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品青铜时代

第35章


    另外李悝还重视法制建设,在晋国刑鼎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法经》六篇,后来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如果说郑刑书、晋刑鼎是电脑汇编语言,那《法经》就是电脑C语言。魏国正是有相对健全的法律才得以保障改革成果,而改革又使魏国具备了称霸的物质条件。
    对人才越重视的国家发展就越快,日不落帝国就是率先提出专利政策的,同样魏文侯对人才也是非常重视,他吸纳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西门豹、乐羊、李悝、吴起、屈侯鲋等一大批人才来为魏国效力,这些人才中有归国华侨(子夏、段干木),有外国人(田子方、李悝、吴起),有布衣(乐羊、吴起),真可谓用人不拘一格。值得说明的是,魏文侯还拜大儒子夏(韩非把儒家分为八类,并不包括子夏,郭沫若的解读是韩非把子夏归为法家源头)为师,尊重段干木(每次经过其住所都要行注目礼)和田子方(子贡的学生,傲视权贵,后到齐国发展)等知识分子,而子夏和他的弟子们为魏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以公羊高、谷梁赤为代表的优秀弟子所讲解的《春秋》因其宣扬忠君思想(赵襄子把尊重他的高共列为第一功臣也是在宣扬忠君),能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受到魏文侯的大力扶持,他俩的讲义被后人整理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后来魏文侯怕人才不为己所用就只让魏国贵族到段干木的高级班深造,普通人没资格去学习。因秦国人向来仰慕中化,秦灵公在公元前422年祭祀黃帝和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录的官方祭奠黄帝和炎帝,魏文侯就派子夏等人到西河讲学,在文化上同化和感召秦国,形成了西河学派。
    后来在翟璜和魏成子争夺相位的时候,李悝就说虽然你翟璜对我有知遇之恩,又推荐了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太子的老师)等一系列人才,那些人也都建功立业了,国君拿他们当臣子来看待,但人家魏成子把家财的九成都花在了国外,为国家聘请到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位大师级人物,这三人国君都当拜为老师来供奉,可见你俩的差别了,所以我觉得国君立魏成子是对的,我要是推荐你那就是结党营私了!
    魏国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空间已经不大,便开始向外扩张了。此时的赵国被中山国折磨地焦头烂额,就邀请魏国出兵相救,另外赵国也想收渔翁之利。乐羊用了三年时间灭掉中山国使魏国名声大振,好比周瑜为孙吴集团拿下荆州一般伟大。围城战在战国已成了家常便饭,但冷兵器时代围城的难度系数也忒高了。魏文侯对乐羊那是非常的信任,让乐羊看那箱弹劾他的奏折,后世曹操就曾效仿魏文侯的做法烧了部下和袁绍私通的信件,表明自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作文章,就是想清算证据也没了!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功劳,领导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啊!不过乐羊吃儿子肉的桥段太血腥,不晓得真正的历史是不是这样,或许我们的老祖宗真的那么野蛮,动不动就吃人肉。
    邺城是防止韩赵南下抢滩的重镇,魏文侯派能人西门豹来治理真是一着妙棋。关于西门豹破除封建迷信,兴修十二条水渠,引漳河水灌溉农田等事,小学课本里都有,潇水君演绎地又如此到位,我就不罗嗦了!后来魏文侯又应韩国邀请去攻打郑国,顺便接管了一些战略要地,之前在帮赵国打中山时也收编了一些军事基地,为魏惠王时代侵略韩赵打好了基础。虽然魏文侯为后代打好了侵吞韩赵的基础,但毕竟他那个时代三晋祖宗都在一个公司上过班的,多少有些感情,再说三家领土纠纷太多,所以他一直主张携手发展。三家携手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公元前404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投靠赵国,三晋联军在龙泽力挫齐军,俘获战车两千,杀死齐军三万,诸侯震恐。
    吴起的老家在山东定陶,当时属卫国,是个中立地带,加上有陶朱公(范蠡)这个商界巨子的带领下,这个地方的人大都会做点小生意,吴起的祖先通过经商累计了巨额财富,到吴起这辈就非常想到政界发展,所以他报考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儒学,拜曾申为师。郭沫若曾这样说道: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是与商鞅并称的。吴起虽然帮鲁国打垮了齐国侵略者,但是没有受到重用,后来被魏文侯招聘去了。在魏国的吴起跟着子夏继续学习深造,在思想上靠近了法家,魏文侯命他攻打西河之地。西河是洛河的干流,也就是说魏国开始向西发展了。吴起镇守西河,与秦人等诸侯大仗76次,全胜64次,其余平局,吴起简直是秦国人的噩梦,到楚国后又成了魏国人的噩梦,吴起真神人也!
    《尉僚子》说吴起所带兵为七万,《吕氏春秋》上说不会超过五万,吴起能带着几万人的军队屡战屡胜真不简单。首先吴起挑选的武卒要求严格,兵贵精而不在多,羊群再多也无法威慑狮子。魏国武卒属职业军人,不用纳税,积极性比较高;另外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不搞干部特殊化,拿士兵当亲兄弟来对待,据说他曾为士兵吮脓,后来李世民也效仿他为阿史那思摩吮血。魏文侯死后,吴起没能当上相国自然会闹点小情绪,再加上说话直不受魏武侯宠信,后来只能继续跳槽。到楚国后吴起摇身变成了改革家,和朱总理一样刚猛,只不过得罪了贵族,老大楚悼王死后吴起被乱箭射死(人家商鞅起码还是被自己制定的司法程序审判而死,吴起的死法可见楚国不但改革不彻底,而且君权一点都不集中)。虽然吴起死得很难看,但至少他完成了自己出将入相的人生目标。
    吴起不仅仅是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吴起的师伯乐正子春和老师曾申都讲解《春秋》,所以吴起也懂《春秋》,姚鼐和童书业从《左传》的战争描述和对三晋的立场推断说吴起参与了《左传》成书的修编工作,而激进的钱穆、郭沫若则认为《左传》一书出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没有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像吴起这等不仅能坐而论道,而且还能作而行之的伟人真是没几个,就是放到世界历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
第三卷 梦天品鳄鱼战争 三、孙膑庞涓
    三、孙膑庞涓
    一代英主魏文侯死后,中原大鳄魏武侯继任,他的策略比起老爹来就更无章法了,一通王八拳乱打,而且对老爹联合三晋的路线大肆修正。如果说魏文侯四面树敌只是条件反射的话,那么魏武侯的四面树敌就是没事找事,尽管他也曾支持田氏代齐,但没有根本上联合齐国。魏武侯在位期间,中山在齐国暗中支持下顺利复国,魏国丧失一块有利的殖民地,无法遏制燕赵;韩哀侯吞并了郑国(韩国在四十八年前曾经杀死郑国领导人郑幽公),赵国进行了公仲连半吊子改革,魏国在三晋的首强地位有所松动。
    魏武侯死的时候也老大不小了,竟然糊涂到连继承人都没指定,他一死搞得差点亡国(司马迁语:君终无世子,其国可破也)。魏惠王和弟弟公子缓争夺魏国的最高领导权,宋人公孙颀游说韩赵两国武力干预(魏武侯也曾趁着赵成侯和公子朔争立时干预过赵国),按韩国方面的计划是要瓜分魏国的,只不过赵国领导人贪图小利,想拥立公子缓让魏国割地求和尽快兑现就得了(假如公子缓和晋惠公一样翻脸不认账能兑现得了么?)。结果韩赵不和挽救了魏国,之后韩赵两国没少吃苦头。
    魏惠王当政后遗传了他老爹那套王八拳法,毫无章法地四处乱打,迁都大梁标志着魏国战略中心的转移,着力于经营中原,也就是说把战略重心变成对付韩赵,如果此时魏惠王继承爷爷的遗志,灭了处于沉睡期的秦国——因为秦国还不具备入主中原的硬实力,柏杨也有此设想——然后继续交好韩赵齐,蚕食反应慢的楚国,说不准统一六国的就是魏国了。因为当时虽然魏国高层开始排外,但人才很少有向秦楚两国流失,这两国的软实力也不行。
    魏惠王任命商祖白圭(此公比范蠡的经商水平更高)为相,开发了一条人工河——鸿沟(后来隋炀帝在此基础上接着挖,就是大运河的通济渠,也叫汴河)来连通黄河和淮河,以便势力向东延伸;之后还沿着洛水修建了长城,这也标志着魏国主攻对象不在西方而在东方。白圭是个生意人,可以说是魏惠王的理财师,开发鸿沟主要作用大概是便于货物流通,让魏国这个二手贩子发上一笔,但在鸿沟的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战略价值,所以孟子说人家大禹治水以四海为壑,而白圭治水是以邻国为壑,一到战争时期就可以和智伯淹晋阳一样为害邻国,一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都没有。
    虽然修渠挖沟是个好事,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一般不是为了战争(夫差、魏惠王)就是为了统治阶级享受(隋炀帝),耗费人力物力极大,国家很容易被拖垮(唐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魏国在白圭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确实也充实了物资,魏惠王曾向齐威王炫耀说他有十颗夜明珠,能照亮十二辆车的距离,如果按照每辆车有秦始皇陪葬铜车两米五的长度,那就是说能照亮三十米,跟现在的路灯一样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