有所获,这 主要表现在他对欧美“立国政教”的认识,从过去的“耳食”经过亲自考察 
而有了实感,并进而与中国国情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欧美“上下一心”, 中国“政杂言庞”的结论。因此李鸿章在觐见光绪和慈禧时,就“沥陈各国 
强盛,中国贪弱,须亟设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