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78章


荣相奏康有 为乱法非制,皇上如过听,必害大事奈何?又顾文忠,谓鸿章多历事故,宜 
为皇太后言之。文忠即叩头,称皇太后圣明。??荣相即退出。康君告人, 荣禄老辣,我非其敌也。①
荣禄对于康有为,既与刚毅合谋压抑于前,又想串通李鸿章谄害于后。 李鸿章不仅把荣禄两次阴谋密告康有为,使之认识到“荣禄老辣”的本质; 
而且没有与荣禄沆瀣一气,只是以叩头“称皇太后圣明”来搪塞荣禄的威逼。 李鸿章的同情显然是在康有为一边。
在百日维新期间,李鸿章没有公开单独地上疏表示政见、臧否人物,但 在与阴僚密谈和通信当中,或随同总署和内阁集体议复事件时,对戊戌维新 
及其弃旧图新的措施,大都表示过自己的看法。他在分别写给驻俄公使杨儒、 署湖南藩台陈伯平的信中,欣慰地说:“朝廷有意更新”,“薄海争传新政”, 
为了使中国从贫弱而致富强,“惟在亟图变计而已”。他对戊戌维新虽持赞 赏态度,但并未或极少直接参予实际活动。
李鸿章支持“整军经武”。当时光绪把练兵作为“大政”,颇得洋务派 的共鸣。李鸿章认为“整军经武为国家根本至计”,可以防止“敌国外患”。 
李鸿章支持振兴农工商业。当时光绪主张“训农通商”,振兴农工商业。
李鸿章深以为然,直到 1899 年他还致函李兰舟重申此意:“农工商各政,原 属当务之急,富民之计,此为本根,振兴之权必操自上,设学堂以培植人材, 
开会馆以齐一条理,皆激励裁成之所系,不能视为缓图。”②他特别注意开采 矿藏问题。他写信给有关人士,表示支持当时某些“中外条陈”的意见,认 
为“目前致富之策,自以开矿为先”。他鉴于四川总督鹿传霖力阻宋育仁“挟 洋师机器”回籍用西法开矿而感慨系之:“使中国多明矿学之人,何至如此!”
①似乎可以说,在李鸿章振兴农工商业的思想里,所谓“用西法”云云,并未 超越洋务派的传统主张,而惟独在抨击守旧派阻碍民间投资方面才具有某些 
新意。这表明李鸿章认识到鼓励私人投资新式工商业的重要性,有意对民族
①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47 页。
①  《甲寅周刊》,第 34 号,第 26 页。
②  李鸿章:《复李兰舟》,《李文忠公尺牍》,第 32 册。
①  李鸿章:《复陕甘制台陶子方》,《李文忠公尺牍》,第 29 册。
资本开放绿灯。
李鸿章支持废八股、兴学堂。早在 1896 年李鸿章就曾对其亲信表露过心 迹说:“取士之法,亟应变通”,“今惟有尽罢各省提学之官,辍春秋两试, 
裁并天下之书院,悉改为学堂,分门分年以课其功,学成即授以官,而暂停 他途之入仕者,庶二十年间,风气变而人才出。”②这显然是一种反对拆衷调 
和,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合理主张,可惜李鸿章却不敢公开提出并付 诸实施。后经维新派的斗争,光绪终于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据李鸿章 
的侄婿孙宝諠追述:“合肥在都,逢人辄语云:‘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义 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故都人多目为康党。”

在废除八股的同时,光绪又饬京师和各省一律举办学堂。深知“善教发 为善政”的李鸿章支持各省举办学堂,尤其重视京师大学堂,曾劝孙家鼐请 
康有为出任总教习④,并推荐丁韪良充西学总教习。丁氏后来对人讲,“戊戌 举办各种新政,惟设立大学堂一事,李鸿章认为最关重要,赞助甚力。”
李鸿章对于裁并官职和添设制度局的态度,则多少反映了他对改革政治 体制的看法。因为裁并官职和添设制度局虽然并未触动君主专制政体,但却 
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政体奠基铺路之举。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而
“所有各衙门一切事宜,当并归内阁六部分办,著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即 行分别妥速筹议”具奏。诏书既下,礼兵刑工各部观望吏户二部,而管理吏 
部大臣徐桐、户部尚书敬信却持反对态度。李鸿章则遵旨会同其他内阁大学 土上了一折一片。他们既承议“裁并官职,诚为今日当务之急”;又以防止
“冒昧从事,致滋贻误”为由,力主采取“庶名虽改而实犹存”的方针。他 们根据典要,以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并入内阁,太仆并兵部,大理并 
刑部,光禄、鸿胪并礼部;并建议将“所有裁汰之应升应转各员,应由吏部 查明,照例题奏,听候录用。其各项属员,亦由吏部酌量分别补用,以免向 
隅。”①光绪从之,下诏准行。这类改革尽管如此温和,但是仍然遭到守旧派 的坚决抵制。陈夔龙说:“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 
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开制度局而变法律”③,是康有为变法的政治纲领。康有为认为要变法 就必须于宫中开制度局总其纲,下设十二局分其事,各省分道设民政局,妙 
选通才督办。他企图通过添设制度局和民政局,使维新派及其盟友参加中央 和地方政权。守旧派也十分敏感,认为“如是则天子孤立于上,内外盘踞, 
皆康党私人,祸将不忍言矣。”①因此,设立制度局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京 朝震动,外省悚惊,谣谤不可听闻”。慈禧和光绪对此都十分重视,成为帝
②  李鸿章:《复院幕陈雨樵》,《李文忠公尺牍》,第 29 册。
③  孙宝諠,《日益斋日记》,《梁任公年谱长编》(台湾版),上册,第 100—101 页。
④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51 页。
①  《大学士李鸿章等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 175 页。
②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戊戌变法》,第 1 册,第 485 页。
③  《杰士上书汇录》,卷 1。
①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戊戌变法》,第 1 册,第 385 页。
后两党斗争的焦点。军机大臣和总署大臣在复奏中,用偷梁换柱的所谓“变 通办法”,否定了设立制度局的主张。当时军机处领班大臣是礼亲王世铎, 
总理衙门总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总理衙门和军机处对于制度局问题的复 奏,是由奕劻和世铎分别领衔的,主要反映了他们俩人及其后台慈禧的意图。 
但是,他们的复奏是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会议的结果,而李鸿章时为总 理衙门大臣,理应参与讨论,目前尚未发现李鸿章缺席或同世铎、奕劻发生 
争执的记载。李鸿章在自己的奏疏里或与朋僚交谈和通信中,也均未涉及此 事。这似乎表明李鸿章在设立制度局的问题上,由于深知事关帝后、新旧的 
权力再分配,尖锐复杂,动辄得咎,因而徬徨瞻顾,沉默不语。
李鸿章长期混迹官场,老成持重。当康有为向光绪称颂来华活动的伊藤 博文“为亚洲异才,请厚饩之,留备顾问”时,伊藤却在私下对李鸿章说:
“治弱国如修坏室,一任三五喜事之徒,运以重椎,絙以巨索,邪许一声, 压其至矣。”李鸿章深以为然,说“侯言良是”②。李鸿章与伊藤的唱和,证 
明他们一致认为维新派缺乏阅历,操之过蹙,失于急激,后果堪虑。后来, 李鸿章就更明确地把维新派的失败,归咎于“变法太急,用人不当”。
李鸿章在慈禧准备并发动政变时,既“未预机要”,又设法关照“新党”。 听说直隶八股士人阴谋刺杀康有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于式枚就劝康有为“养 
壮上,住深室,简出游以避之”。康有为奉命出京,李鸿章“则遣人慰行”。 慈禧训政,首先发难的是杨崇伊。杨虽系李鸿章的亲家,但他此举却并非出 
于李之授意。9 月 21 日,慈禧宣布重新训政,幽禁光绪,下令捉拿康有为。 事前康有为秘密离京,乘英国船逃往香港,梁启超到日本公使馆避难,后在 
日本人掩护下径赴日本。9 月 28 日慈禧下令杀害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 林旭、杨锐、刘光第,史称“戍戌六君子”。在此前后,慈禧废除了光绪在
“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多数上谕,一些革新措施,停止执行。裁撤的旧 衙门,全部恢复。维新机构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政变发生后,张元 
济去见李鸿章说:“现在太后和皇上意见不合,你是国家重臣,应该出来调 和调和才是。”李鸿章叹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李鸿章既未参 
予慈禧幽禁光绪的活动,又没有同情并设法救援光绪的言行,所以,其侄婿 孙宝諠说他“朝纲纷变,身居事外”。事后,他向慈禧表示:“废立之事, 
臣不与闻”,公开剖白自己与宫廷权力之争渺不相涉。但是,当慈禧镇压维 新志士时,李鸿章却“言捕新党之谬”,并在暗中设法回护一些“新党”人 
士。如张元济因参予戊戌变法而被革职,李鸿章既派于式枚慰问于前,又通 过盛宣怀安排工作于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