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7章



①  李鸿章:《复钦差出使美国大臣伍秩庸》,《李文忠公尺犊》,第 31 册。
②  李鸿章:《寄南京李宫保张学士庐州李经方》,《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676 页。
“维新之同志”
李鸿章本想借助出访欧美之机,“再握大权”,还督直隶,重温“坐镇 北洋,遥执朝政”的旧梦。欧美列强也热切地希望清廷对李鸿章能够“优加 
信任,重界大权”,使之东山再起。然而,事与愿违,李鸿章归国之后,于
10 月 24 日奉命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总理衙门大臣分为三类,即总理各 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
总理衙门大臣,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由内阁、各部 院满汉堂宫内特简。李鸿章属于第三类,没有什么实权,“听其为伴食之宰 相”而已。
清廷就在任命李鸿章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的同一天,又以李鸿章擅入 圆明园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10 月 21 日出访欧美归来的 
李鸿章,曾便道径游圆明园,凭吊废园遗址。殊不知当时慈禧、光绪正在主 持修复圆明园的工作,每隔数日必亲临督视,所以该园已非废园而成为禁地 
了。李鸿章万里远归,未暇详询,出于好奇,贸然入游,法无可恕,情有可 原,部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李鸿章既为“伴食宰相”,又以私游圆明园之细故,“奉旨河责,不为 元老留体面”,因而深知政敌耿耿于怀,“忌者犹不能相忘”,不能掉以轻 
心,应该采取“韬晦”之计。李鸿章的亲信吴汝纶也劝他“宜少从韬晦”, 遇事“虚与委蛇”,以免受到“语穽心兵,含沙射影者”的伤害。
正当李鸿章继续“韬光养晦”之际,列强通过政治性贷款、攘夺路矿特 权、强占领土并在特定地区建立势力范围等手段,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 
缘。负责对外交涉的总理衙门,事实上扮演了半推半就的出卖国家主权的角 色。李鸿章作为总理衙门的一员,参与了诸如政治性贷款、租借土地等重大 
问题的外交谈判,并会同翁同龢等先后与德、俄、英三国签订了胶澳、旅大、 九龙租借条约。据维特供认,中俄能够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同俄国贿赂 李鸿章 50 
万卢布、张荫桓 25 万卢布有关。当然,总署大臣包括李鸿章在内, 对列强的侵凌,无不忿然作色,对清朝的前途,更是忧心忡忡。
就在李鸿章不断呼吁“变法自强”之际,在神州大地上奋然兴起了资产 阶级维新运动。1895—1898 年间的维新运动,是帝党和维新派站在一个极 
端,后党和守旧派站在另一个极端,围绕着权力再分配和进行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问题而展开的殊死搏斗。对于这场维新运动,李鸿章明里观望持重, 
暗中多有同情。“变法自强”是他的素志。帝党首脑光绪所宣布的变法宗旨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并未脱离洋务派“中休西用”的窠臼。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最先提倡民权,
“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不论是光绪的“中休西用”,抑或是康 有为的“尊君权”,都是同李鸿章的主张一致或相近的,这自然使他感到欣 
慰,并表示支持。但是,富于阅历的李鸿章也没有忽视“变法自强”吉凶难 卜的严酷现实,因为帝后不睦,新旧水火,支持维新的光绪徒具皇帝虚名, 
而大权则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手中。他对李提摩太说:“现在政权, 在守旧派手中,所以稍明新学的官僚,得格外小心,不敢倡言新法,即便有 
新主张新政见,也作不成什么事功。”长期浮沉宦海的经验,使李鸿章深感
“变法自强”的艰难和卷入帝后、新旧之争的危险,因而“格外小心”,徬 徨瞻顾,默不敢言。
1895 年 8 月在康有为的鼓动下,由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
学会,推动维新变法。李鸿章对强学会“讲中国自强之学”,表示赞赏,“自 愿捐金二千入会”。11 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出版《强学报》,李 
鸿章又捐金 1 千。当然,李鸿章对强学会也是有所不满的。首先,北京强学 会在陈炽的倡议下,把李鸿章拒之于门外。陈炽此举,显然是由于李鸿章在 
甲午战争中主和误国,“虽身存而名已丧”的结果。李鸿章因公开遭到排斥 而深感屈辱和恼怒,所以曾与闻北京强学会事的吴樵说他“已含怒矣”。其 
次,强学会主要是由帝党、维新派和张之洞系洋务派组成的,“主之者内有 常熟(按指翁同龢),外有南皮(按指张之洞),名士会者千计”。李鸿章 
感到自己的政敌、甲午战争中主战的帝党和张之洞系洋务派在强学会中处于 主导地位,“相与讲求中外掌故”,免不了要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和自 
己的责任,对自己显然是弊多利少的。不过,李鸿章对强学会的不满,并未 导致破坏强学会的行动。但守旧派却因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 
而憎恨不已。1896 年 1 月御史杨崇伊上奏弹劾强学会,要求严禁。慈禧借此 强迫光绪下令封闭强学会,查禁《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也 
随即被张之洞封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杨崇伊在搞垮强学会之后,又于 3 月底上疏抨弹 文廷式。前者虽与李鸿章无关,但后者却出于他的授意。李鸿章此举并非为 
了反对维新变法,而是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的继续。李鸿章打击的对象,是 在甲午战争期间弹劾过他“主和误国”的帝党官僚,首先是文廷式。作为帝 
党中坚的文廷式,“主眷日隆,名震中外”。朝鲜事起,攘臂言战,不仅上 疏抨击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请旨罢斥”;而且集同志于松筠 
庵联衔奏阻和议。战后又“拟成奏稿七篇,置枕箱中,其语颇有侵合肥者。” 不料所拟奏稿竟然落入合肥之手。李鸿章既被弹劾于前,又险遭奏参于后, 
新仇旧恨,耿耿于怀,必欲报复而后快。李鸿章指使杨崇伊“访查台馆弹劾 东事之人,开一清单”,然后亲自送给慈禧,“请禁勿用”,第一就是文廷 
式。杨崇伊随即写成弹劾文廷式的奏章,特地请李鸿章斧正。李鸿章在出访 欧美临行前扬言:“若辈与我过不去,我归,看他们尚做得成官否?”他到 
天津后,又对人说:“劾我诸人,皆不安矣!”李鸿章出京不久,杨崇伊就 上疏抨弹文廷式,要求立予罢斥。慈禧勒令光绪将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 
并驱逐回籍”。慈禧罢斥文廷式,矛头是对准光绪的。因为文某竭力效忠光 绪,慈禧“必去之心,已跃然愈急”。李鸿章及其亲信因串通后党倒文的成 
功而欣喜若狂。沈能虎、盛宣怀立即由沪电港,向出使欧美路经那里的李鸿 章报捷。李鸿章亲拟复电,令将“以后新闻”,“随时电告”。可见李鸿章 
虽身去异国他乡,但心却依然留在政潮起伏的北京。
李鸿章从欧美返国年余,列强就在中国掀起了夺取沿海港口和划分势力 范围的狂潮。迫在眉睫的瓜分大祸,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康有为奔走呼 
号,给事中高燮曾奏诸光绪召见康有为。翁同龢也密荐康有为,“请皇上举 国以听”。光绪根据奕的建议,让总理衙门先传问康有为。1898 年 1 月 24 
日总署大臣翁同龢、李鸿章、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署西花厅约见康有 为,“以客礼相待”,询问有关变法事宜。荣禄说:“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答以“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廖寿恒问:“宜如何变法?”康有为 说:“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李鸿章追问:“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 
康有为答曰:“今为列国并立之时,非复一统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统 之法,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
新政乃可推行。”在这次谈话中,李鸿章只是提出一个疑问,并没有明确表 示自己的看法。光绪得知会谈情况后,赞赏康育为,急欲变法,令庚有为条 
陈所见并呈递所著《日本变政记》。
6 月 11 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上谕,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6 月 16 日光绪 召见康有为,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据康有为说:
时合肥谢恩同下,面色大变,对我叹惜,谓荣禄既在上前面劾我,又告 刚毅上欲赏官勿予,当予微差以抑之。上问枢臣以位置吾时,廖仲山将欲言 
请赏五品卿,而刚毅班在前, 请令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盖欲以辱屈我也。

曹孟其在《说林》中也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 荣相既被命为直隶总督谒帝请训,适康有为奉旨召见, 因问何辞妻对,
有为第曰:“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荣相唯唯, 循序伏舞,因问皇上视康有为何如人?帝叹息以为能也。已而荣相赴颐和园 
谒皇太后,时李文忠放居贤良祠,谢皇太后赏食物,同被叫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