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鬼谷子

第15章


要详细考察对方
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游说他,先用
“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
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
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这就是“飞钳”的秘诀。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外交,可用华美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
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
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
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
不可丧失其节度。
[解析]
此“飞钳”意犹如“开闭”意。“飞”者是指情绪放纵,言论自由。而
“钳”者,则是指夹住,使之不能自由活动。作为行为,说的是让人发言的
术法,说服人的术法,按照自己的意图牵着人走的术法。
简言之,作为统治者(领导人)要施行任贤之道,利用人的专长,不失
时机地获得人和社会舆论的拥护,来成功大业。飞钳之术可以说是引人之术,
服人之术。文中道:“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
就说明了取用人材的关键,在于权衡人的智能,才干、气质。怎样权衡呢?
其方法是:“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同时不失其度。采取顺从、
迎合、适可而止的作法取用人才,把握局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天下”。然而,管仲的成就,是与鲍叔牙知人让贤的风格、齐桓公不记前
仇的气量分不开的。
鲍叔牙与管仲年轻时就是好朋友,互相都很了解,后来,鲍叔牙当了齐
桓公小白的家臣,管仲当了齐公子纠的谋士。公元前685 年,齐国国君无知
在雍林被杀。当时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与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都急于回
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谋士管仲认为,莒国离齐国都城近,如果小白先到,
争夺君位就没有希望了。于是管仲带了一支精兵,先赶到莒往齐的必经之路
进行拦截。不久,有一队车马奔驰而来。管仲估计是小白来了,忙驾车,上
前参见,乘小白答礼而无防备的时候照小白射去一箭。小白“哎呀”一声,
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策马飞驰而去。其实,这一箭,恰巧射在小白
的带钩上,小白知道管仲箭法厉害,急中生智,便应声而倒。待管仲走后,
马上沿小路疾驰,直奔齐都。
小白即位后,称为齐桓公,遂命鲍叔牙为统帅,以讨伐公子纠为名向鲁
国进发。鲁庄公在齐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只好按齐国提出的要求,将公子
纠杀了,将管仲囚禁引渡齐国。
鲍叔牙辅佐小白取得了君位,恒公要任他为国相,鲍叔牙推辞不受,一
再推管仲。鲍叔牙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对民宽和,使民富裕,不如他;
治国严谨,不失国家主权,不如他;团结人民,使百姓心悦诚服,不如他;
制定礼仪,使人人都能遵守,不如他;临阵指挥,使将士勇往直前不如他。”
鲍叔牙恳切地指出:“你如果要建立霸业,非管仲的辅佐不可。”桓公本来
要报管仲一箭之仇,但听了鲍叔牙之言,决定起用管仲。鲍叔牙受桓公之命,
来到齐国边境等候着管仲的到来,在堂阜这个地方亲自给管仲解开镣铐。
管仲受任为大夫,主持国家政务。但管仲出身贫贱,朝中同一等级的贵
族豪门和功臣宿将很多,他怕不能服从,便把这个顾虑告诉桓公。于是桓公
加封他为上卿(百官之首)。
过了一段时间,国家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桓公问原因,管仲说:“手
中无钱不好办事,所以不能使国家富起来。”于是桓公把贸易税收赐给他使
用。又过了一段时间,国家还没有明显好转,桓公又问原因,管仲说:“我
不是你的近亲,对公族的一些事情不好处理。”于是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号
令全国,不准直呼管仲的名子。
管仲有了号令百官、掌握财政、处置贵族这三个特权,就大胆放手主持
国家政务。
于是,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加强国防。利用齐国滨海占有渔业和盐业的
优势,鼓励贸易,发展生产。他采用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有司;
四里为连,设有连长;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的制度,实行军政合一。同时加
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训练,组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部队。他体察
民情,十分重视救困扶贫。他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纲纪,对百
姓进行教育。发现有才能、讲仁德者,就选拔录用。因此,很快国盛民富起
来。
管仲执政,能把握时机,善于应变,往往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公元前
663 年,山戎族侵扰燕国,齐桓公应燕庄公明请求,出师征伐山戎,保卫了
燕国,还把原来山戎盘据的地区交给燕国。燕庄公非常感激,就在桓公撤军
回国的时候,一送再送,不知不觉进入齐国境内。齐恒公说:“按规矩,除
非天子,诸侯相送是不出自己国境的,我不能对燕妄自尊大而破坏这个规
矩。”于是,把庄公所到的齐境地方全部割送给燕国。
中原诸侯听到齐桓公救燕不但没有侵占一寸土地,反而送给燕几十里地
方,从此既畏惧齐的军威,又仰慕齐的仁德。这一成功之举完全是管仲的计
谋。
公元前681 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会盟前,齐曾三次打败鲁国,
夺取了大片土地,这次会盟,鲁庄公另有他图,便带大将曹沫为随从。当两
国国君在坛上正在准备歃血时,曹沫突然掏出暗藏的匕首,飞速跃上前去抓
住桓公。坛上坛下的人都为之一惊,不知所措。桓公身边的管仲很快镇静下
来,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恃强凌弱,夺我土地,今日
若能把侵占我们的地方退辽,就签订盟约,不然,我就与你主公同归于尽。”
说罢,对着桓公举起匕首。管冲忙向桓公示意。桓公便对曹沫说:“我答应
你的要求。”于是曹沫放开桓公,丢掉匕首,回到随员的座位上。桓公摆脱
险境后就后悔了,不仅不想把土地退还鲁国,还想杀曹沫。桓公这样做是很
容易的,因为坛下都是齐国的将士。但管仲劝阻了桓公。管仲私下对桓公说:
“他劫持你,你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放了你,你却违背诺言还要杀他,这是
一时的痛快而弃信于诸侯。以后天下诸侯哪个还会相信你说的话呢?这会失
掉所有人的支持,千万不可这样做的。”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盟会以后,把在战争中侵占的鲁地全部退还鲁
国。
天下诸侯得知这件事,都认为桓公诚实可靠,说话算数,大家都来归附
他。所以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为政之宝。
管仲的才能所以得到充分发挥,为齐国强盛作出贡献,是因为鲍叔牙对
他的了解、信任和推崇。管仲说:“我以前贫困的时候,曾与鲍叔牙合伙做
生意,每次分红利我总要多分一些,但鲍叔牙不以为我贪财,他知道我家里
穷”。又说:“我帮鲍叔牙办事,但往往没有把事情办好,鲍叔牙不以为我
愚蠢,他知道是没碰上好机会。我曾三次做官,而三次被撤职,鲍叔牙不认
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是没有赶上显示才能的时机”。管仲回想起自己走
过的道路,万分感激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为齐的上卿以后,鲍叔牙一直心甘情愿地在管仲手下工作,接受管
仲的领导。所以,天下称赞管仲才能者少。而称赞鲍叔牙让贤者多。
“飞钳术”是用褒扬之同来抓住对方心理的一种方法。飞钳的前提是“钩
钳”。在使用“飞钳”术之前,可先诱导对手发言,将所需要的对方的话诱
导出来以后,马上加以推崇,以此抓住对方,不让他收回。要想诱导对手顺
着自己的思路说话,在诱导时就要忽同忽异,给对手以假象,让他摸不着头
脑,最后落入圈套。用“钩钳”之法还无法钳住的人,就可以对他们加点压
力。同时还要了解天时、地利,分析周围的关系。控制对手,这种方法如能
用于诸侯各国,就能够与其建立密切的关系,达到合纵或联横的目的。
公元前341 年,齐、魏两国在马陵交战,结果,齐军大胜魏军,杀死了
魏国太子申,歼灭了魏国10 万大军。
魏惠王召见惠施,对惠施说:“齐国是我的仇敌,到死也不会忘记对他
的仇恨。我国虽小,但也想调动所有的军队去攻打它,你说怎么样?”惠施
回答魏王说,“不行。”
惠施说:“成就王业的君主做事要得法,成就霸业的君主要善于谋划。
你现在的想法疏于法度和谋划。君王您本来先和赵国结怨,然后才和齐国作
战。如今打仗没有打胜,国家没有防守进攻的条件,大王又想调动所有军队
去攻打齐国,这就是臣所说的做事不得法和不善于谋划。大王想要向齐国报
仇,就不如改变王者的服饰,委屈求全,去拜见齐王,这样做楚王必定大怒,
然后大王再派人游说齐国和楚国,使它们相互结怨而争斗,楚国就一定会出
兵攻打齐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