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鬼谷子

第26章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36)。
[注释]
①权:天秤用的砝码,可衡量物量的变化。
②说者,说之也:所谓游说就是说服他人。
③资:资益的意思,也就是给人利益或贡献。
④饰言:修饰性的语言,也就是很好听的话。⑤假:不真实。
⑥益损:增减的意思。
⑦应对:巧妙处理。
⑧利辞:权宜之计或暂时敷衍的言论。
⑨轻论:轻视好的言论。
⑩成义者,明之:具有义理的语言,要阐明其真伪。
(11)难言:指责对方言词的话。
(12)却论:反对论调。
(13)钓几:诱出对方心中所隐藏的机微之事,几同机。
(14)谀言:谄媚的言词。
(15)平言:平实可靠的言论。
(16)戚言:面带忧色的言论;戚是忧的意思。
(17)静言,心平气和时所说的话。
(18)纵舍:进退的意思,也就是举止动作。
(19)先分不足:自己有所不足之处。
(20)窒非:责备他人的过错。
(21)口者机关:嘴是表达或隐瞒意思的器官。
(22)耳目者心之佐助:耳目帮助心搜集情报。
(23)奸邪:奸是恶,邪是不正。
(24)参:指心,眼,耳三器官而言。参同三。
(25)利道:关于有利的道。
(26)翱翔:翱是鸟在空中飞舞的姿势,翔是鸟在空中展翅划圆飞舞的姿
态。
(27)众口烁金:如果有很多人都这样说,无论如何坚定的心都会动摇。
比喻为人应考虑流言蜚语。
(28)介虫:介就是甲或盔甲,介虫是带有甲壳的昆虫。
(29)螫虫:指能用毒针来刺人的虫子。
(30)博:博学多闻的意思。
(31)拙者:不高明的人、才干低下的人。
(32)辩:言论,雄辩。
(33)要:枢纽、要点。
(34)高:指精神高度集中。
(35)敢:果敢进取的气质。
(36)听贵聪??辞贵奇:如听力好就不会真伪混乱,如智慧高就能辩别
可否,如言辩巧妙就明辩是非。换言之,如果能发挥此三者就会成功,因此
智者尊重此三者而不敢妄为。
[译文]
所谓“游说”就是对人进行劝说。对人进行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人啊。
游说者要会粉言饰词,用花言巧语来说服他人。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
会随机应变,有所斟酌。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
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阐明真伪;
而阐明真伪,就是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
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说着一些奸佞之话的人,会因谄媚而显得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
吹捧对方而显得有智慧。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由于果决而显得勇敢。说
忧愁话的人,由于握着权,而显得有信用,而说稳重话的人,却由于能反抗
而胜利。用华美的词藻来鼓吹欲望者,就是谄媚。用夸大与吹嘘来进献谋略,
博取上司欢心的人,就是揽权者。前后进退而不犹疑者,就是果决的人。自
已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的就是反抗者。
一般说来,“口”就是人的“政府机关”。用它来封锁、宣传信息。耳
目,就是心的辅助器官,用它来侦察奸邪。所以说,只要(口、耳、目)三
者相互呼应,就会走向成功。
一般说来,虽有繁琐的语言并不纷乱,虽有翱翔之物并不迷惑人,虽有
局势的变化并不危险,就是要在观物时,掌握要害。由此可知,没有眼睛的
人,没有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同理,没有耳朵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
所以不可以去的地方,不必让他们去,不可以来的人,也没有必要接受他们。
有些行不通的事,就不要办。古人有言,说:“嘴可以吃饭,不可以说话。”
说的是讲话是有忌讳的。警惕人言可畏,那是可以把事实歪曲的。
人之常情,只要自己说出话,就希望有人听,只要办事情就希望能成功。
所以一个聪明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者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处而用愚人
的善长,这样就使自己永远不会陷于窘迫。说到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
处,说到有害的一面,就要避其短处。因而,甲虫防卫,是用其坚硬的甲壳。
而毒虫行动,一定用那有毒的螫子。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何况进谏
的人,更应该会用游说术了。
所以说,在外交辞令中有五种情况:一是病态之言;二是幽怨之言;三
是忧郁之言;四是愤怒之言;五是喜悦之言。一般地说来,病态之言是神气
衰弱,说话没精神。幽怨之言是伤心痛苦,没有主见,忧郁之言是心情郁结,
不能畅言,愤怒之言是轻举妄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话。所谓喜悦之言是说话
自由散漫,没有重点。以上这五种外交辞令,精要者可以使用,有利者可以
付之实行。所以与智者谈话,就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
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
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
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
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而不少人却
常常背道而驰。所以,与聪明人谈话时,就要让他明了这些方法,与笨人谈
话时,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然而事实上很难作到。所以说谈话有各种方
法,所论事情会不断变化。(掌握这些)终日谈论,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
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其原则。故就智者而言重要的是要不乱不虚,听话善
辨真伪,聪颖则善断是非,出言要变化莫测。
[解析]
先秦纵横家所言“权”,意为权衡。纵横家以审时度势,游说他人为己
任。鬼谷子是先秦纵横的先驱,精干游说之道。
本篇主旨就是论游说的原则、方法。
鬼谷子认为:“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
也,所以窥间见奸邪。”由此可知语言表达的重要,耳目观察的重要。
语言是游说的手段,事实则是游说,机辩的基础,而言之成理才能成功。
选择对象乃是游说之本。因为通过对象的言辞可以推出他的内心世界、
品性、愿望。而我方也要凭借自己的长处,控制对方。
鬼谷子认为,无论何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要攻破对方弱点。才能实施我
方的计划。比如,“位高者轻权,财大者轻利”是正常的事情。不论人之愚、
智,皆有自我优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
的失得皆在辩证之中。
纵横家以口才闯天下。一些古人以为他们巧舌如簧,是虚伪的诈骗者。
于是寡言的讷讷者,倒成了人之楷模。殊不知,巧言与谎言完全不同,历史
自有公论。作为领袖或事件的决策者,不仅要有精明的头脑,渊博的学识,
审时度势的能力,而且要有善辩的语言应变力和口若悬河的表达力,即雄辩
家的才华。如无此才,难以成功。古今中外皆然。
论辩必须耳聪、目明、智捎、辞巧以此征服对方。
战国之时,诸侯争战,谋臣们各显神通,均能以游说之道挽救国之危亡。
孟尝君明辨国与国之间利弊和得失。以利益相关之理说服了赵王和燕
王,搬来了赵、燕援兵18 万人,战车500 辆。退秦之兵,使魏国免遭秦的灭
亡。
秦国攻打魏国。孟尝君出使赵国为魏请求援兵,赵王回绝他。于是,他
对赵王说:“我是忠于您才来向您求救兵的。”赵王感到莫名其妙。盂尝君
接着说:“赵魏两国兵力差不多,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现在不出兵救魏,
魏国一旦被秦国所灭,赵国也就会像现在的魏国一样,土地年年被侵占,人
民年年受迫害。”赵王听后很害怕,认为很有道理。就同意出接着孟尝君又
来到了燕国求救兵。燕王也先推说国内灾荒,不派兵救魏。孟尝君就假装要
走,但又说:“我担心天下要变了。”燕王一听话中有话,就问原因为何?
于是,孟尝君对燕王说:“您如果不出兵救魏,魏很可能被秦打败,魏只好
投降于秦。反过来魏就会痛恨燕王您不出兵救他。因此,就伙同秦、赵、韩
四国共同进攻燕国。到那时燕国可就要化为灰烬了!”燕王一听不寒而栗,
当即答应出兵援救魏国。
结果孟尝君请来了18 万军队和500 辆战车,救兵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魏
国。秦王十分害怕,连忙向魏国请求讲和,带兵离去。
郭隗以500 两黄金买了死马骨头,去游说燕昭王招揽了天下贤人,从而
使国家昌盛。
燕昭王想出兵讨伐齐国,但燕国地处偏僻,国内缺少人才。外面的人才
进不来,本国的人才外流,求贤人心急如火。于是大臣郭隗给燕王献策。
郭隗说:“从前有个国王,想用1000 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但始终没有
买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