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品青铜时代

第33章


只不过据潇水君所说孙武的爷爷田书也在这场战役中殉国了,真是战场无父子啊!也许在大战前夕,吴国施压把鲍牧送回了齐国,伍子胥在出使齐国时顺便把儿子托付给鲍牧收养,这成了伍子胥里通外国的口实,被夫差赐剑自杀。司马迁在此次战役中把孔门高徒子贡塑造成一个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的纵横家和有陶朱、猗顿经商之才的大商人,也许只不过是独尊儒术思潮下儒生的一种无意识YY(意)了,但司马迁是宁愿被阉也要坚持原则的人,不可能和当今的网络写手一般格调,可能是对汉儒的一种讽刺,只不过我们凡人看不出来罢了!
    吴国连年战争,换来的不过是在黄池开会的时候先抹牛血,而勾践此时趁机出兵偷袭苏州。夫差杀回来国内空虚也只能暂时和勾践签署和平协议,四年后勾践带着全楚式装备(楚国武器制造业处于领先水平,据说古代火枪——弩机是楚国人发明的,属于傻瓜型弓箭,随便拉个奴隶一会儿就学会了,很容易普及,杀伤力惊人,庞涓、陈友谅和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均因弩箭毙命。)的军队在笠泽(太湖附近)水战挫败夫差,楚惠王趁机吞陈,杀死陈闵公。接着勾践对苏州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围城战,楚庄王当年围宋九个月就易子而食,折骨而炊了,后世久困长围五个月的长春居民就由五十万降为十七万了,全市房屋有30%被拆毁,输电设备有33%被拉走,供水设备有70%被破坏,苏州被围困三年不晓得惨成什么样了,估计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被拆光了,三年内竟然没有一个国家来救援,可见吴王夫差虽然称霸,但没有一个忠实的盟友,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真是复国无望啊!
    勾践吞吴后,虽然没步夫差后尘,但越国综合实力比较弱,也没有加强臣子们的思想教育,只单纯的关进集中营了事,勾践临死前迁都到琅琊(山东临沂)北上与诸侯争锋,但已是强弩之末了。一百多年后,越王无彊又重新走军国主义路线,得罪了齐楚大国,被楚威王打败,越国分裂成很多小邦,其中瓯越和闽越大点,到汉武帝时才真正被统一。其实越族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勾践只不过统一了部分越族,现在越南的京族也是越族的一支。
    经技术分析越王勾践剑含有锡、铜、铁、铅、硫等元素,工艺高超、千年不锈。吴越军队战斗力惊人,而且越国军队还配备了慰安妇,只不过不是流动的。江浙一带多山地,百姓好勇斗狠,自从宋朝南渡后整个江浙地区变得软绵绵的,不过在明朝抗击倭寇的主力就是义乌兵,看来还是春秋遗风啊!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所统计,春秋近三百年里有六十一国被灭,其中晋国吞泫时间不确定,勾践吞吴年代属于战国初期,都没有算在内。春秋的主旋律还是争霸,而战国的主题曲就变成了灭国,战争是一剂猛药,刺激了科技的发展。
第三卷 梦天品鳄鱼战争 一、三家分晋
    一、三家分晋
    晋国的不完全分封造就了六卿侵蚀王权,鲁国的完全分封带来了三桓和家臣共舞的政局,可见晋国的分裂标志着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后来汉武帝就是用完全分封(推恩令)来对付藩王叛乱,才让分封彻底瓦解,以后凡是开历史倒车恢复封建体制的制度必然是失败,虽然朱棣是藩王成功的特例,但朱棣和朱允文无论谁做皇帝,都是要削藩的,只不过明朝的做法是对亲王军队严格限制,没有秦朝和清朝那么彻底。
    晋国公族好比枯黄的树叶子般一片一片又一片地掉,不久晋六卿好似秋风扫落叶般清理了祁氏和羊舌氏这两个仅存的公族,导火线是祁盈(晋国大佬祁黄羊的儿子)要清理浪荡的家臣。祁氏和羊舌氏被通吃属于典型的冤案,而晋顷公只能当观众。公族没落后公室的地位进一步下滑,我们从侯马、曲沃一带出土的文物就能看出来了:公室的宗庙已经被被呈王故城和赵氏祭祀坑遗址带所环绕,国君连选墓地的资格都没有了,可见卿大夫权势大到什么程度了?三岁时曾跟着爸爸去侯马进袜子卖,刚工作那年回家因大雪在侯马滞留了几个小时,没感觉侯马有多悠久,儿时的我们总是把侯马戏称为“蛤蟆”,看来晋国国君真是沦落成癞蛤蟆了!
    赵鞅初涉政坛便负责宗周事务,平定王子朝叛乱给他捞到了莫大的政治资本,不过这都是首相韩起的安排,因为从韩厥帮赵氏孤儿(赵武)时起韩赵两家关系就比较铁磁了,不照顾赵鞅照顾谁呢!接着,赵鞅又协同范鞅、中行寅一起铸造了刑鼎,后人都把铸刑鼎的功劳记在了当时为四把手的赵鞅头上,只不过是因为范氏、中行氏覆灭了,属于典型的顶替别人功劳。其实刑鼎只不过是二把手范鞅联合中行寅制约一把手魏舒的策略罢了,因为前一年首相魏舒任命了十个县大夫,竟然没有范氏和中行氏的名额,而赵鞅政治经验不足,冒冒失失地给人家当炮灰。当时晋国的中宣部部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蔡墨就曾指出:“中行寅作为下卿,违背上峰命令,擅作刑器,还拿它作为国法,这是奸命啊!还有范氏,擅改国家原有的法度,在国内也必将混不下去的。”在六卿博弈的时代,赵鞅这招对自家来说是个败笔,只不过长远看来有助于百姓罢了!孔子对刑鼎的批评和叔向一样,都是代表旧贵族的,根本不值得去批驳。晋国和之前的郑国颁布成文法在世界历史来说已经很落后了,因为一千多年前古巴比伦就已经有汉莫拉比法典了。
    赵鞅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逐渐下滑,齐帝国主义策反了郑、卫、鲁三国加入东方联盟,宋国和周王室都开始向齐国靠拢,后来晋国八年内战期间齐景公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快了晋国霸业的瓦解,只不过齐国内部矛盾也很突出,田氏早已尾大不掉,再说灭国要付出很大成本,所以齐景公不敢大肆进犯晋国。本来晋国还是有机会争取到卫国的,只不过赵鞅这个炮筒子脾气,侮辱了卫灵公的人格,结果卫国和坚定了为齐景公做小弟的打算。内战结束后,赵鞅趁齐国艾陵之战惨败报复了齐国一把,打击了齐国的嚣张气焰。
    六卿火并的导火索是卫国人质事件,卫国叛晋后赵鞅等人胁迫卫灵公交出五百家人质,只不过暂时寄存在邯郸赵午那里,用人质控制卫国只不过是个光明正大的借口,赵鞅主要是想间接控制邯郸赵氏。而邯郸赵氏在地缘上和卫国以及范氏、中行氏两家封地接近,事实上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氏和范氏联姻,所以邯郸赵氏和范、中行两家成了铁磁;再说邯郸赵氏属赵穿一系,和赵鞅早已出了五服,已经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赵鞅想通过二把手的权势来压邯郸赵氏倒也没什么,只不过他做事有点像后世的袁崇焕,二话不说就杀了赵午,结果引发了一场晋阳赵氏以一敌三(邯郸赵氏、范氏、中行氏)的大内战。
    晋定公充其量只是个人云亦云的癞蛤蟆,见局势对晋阳赵氏不利就默许范氏、中行氏攻晋阳,等韩、魏、智三卿支援赵鞅局势变成4:2时又裁定范和中行两家违法,看来“始祸者死”只不过是条死的法律条文,具体实施起来就看法官的心情了!赵鞅能得到另外三家的支持一方面是自己人缘好,另外就是范吉射和中行寅两个的人缘忒差了:首相智跞虽然和中行寅上五辈是一家子,但非常讨厌中行寅,另外他想让自己的“同志”梁婴父接替中行寅为卿;韩氏和中行氏的梁子是韩起和中行吴结下的,虽然不晓得内战时关系怎样,但至少能推断出对中行氏没什么好感;魏氏自从跟着栾盈造反后,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一般情况不愿树敌,但十五年前范鞅当首相时因前任魏舒在上班时间死在打猎途中,没有批准治丧委员会对魏舒因公殉职的申诉,另外还降低了葬礼的级别和费用,这才惹怒了魏氏。不过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晋国公务员不好当,纵然是首相这样的高官,也不会得到姑息,哪像我们现在有些公务员陪酒醉死也好,**累死也罢,统统都给他们算作因公殉职,公务员问责制还不健全,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力。另外范皋夷不服从族长范吉射的安排,很早就和诸卿打成一片,想搞倒范吉射自己进入内阁。
    范、中行两家有一定能力,不然也不可能支撑了八年之久,只不过不善于结盟,另外一个错误的举动让他们成为晋国的全民公敌。范吉射和中行寅两人寻求司法解决破灭之后有点歇斯底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竟然攻打晋定公。四卿还愁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对付范、中行两家呢,他俩还白白送给人家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真是失败的二次方。
    有些学者认为赵鞅升任首相的时间是公元前497年,我比较倾向于虎公(《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的作者)的推断,也就是公元前493年到公元前492年之间,因为肃清范、中行两家在国内反革命阵营时前任首相智跞还活着,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能施压让赵鞅家臣董安于(晋阳城的缔造者)自裁,可见智跞不是范文子那样的智者,也没有主动辞职的情操。
    赵鞅为正卿后,不遗余力地打击流亡在卫国的范吉射和中行寅,此时性解放者卫灵公死了,卫国在法理上陷入了一种危机。双性恋者卫灵公摊上南子这么一个性感尤物做老婆,花边新闻当然少不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